-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党课讲稿: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党课讲稿: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一、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责任。领导干部只有把学习作为工作之基、能力之本、素质之源,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升华自己,从而做到知识过硬、本领高强。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习观做引擎、做导向。 (一)用关键点撑起学习脊梁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只有领会贯穿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作为领导干部,要担负管理职责和服务任务,必须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来弥补不足,业务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领导干部仅有业务知识,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思维局限、方法局限。实践反复证明,领导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起到“鉴往而察来”的作用,在工作及个人成长中少走弯路。 强化领导知识学习。领导艺术是一门科学,掌握这门科学不是生而知之的。有的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时,工作干得很出色,但当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便觉得工作很吃劲难干。究其原因,就是领导知识学习储备不够。所以说,领导干部不但要学政治、学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理、科技等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新形势下,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步伐、就适应不了工作要求。只有全面学习知识,才能培养自己洞察社会、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历练成长。 (二)用好态度锻造学习品质 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不只是消遣,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相比之下,孔子的学习意识更是强烈,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渊在评价孔子的道德文章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抬头仰望,觉得很高;努力钻研,觉得很深;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在后面。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意识、学习精神,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培养乐于学习的情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快乐地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读书,使阅读成为“悦”读,才能促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才能催生更高的精神追求。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无限的乐趣去学习,不仅不会觉得苦,相反会乐在其中。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一生与书相伴,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手不释卷,他曾经这样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现在是和平时期,读书的条件好起来了,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都更齐备了,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好好读书学习,真正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努力达到“至乐莫如读书”的境界。 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旁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据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记载,孔子不仅向当时声望显赫的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请教,还向长沮、桀溺等田野山林之隐士请教。请教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多方面,唐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对此做了专门论述。 锻造勤学苦学的品格。如果有领导干部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那么,三国时期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足以说明,时间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如果有领导干部说自己年纪大了、没有兴致学习了,那么,先秦时期晋平公“秉烛而学”的故事也足以告诉他,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北宋名臣欧阳修身居要职,政务繁忙,但他坚持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点滴时间读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一代大家。 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学无止境,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清醒认识;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韩愈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韧精神。还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范仲淹断齑划粥等故事,他们都是一心向学的典型代表。史料记载,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因为专心致志、孜孜以求,他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这些都说明,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三)用好方法催生学习成果 注重日常积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知识积累,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学而不注重积累就很难有收获。多读好书、多记读书笔记,才能收获实效。要注重把学过的知识通过笔记等载体记录下来,绝不能认为看过了就是学过了,就抛在脑后、放在一边。要注重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做到日积月累,收获是迟早的事。 注重总结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经验,要把它变为自己的智慧,为我所有,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只有经常不断地总结思考,才能对哪些知识还没有学到,哪些知识还不深不透,哪些知识对工作有帮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从而明白自己下一步该学什么、补什么,找出学习上的不足,加以改进提升。 注重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呆过不少地方、不少岗位,虽然工作年限长,看似学了不少知识,也得到了不少锻炼,但是工作能力变化、工作质量提高并不明显。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和学用相长。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所以说,离开了实践,领导干部即使知识再渊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才算学得精彩、干得出彩。因此,要把书上学的、心里想的、手上干的结合起来,注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国外有益的经验学习,做到入心践行,方能收获实效。 二、 学习是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重视学习、提倡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国际国内及党内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把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情形下,193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校长的陈云发表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指出学习是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求,老干部、高级干部要在学习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习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党的理论文化水平、形成重视学习的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习对于党员干部至关重要 我们党一贯提倡要重视学习。在这方面毛泽东给全党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认为只有学习,今人才能超过古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党内部分同志不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形,他提出要把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张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个学习竞赛。会后,中共中央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全党进行学习,从而在延安掀起了干部学习的热潮。 在文章中,陈云指出“我觉得对于学习的意义认识得够不够,是决定我们能否下决心学习的关键。”他认为,学习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标准,还是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责任,是党员干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他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指出了对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的理解。