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

语文论文之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 ‎ ‎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  但是,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  因此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特点,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二、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枉。‎ ‎  矫枉不能过正。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再有从去年开始语文高考增加了停考三年的名句考查题,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在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累,引导师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加强文化积累的精神是一致的。对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闻捷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有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  因此,我们要正确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在实处。‎ ‎  三、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和综合化,忽视学科特点,弱化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而提出的。‎ ‎  但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语文课的人文性,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例如,有的老师处理《神奇的极光》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极光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再如,《日本平家蟹》一文的阅读重点是生动的说明和合理的说明顺序,但是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人工选择”这一科学知识的学习上,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 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没有了附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囿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 ‎  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语文的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