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论文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参与下,运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验因素的操作、控制,对实验对象的检测、统计,从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其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与规律,以形成系统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科研形式。 用研究术语界定: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发现事实,探求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同类事物现象进行解析、预测和控制的科研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既是一种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又是一种研究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理论,应用研究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建立理论是间接目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的研究方向主要应放在应用研究上。因为现代媒体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开发性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如现代教育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评估;教学设计的原理、方法;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科性现代媒体教学的特点、规律;在教学中怎样将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反馈、评估等。如果能针对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对指导实践定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1、实验研究的种类 ⑴探索性研究。即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这类研究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难度较大,具有突出的创造性。 探索性研究必须:首先要发现、搜集科学的事实;科学事实要求的是真实的,准确的,定量的事实;其次要探索规律。就是要分析事实,通过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和横向科学分析等寻找规律。(列宁:“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有效性(特定性、普遍联系性);其三要建立理论。就是要确立科学的概念,概念所阐述的原理、原则、定律;对这些原理、原则的论述,利用原理、原则对某些现象、事物所作的评价和说明。 ⑵发展性研究。即前人已做过的学问,或有的结论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补充完善,是对前人已有研究工作的发展。 发展性研究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已有理论的现状特点及其缺陷和不足;其次发现现有理论与实践矛盾的冲突区;其三分析研究几门邻近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边缘与空白地带;其四利用新兴的横向科学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解析说明电化教育现象。 ⑶争鸣性研究。即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意见,要有新见解、新突破,不能完全重复别人所论。 争鸣性研究的关键在于寻找争鸣中各种观点的分歧焦点所在。只有针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才有实际意义。 2、实验研究的方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分类法也有不同。有的人把它分为三类: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有的人把它分为四类:历史法;比较法;哲学分析法;科学分析法。有的人分为五类:实验法;多因素分析法;综合研究法;追踪研究法;运用电子设备和控制理论研究法。有的人分为六类: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等。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需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 ⑴观察法: 观察法是实验研究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从而收集和认识现实状况、感知、记录、分析同研究对象、研究目标有关教育事实的研究方法。自然状态下所获资料比较真实,因为观察是在行为发生和教育活动与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进行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而观察结果比较可靠。 常用的观察法:①跟踪观察法;适用于长期的系统的观察研究。②控制观察法;利用自制或标准测试工具由测试人员对自然环境中的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测记录,此法更为准确可靠,目的性强(态度量表、智力量表、成绩量表等);③参与法;观察者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学习或活动过程,通过观察、记录获取材料。建立好关系,获取准确、深刻的材料;④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获得材料。能获得自然性、可靠性材料,多为感性知识和表面现象。⑤直接观察法,对活动过程直接观察、具体生动,但因受感官及时间限制,观察资料比较粗糙。⑥间接观察法;对自然物品、社会环境、行为痕迹等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以便间接了解观察对象的状况和特征。 ⑵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调查对象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类型: 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①调查目的不同的。常模调查:了解一般情况,寻找一般数据;比较调查:比较两个群体、两地区、两个时间、两个样本的情况。② 调查内容不同的。事实调查:掌握现有的事实与数据;态度调查:了解对问题的看法、倾向性意见与态度。③调查对象不同的。全面调查:调查对象的全部加以考察;抽样调查:在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加以考察。④调查范围不同:综合调查:涉及到多类问题或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专业调查:仅涉及某个方面的问题。 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对象的性质和调查工作的方式,调查分为访问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①访问调查:面对面谈话,收集口述材料;②问卷调查:通过特别设计的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作自填式回答,收集笔述资料;③个案调查:文档材料,对文件、档案已存材料的考察和分析;④文献调查:课题有关的文献、情报资料,对记载的文献、情报资料的内容鉴别、整理、归纳。问卷调查是普遍、常用、有效的方法。 调查程序: ①确定调查目标;②确定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范围和时间;④调查工具和方法;⑤鉴别调查资料;⑥汇总整理、推断统计;⑦撰写调查报告。 ⑶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为地严密控制一定条件,以探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实验研究者根据事先设定的目标,在设置的环境中,控制非实验变量(干扰变量),主动操纵实验变量,干预教育教学过程,观察由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探求变量之间关系、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特征:①控制性:即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进行控制,控制非实验变量以求实验变量的纯化,控制操纵实验变量以求强化,控制实验对象以求结果的正确,从而探求出因果关系,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控制”是实验法最本质的特点。②可重复性:即对已实验研究成功的课题,对成果可移植运用或重复进行。