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长报告讲话稿【精品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长报告讲话稿【精品范文】

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长报告讲话稿 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长报告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2016 年 10 月 25 日,是全校师生值得铭记的日子——我校 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七年来, 在学校党委 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 我们的辛勤付 出收获了满满的喜悦! 我提议,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共同庆贺学 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在此, 我代表学校党 委和行政, 向勤恳工作、 拼搏奋进的全校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 崇高的敬意! 今天,在全国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全面 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 校党委、 行政决 定召开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这是我校制定并实施“十三五” 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 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内涵,突 出特色,建立转型发展专业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示范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开 创教学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凝结共识,立足教学工作新起点 “十二五”期间, 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目标, 加快学校由专科向本科转型步伐,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了委 省共建, 先后接受并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评估、 新建 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一)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实现教学规范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 学化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 证。“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制订、修订了 70 多项教学管理 制度,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涵盖了人才培养 方案、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 究、实践教学、 学籍学位、 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 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使每个教学环节有章可循, 确保 了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二)专业布局趋于合理,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完成了专科专业向本科专业转型, 截止“十二五”末, 共设置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38 个,涵盖了教育学、 文学、理学、 工学、法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9 个学科门类, 专业布局结构趋于合理; 二是围绕民族师范教育、 安多藏区文化、 高原生态经济三大办学特色, 基本建成了体现特色元素的三个专 业群, 为突出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 三是围绕服务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毕业生就业, 不断增加专 业布点,先后建成 11 个非师范应用型专业及专业方向。初步形 成了教师教育专业与应用型专业并存的格局, 结构趋于合理, 建 设水平有所提升,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3 个。 (三)课程体系趋于完善,人才培养针对性增强 坚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两轮课程设 置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已被广大师生 完全认同。 特别是专业课程平台按照“基础→发展→方向”递进 的关系设置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发 展课程模块主要设置专业学习向深度、 广度发展的课程, 方向课 程模块主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设置选修课程, 形成了“基础→发 展→提高”的三维课程目标, 实现了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学 生工作,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着力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全面建设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实施课程建设 “七大工程”,以质量为参照系,形成了“合格课程→优秀(特 色)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新路径。 截止目前,共建成校级优秀课程 136 门,校级特色课程 8 门,校 级精品课程 60 门, 省级精品课程 8 门, “1+5”外聘课程 10 门, 每年稳定开出通识课程 160 门左右,尔雅通识网络学习课程 140 门。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课程教学、丰富了课程 资源,对本科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学生从师技能 继续坚持“精理论强实践,多课程少课时”原则,强化实 践教学, 深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构建“基础 +特色”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 引导从理论性师范教育向技能性师范教育转型, 为实现学科教育 与技能教育并举的局面搭建了平台。 二是进一步完善“支教实习” 模式,探索建立了五级管理机制,在省内 78 所中小学建立了稳 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北京、广东、福建等省区建立了“实习— 就业一体化”基地。三是实施“大学 +中小学”合作育人模式, 创新共同培养人才机制,每年聘请 40 余名基础教育一线骨干教 师承担课程标准解读、 教材研究和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任务, 强 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深化双语教学改革,满足藏区人才需求 按照藏汉双语工作新要求,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认真总 结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培养队伍,不断加 强藏汉双语教学工作。 按照藏语类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教学 模式和语言文字能力, 制定了“汉藏兼通”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和实践了藏汉双语课程建设“七化”模式,通过逐步推行, 有效提高了“双语”人才培养质量。 (七)持续强化通识教育,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学校以强化学生国家观、民族观、主体文化观和现代社会 生活观等“四观”为目标, 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 设置 了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历史、数学与科学、政治与经济、语言与 能力等 5 个模块的课程, 通过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 强化对国 家的认同和对主体文化的认同, 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展现 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促进民族 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 相对稳定的开出通 识课程近 300 门。 (八)继续完善“三学期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立足办学区位的差异优势,推进完善 “三学期制”。 一是为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了稳定的制度平台, 师资队伍结构 得到优化,课程资源得到丰富,开创了办学条件相对艰苦、地处 偏远的民族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有效缓解了师资总 量不足和优质师资奇缺的矛盾; 二是为全体学生在甘南高原能够 接受到省内外优质教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三是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搭建了广阔平台。 学校 平均每年外聘教师人数保持在 120 人次左右, 确保了通识教育课 程、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足量开出, 形成了学术交流与课程教学 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九)推进考试综合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是强化学习过程,重视过程评价。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 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加强课堂教学延伸环节,量化各 环节考核标准,重视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促进教风学风转 变,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是提高命题质量, 重视能力评价。 通过“两减两增”,即减少知识考核,增加能力考核,减少客观 试题比重,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案例分析型等试题比重,重视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核;三是探索 多样化考试方式改革。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采 用教考分离、 口试、 作品设计、 成果认定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有力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学校多方筹措办学经费,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项教 学活动所需经费得到基本保障。