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探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探微】

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古诗词教学模式探微】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有很多传世佳作, 它们的内涵深刻, 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 词人的 优秀诗词多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提 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吟诵 ?研 读 ?探究”古诗词三步教学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实施原则 1. 主体性原则。模式充分注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培 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 师仅仅充当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网络的 支持,学生个体在研读方式、 速度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认 知结构自主地选择把握。 2. 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 待学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同质思维,也尊重他们新颖有余、 成熟不够的异质思维。 3. 创造性原则。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吟诵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 解读, 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 这种由学习到探究的角色转换顺应了学 生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情绪。 二、操作程序 ( 一) 简图 ( 二) 说明 1. 吟诵赏读,渐入诗境。古典诗词意境深邃,著名学者郑临川 先生就曾指出 “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 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 神。故每吟诵之际, 如幽灵附体, 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 入神之处, 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可见诗词非吟诵 无以见其妙,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所以教师 的第一任务就是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激 发学生吟诵赏读的兴趣,以便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 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 有声,通过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声形并茂,情趣盎然 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可先演示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部分,那豪放、浑厚、悠远而又略带苍凉的 歌曲与词的风格、意境相近,而那宏大的画面与气氛,更是词开头几 句的形象再现。教学《一剪梅》与《水调歌头》时,可让学生跟着音 乐演唱流行歌曲《一剪梅》与《水调歌头》。这种安排可有效地刺激 学生的生理感官, 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 应,为吟诵诗词、渐入诗境奠定基础。 当然,在吟诵赏读前,教师还应适当地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 也可指导学生低唱慢吟, 原则是放开手 脚让学生独立赏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并把 古诗 ( 词) 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边读边想象画面, 慢慢融入诗 词意境。 2. 揣摩研读,初明诗意。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 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发挥想象,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而任何有效 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 上, 所以在吟诵赏读之后, 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 研读既指对诗词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 如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 言信息, 也指借助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给予的背景性提示或与诗词有 关的资料 ( 包括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主体不同诗人的作 品 ) ;教材上的提示和课后习题等,建立起对全诗 ( 词) 的初步认识和 整体概念。 “诗无达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首好诗 ( 词) ,正因为可以 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以及 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教师应鼓励学生冲破束 缚,充分发挥主体认知作用,大胆地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自我解读, 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但切忌一句 一句落实,一字一字分析,甚至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因 为这种做法只会把诗 ( 词) 情诗 ( 词) 意诗 ( 词) 韵全消解完了, 对学生的 语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体验了。 教师的引导、提示还应注意把握“度”的问题,以有利于激发 学生兴趣。比如在教柳永的《八声甘州》 ( 对潇潇暮雨 ) 时,可提供其 它以“愁”为主题的词作进行比较,如贺铸的《青玉案》 ( 凌波不过 横塘路 ) ,李煜的《虞美人》( 春江花月何时了 ) ,让学生找出三首词 中表达 “愁”的意象, 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巧妙的触发, 学生在阅读赏析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意象, 如“烟 草” “风絮” 表示丝丝情愁, “一江春水” 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 而“无语东流” 的江水带去的则是羁旅失意之人的浓浓乡愁。在此基 础上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 帮助学生理解 “不同物象表达了词人心中 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把握了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据此,诗的隽 永意境便存于胸阅了。 3. 质疑探究,学悟诗法。在揣摩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 导学生质疑问难, 这将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 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必急着回答, 应通过电脑网络组织学 生分组讨论,集体磋商,当各小组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教师也不评价 答案的准确与否, 而是出示与词意相吻合的音乐图像等音像资料以及 与诗词有关的文字资料,然后再组织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在此基础 上引用经典权威性的评价, 这样使学生对其人其诗有了正确认识, 并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他诗人与诗 作去评论,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这期间,通过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彼此的见解,形成更 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并能从别人思考的角度获得某些启示, 学习感悟诗意的多种方法,从中领悟诗词赏析的一般规律,比如《山 居秋暝》一诗,可以抓住“空”这一字眼分析,也可选取诗中的意象 解读,还可从表现手法来谈⋯⋯同学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 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感悟诗意的方法的学习,只是本模式 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 随着问题的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 考会接踵而至, 教师要珍惜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究,使 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 __ 。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 诗词赏析,诗词比较,也可以是诗词改写等,但它开放、独立的特点 必须坚持,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 一如继往地给予鼓 励和肯定,并提供探究所需的资料。 俞冬梅,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