他说,初读这句话,只是认为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在读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之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实在使人感觉到列宁那句话又有新的意义,认识比过去切实得多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党员干部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着“不曾把学习理论作为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等现象,因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对此,陈云严肃批评道,“我们好多同志总以为只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就算尽了我们对党的全部责任”,“这种想法是很不全面的”,不符合党员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他特别强调,“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 (二)老干部、高级干部要成为学习的模范 陈云认为,既然学习是每个党员的责任,那么,“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要想法挤时间来读书。 在陈云看来,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成为学习的模范,一是因为他们在党内的地位高,担负的责任重,“常常担负独当一面的领导工作”,要使工作顺利开展,就“更有责任而且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是因为党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培养大批理论联系实际的干部,这也“首先寄托在老干部和高级干部的身上,老干部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他认为,老干部“有斗争经验,学习理论更容易把书本上的东西消化成为自己的,这样,领导工作的水平就可以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陈云进一步指出,老干部、高级干部迎来了学习的最好时机。十年内战期间,在白区虽有教材、教员,但因为白色恐怖,没有读书的环境; 在苏维埃区域,虽没有白色恐怖的不安,也有教材和教员,但战争频繁,没有办法安心读书; 而在当前,延安和一些抗战根据地相对安全,也较为稳定,读书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他希望“老干部应该趁此机会读些书,增加一点知识,不要再把这个机会错过去,否则将来就悔之晚矣”。他特别强调“现在无论你怎样忙,为了把握伟大而又变化多端的中国革命运动,必须增加一点革命的理论,增加一点历史的知识。” (三)学习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陈云认为,个人的程度不同,环境不同,需要不同,学习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中,他列举了几种普遍的学习方法。 第一,“一本一本书读懂的办法”。陈云指出,这种办法适合没有什么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初学者。这种人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是弛怠,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可以每个星期读三四十页,每字每句都要读懂,不懂的就要认真请教”。他认为,这句不懂那节不晓,而又不想办法一句一句地弄通,这样的读书是没有益处的,而且必然不能坚持,导致半途而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要读就读懂,不要一知半解”,要想办法把书上的意思都读懂,达到融会贯通。 第二,“一定要联系实际”。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它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陈云看来,理论联系实际有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懂弄通,而不能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读懂,就急着去联系实际,以致“弄得牛头不对马嘴”。他认为,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能把马克思主义“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这样再拿这些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三,其他具体的学习方法。陈云还指出了学习的几个具体方法。如“读书要做笔记”,他认为读书做笔记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一是逼着你聚精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模模糊糊”。又如成立读书学习小组,“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一下,可以互相启发,程度低的还可以得到程度高的同志的帮助”。再如“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等。 在文章的最后,陈云再次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革命所负的责任这样重大,自己的知识又这样少,应该是‘加油’的时候了”当前,中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在此情形下,重温陈云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这篇文章,有利于党员干部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中汲取我们党攻坚克难不断胜利的宝贵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学习的“四个过程”窗体底端 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自己的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行为。我们在党校学习要做到系统辩证和科学高效,就要解决好学习的四个过程。 学习是自觉思考的过程。要在思考中掌握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来中央党校学习首要的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央党校的讲课主题突出、深入透彻、说服力强,课堂上,在听取教授领导们讲授的同时主动思考,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不论是疑问还是共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都会引发新的思考,从而促进理论成果的消化吸收。课下,在反思中熔炼党性,通过自觉地读书思考,对比正面楷模和反面案例,对比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党性就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党风就得到了进一步纯化。 学习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领导干部,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通过中央党校各种讲座、讲课,能够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发展,获得当代世界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大量知识和珍贵信息,既能增长见闻又能开阔视野。然而,学习的知识最终还要落脚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落脚于对知识的内化,方能学以致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是对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是认知的价值所在,否则读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也都是过眼云烟。如果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简单肤浅地浏览,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只有把书中的东西变为自己的,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精髓,为我所用,才是读书学习的关键。 学习是启发灵感的过程。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能否带着成果走,其中的重要的一条就是与来自各条战线的同学交流、讨论、研究所获得的启发、感悟。在党校学习的学员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有的还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造诣。通过分组讨论、调研协作、课后研讨、平时交流,大家都把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拿出来共同探讨,相互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实践积累,很多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在交流中生发出来,让大家收获了新的启示,激发了新的灵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些复杂艰深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以一人之力苦思冥想,即使“众里寻他千百度”也很难得出答案,通过学习期间的读书、听讲、交流、探讨,一条条线索就会引领我们逐步挖掘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最后“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发现真谛。这对于我们回到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领导水平,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是经验巩固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是有效学习的不二法则。一次有效的学习不仅在于能够获取新的知识、新的认识,而且在于将已有的知识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巩固、强化、优化,不完整的继续完整,不深入的进一步深入,使自己的经验结构更加深刻化、科学化。而且,已知的东西完善优化之后,能够更加开阔眼界和胸襟,能够将思维层次、领导水平和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实践后再认识既是实践的认识过程,又是思想飞跃的重要过程,我们要通过学习,巩固已有成功经验,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又能够查补知识短板、优化经验结构,从而进一步务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 事业成功与学习积累的关系好比冰山浮海,成功只是冰山一角,依靠的却是水下的十之八九,其实,学习的效应是潜在而绵长的。党校学习是人生一次重要的契机,要珍惜这短暂宝贵的学习时光,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通过学习使自己理想更加坚定、政治更加进步、头脑更加清醒、境界更加高远、能力更加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