土地、校舍、房屋、设备、图书 等资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截止 2015 年底,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 6.09 亿元,教学行政用房 15.60 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值 9675.96 万元; 纸质图书为 62.23 万册, 电子图 书 260 余万册;现有教学用计算机 2750 台;现有多媒体教室和 语音实验室座位数 5749 个;校园网覆盖了教学、办公、学生公 寓和生活等区域, 校园网主干带宽 2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 量 11569 个。 同志们!总结“十二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有六条 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一 是必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的教育理念; 二是必须坚持 “教师是办学主体, 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规律; 三是必须坚 持“课程建设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的质量意识; 四是必 须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五是必须坚持“特色 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 六是必须坚持“传播正能量, 引 领学校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 同志们!经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努力,我校作为新建本科院 校,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逐步形成了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实现了“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教学管理基 本规范, 教学质量基本保证”的目标, 使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办学定位更加明晰,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加突出, 确 保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圆满成功。 在此, 我再次代表 学校党委、 行政向全体教职工的艰辛付出和辛勤耕耘表示衷心的 感谢! 二、抢抓机遇,正视问题,谋划教学工作新篇章 当前,学校正处于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转型期, 面临着新的形势、 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 构性矛盾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趋 同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校面临转型发展的艰难选择; 二是国 家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 就业, 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 育改革的要求, 学校面临着重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变 革;三是从世界范围来看, 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 时期,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颠覆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 式,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 革的世界性命题; 四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教育部 推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要求高等学校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 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 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 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 升来华留学质量、 优化境外合作办学、 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 的协同发展;五是国家民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 xx 省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xx 省委提出了“加快建设和谐藏区、 繁荣藏区、幸福藏区、美丽藏区”的目标任务,努力推动藏区与 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六 是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是党和国家对我 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肯定, 同时对学校今后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 高、更新的要求,也是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面临的良好机 遇。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学校在“十 二五”期间教学工作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还未完全形成,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有针对性的教学 改革成果量少质低; 二是对制度的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 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课程建设项目存在重申报、轻建设、轻 使用的现象,示范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审核机制有待完善;四 是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善, 但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对 滞后; 五是双语人才培养的“七化”模式逐步得到落实, 但对应 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 六是学风逐步好转, 但优良学风尚未完全 形成;七是开放办学视野不够开阔,合作领域亟待拓展,尤其是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尚需进一步扩展; 八是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明 显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教师创新教育理念落后,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资源欠缺; 九是学期制改革虽然经过了 多次完善,但在运行、管理、教师聘用、教学质量、教风学风、 学习效果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控。 同志们!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问题同在,我们不能有 丝毫懈怠,要乘势而上,敢为人先,谋划好“十三五”期间的教 学工作。 三、加强内涵,突出特色,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总结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意见和“十二五”经验的基 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新要求,继续增强 “教学决定生存, 科研决定水平, 服务决定地位、 质量决定兴衰, 制度决定成败”的五大办学理念,实施教学建设“十大工程”,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以示范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 教学应用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以推进职业技能训练 为切入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学管理 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推进合作办学。 一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全 校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提高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认识, 做好学 科建设的前提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学科专业的实 验室建设、 师资储备和条件保障工作; 重点建设与安多藏文化紧 密关联的民族学学科、与民族教师教育紧密关联的教育学学科、 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交叉 生命科学学科、 与“一带一路”发展相适应的交叉管理学科、 与 地方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科学技术学科, 积极争 取设立藏语言文学硕士点和教育硕士点; 通过科学有序整合资源, 推进新型交叉学科建设,加强不同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根据学校发展逐步建设教师教育学院、 技术工程学院、 现代管理 学院等;通过“学科学术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学科 交叉融合, 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提升我校学科创新能力和竞争 力;通过学科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的校级重点学科,培养一批 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 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研究团队, 全面提升 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实施专业转型工程。“十 三五”期间, 学校致力于建立科学、 有效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推进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合理配置现有 教学资源,不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强化教师教育类专业,优化 民族文化类专业, 加快建设现代管理服务类专业和应用技术类专 业,重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产学研深 度融合,促进专业建设有序转型。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建设方面, 继续深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现有专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方面, 紧密结合服务区域行业人才需 求,建设 5—8 个现代管理服务专业;在应用型技术类专业建设 方面,立足专业实际与社会需求, 建设 8—10 个应用技术型专业; 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增设双语专业;加大地校共建力度,争取将 甘南州卫生学校、 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等相关医疗单位并入我校, 建设 2—3 个医学类专业,为学校转型注入新鲜血液;加强藏汉 双语专业建设, 完善双语教育学院工作机制, 有效推进和实施双 语“七化”教学模式,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 方案”, 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建立“通识教育教学部 (教 研室)”,更好地优化三学期制改革;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 计划”,更好地提升学生发展空间。 三是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实施示范课程建设工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心脏, 课程建设质量的水平直接决定教学 质量的高低。下一步,学校将以示范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 建设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以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省级 精品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每年立项建设 10- 15 门示范课程,建设 3-5 门左右省级资源共享课,争取在国家 级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所突破; 借助中国民族类高校课程联盟平 台,争取每年推荐 1 门以上在线共享课。通过课程建设,继续深 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使教师、课程、课堂、学生之间的深度 融合,培养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为终身教育提供优质课程 资源, 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 全方位 服务。 四是适应课堂教学信息化需求,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 程。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 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抓 手,广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点是信 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学校将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 于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探索完善职称评聘机 制, 进一步突出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地位; 每年对新入职教 师进行全员培训,选派 50 名左右的主讲教师到国家级教师教学 发展中心培训学习, 选派 5 名左右的主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 中 小学和幼儿园专业实践锻炼, 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相关专项培训及 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促进 教师的成长,努力打造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 务精湛、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升提供智力保障。 五是适应行业职业标准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学生职业技能 训练工程。 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 学体系, 加强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逐步实施课堂教学与课 外职业技能训练“双轨”培养。 着力推进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工 作,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实行认证制度,训练成绩全部达标后,核 发“从业达标证书”。 每年开展不少于 2 项校系两级学科竞赛活 动,建设一批有影响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团队。 通过学生职业能 力训练,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化为具体 职业行为方式, 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 高学生的就业率。 六是适应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需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 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提升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关文件精神, 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校系两级一把手负责制,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 育中心职能,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制度;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 程体系,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 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设置方案, 建立多目标、 高弹性的个性化 培养模式, 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培养培训 20 名 左右的“双创”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 伍;以竞赛作为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积极组织、申报 各级各类“双创”项目和竞赛; 建设“众创空间”, 实施“双创” 十大计划,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理念, 普及创新创业教 育; 建立书院制下的“创新创业学院”, 更好地优化书院制改革。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 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是适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实施教学应用研究工程。 以教学应用研究为方向, 确立标志性教改研究, 大力开展教学应 用研究,推进教研成果向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转化, 促使教学研究常态化,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扶持 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特别要支持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推进 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契合度;每年设立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30 项左 右,评审教学成果奖 20 项左右;稳妥推进校本教材建设,重点 支持双语类教材建设, 每年资助立项 5 项左右; 进一步完善评价 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投身教改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八是适应创建优良校风要求,实施优质学风培育工程。 以考研工作为抓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 信意识与端正态度,充分发挥考研学生的榜样效应和带动作用, 建设“人人都学、人人爱学、人人乐学”的优良学风。一要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 切实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职责; 二要以良好的教 风和端正的学术风气带动学生的学风,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 律,提高学习效率;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引导作用,以班会和校园 网等作为主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学习观,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五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课堂延伸 环节,明确学生课外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是适应高等教育开放办学要求,实施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工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有利形势, 发挥自身资 源优势,与沿线国家、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相关部门搭建资源 共享平台,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探索走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科学习与研究生深造结合、 学习与就业结合的道路。 一是发挥 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校地合作; 二是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健全协同培养机制 创新开放办学模式,争取建设 2—5 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业, 争取设立 2—5 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三是积极推进国际交 流合作, 建立并落实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学生机制, 举办国内外 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提 高合作育人水平。 十是适应高校民主参与管理要求,实施项目化管理改革工 程。在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项目化管理改革,突出过程管理,提 高管理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 引导教师热爱教学, 重视人才培养, 调动各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和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 突出教 学中心地位。在教研室工作、班主任工作、示范课程建设、创新 创业指导、学生能力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校内试讲指 导、活动课程指导、学生竞赛指导、实习指导等方面实施项目化 管理改革, 及时修订完善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办法, 确保项目化管 理改革顺利实施。 同志们!“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抓住学校顺利通过本科 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一机遇, 以敢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立足新 起点,谋划新篇章,积聚正能量,同心促发展,开创教学工作新 局面,为把我校建成区域内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民族大学而 努力奋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