只要按照先前的条件组织实验,就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重复实验,可对原来的结果、结论进行验证。一般说来,实验的重复性越高,科学价值越大。③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性: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实验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实验研究必须把研究性与教学性统一起来,要为教育而实验,为学生而实验,决不能为实验而实验。④探讨教育规律的优效性:实验研究是严格的科学方法,能通过控制有关变量,探求因果关系,获得规律性认识。因此,在验证教育理论、探讨教育规律方面,比其他方法更简捷、有效、可靠。 实验法的类型: ① 按环境或情境标准分,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A、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实验室或特设的环境中进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材料和各种变量,因而研究结果的内部效度较高。但由于教育实际的复杂性,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不如自然实验。因此只适宜作理论方面的小范围探讨。B、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有目的地控制某些变量,其它变量顺其自然。所得结果接近实际,其外部效度较高,应用推广价值较大。因此自然实验是目前中小学广泛采用的方法。 ②以控制的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真实验和准实验。A、真实验:是严格地按照科学实验程序进行,能系统地操纵自变量和完全控制其它变量的实验。教育现象变量因素较多、较复杂,因此真实验在教育中很少。B、准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某些变量,尽量控制其它变量的实验。电教课题实验研究就是准实验研究。 ③以实验的目的为标准分,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A、探索性实验:是为了探索新的教育理论问题或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是具有开创性的实验。B、验证性实验:是检验新发现的教育规律或验证新提出的科学假说是否成立的实验。C、应用性实验:是把已发现并把验证过的科学理论、正确的实验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实验。 ④ 以质和量的关系为标准,可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A、定性实验:是为揭示或判断研究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或鉴别某种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的实验。B、定量实验:就是采用数学的方法,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量的分析,掌握其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并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论证理论假设的信度,做性质上的结论。电教课题实验研究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在定量上,要得出定量的结论,必须运用数学语言。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实验研究的步骤: ①选定课题。选题关系课题实验的成败,必须慎重。选题标准:A、有科学价值,能促进电教理论、教学理论或教学模式的发展或建立。B、未经别人研究解决的课题。C、有能力、有解决可能的课题。D、符合自己素质水平、专长、志趣的课题。为保证选题正确,拟定实验题目后,要自答下列问题,看是否适合:为什么选这个课题?这个题对电教、教学理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对解决电教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有什么作用?在什么范围进行实验?希望取得什么结果?牵涉的客观条件是否可以解决等。 ②提出假设。假设也就是实验要实现的目的。 ③设计实验。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进行实验。 ④确定实验对象。选择谁,如何选要确定。 ⑤选择、设定工具。实验时所需的实验设备、测量工具等准备好。 ⑥进行观察、数量统计。实验者一方面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并注意控制情境,另一方面必须对预期的结果仔细观察、测量;观察测量的记载将是对实验结果分析、解释的主要根据。 ⑦整理资料。将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原来提出的假设,研究判定资料所显示的意义、说明的问题。 ⑧撰写报告。实验结果经整理分析后,撰写实验报告。 ⑷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查阅收集、鉴别整理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有关事实材料,并进行专门研究,以掌握某一教育现象,形成科学共识的方法。 文献——是指文字、符号、图形、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一定价值的事实材料。其特点是:以纯粹间接接触的“静态资料”为信息源。 文献法的步骤: ①计划准备。确立研究课题,明确主题,制定研究计划,确定资料查找范围,围绕课题搜集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②实施计划。详细阅读有关文献材料,做好资料摘录。拟出研究大纲,将材料分条目组织于大纲。③分析总结。认真分析所有材料,紧扣研究课题.④写出研究报告。 三、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选题 研究选题是课题实验的关键,关系到课题实验的成败,因此,对选题必须重视、慎重,必须仔细地、审慎地、全面地权衡审定选题,结合本校物质条件、人员素质、业务理论水平、经济实力等确定研究范围:是全校性研究,还是单科性研究;是单年级研究还是单班的对比研究;据此确定研究选题。 1、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 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形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要从一大堆课题中挑出带实质性的课题来,而不能把它们同非实质性的课题混杂在一起。”贝尔纳从科学学的角度分析了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 意义一:课题选择是研究战略的起点 课题选择,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意义的一着,是决定整个科学研究工作胜败的关键,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方向是否正确,科研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科学、社会、教育价值。此外,课题的选择,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步骤和方法。 意义二:课题选择是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⑴价值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是课题选择的首要原则。就是指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虑对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理论价值,指导意义。 ⑵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根本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保证课题本身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这个课题确实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二是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 选题具有了创造性,也就有了价值意义。所选课题在基础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在应用技术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就能保证预期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做到有新发现、新观点、新创造就必须在原有理论和新的事实、实践等尖锐矛盾中去选题,要到学科空白区去选题,要到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去选题。 ⑶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课题必须具有科学的客观根据和理论根据。 ⑷可能性原则。选题的可能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的估计。 ⑸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就是选题范围、难易程度及相关实验因素要符合实验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研究经验及控制能力,要能有效的按照实验目标控制实验的相关因素,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⑹贡献性原则。贡献性原则是指选题无论在实验方法或是预期的实验成果方面都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能补充或丰富某项理论或实践,能有突出的贡献。 3、如何选择课题 选题时,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⑴教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问题。素质教育问题、创新教育问题、减轻学生负担问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 ⑵教育教学实践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学与教问题、教育机制问题、评价机制问题、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学生智力开发问题。 ⑶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科学价值的课题。技术媒体的更新改造、电教教材的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教学模式、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⑷教育边缘理论或教学边缘学科有待研究的课题。焦点问题、矛盾冲突问题、边缘交叉问题、学科空白区问题或交叉空白区问题。 ⑸教师现有实践经验的系统提炼升华。在教师已经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待深入研究、提炼、升华的课题。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⑴ 选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应考虑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选题不能太高、不能太大。选题太高不易从理论上完整验证;自变量太大不易操作、控制;因变量太大不易检测、评价;否则就难以成功,难以出成果。如《电化教育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智力因素发展》。 ⑵选题应考虑实验教师知识水平、兴趣和能力实际。要以实验教师的已有经验积累为基础,延伸或拔高、探讨相关课题,不要搞空中楼阁式的实验教师从未有过或从未经历过、接触过的理论或实践方面选题;否则,难度太大,实验难以成功。 ⑶选题应考虑学校环境条件。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具备实验什么类型的课题就选定什么课题。如果通过课题实验促使学校充实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也可以选此类课题,但必须在课题实验准备阶段完成之前,在正式开展实验之前完成装备。 ⑷选题应考虑实验对象知识、心理、智力、承受能力等情况。选题对实验对象的可接受程度、能接受程度、参与程度、配合程度应于研究,否则,验证不能完成,课题研究就难以成功。 ⑸选题应考虑理论高度、实践意义、实用价值。没有理论高度、没有创新、没有多大应用价值的课题应慎选或不选。 四、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方案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的构想与设计,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依据、是纲。所以,实验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的论述是否准确、完备,实验假设是否科学、可信,也关系到课题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因此,实验方案的撰写是课题实验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通过对近百个实验方案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发现有些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也可理解为规则或典范,或某项规则的范例。本文所说的规范是相对于某些方案杂乱而说的,称不上规则、典范,称不上标准,也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定,只认为应该完善、正规,有个大体统一的格式而已。 关于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没有见到专著论述,也没有见到统一的格式,只是在综合诸多方案后而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二是实验假设;三是实验变量;四是实验目标;五是实验检测;六是实验步骤与方法;七是实验措施;八是实验成果;九是实验条件;十是实验组织。现分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 课题的提出大体有三种写作形式。一是从因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发展目标、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着重从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认知理论来写,从理论上论证因变量提出的必要性、科学性,并围绕因变量设计出要达到实验目标所必须控制的自变量,及其自变量形成的必然性、可行性,从而从理论上、实践上论证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如《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评赏阅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课题就属这种形式。二是从自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控制目标、范围、对象,着重从优化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来写,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其科学性、研究意义,从而引出并设定因变量以确定选题的。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电教媒体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题就属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直接提出实验研究所要控制的自变量,并针对自变量所能控制的研究范围确定因变量,其研究的控制性、目的性都很强,实验目标容易达到。但是,此种形式在课题的提出中难以从课题自变量本身上升到理论高度论证其应用价值,因为自变量是课题设计操作、控制的变量,而控制的变量在实验之前只能是设定的要操作的因素,如果形成系统理论也只能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成果情况,针对因变量的实验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情况来确定其理论价值,研究价值,或是否有理论高度。否则,在方案中既便是牵强到理论上来论述,也只能是无根由的盲目假设。况且,由自变量引出的因变量不一定是必然结果,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所以,采取这种写作形式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准确性、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及自变量相对于选题的科学性。三是由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为因变量,引出研究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自变量而确定选题的。如《运用电教多媒体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题就属这种形式。这种形式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若与第一种形式相结合,选题就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应用价值,就更具有实际意义。 2、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课题研究的要素、过程、结果做出理智的、假定性的回答或预测。主要应该写假设的选题、选题研究的操作控制因素及选题研究的目标因素。在实验假设的表述中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假设的表述形式。一般常采取“如果(假如)运用电教多媒体优化……结构(或方法、模式),就能发展学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解题能力)等形式。二是列举教学结构图或教学模式图。全国的电教课题基本上都是课堂教学实验研究,都存在教学结构图或教学模式图问题。严格说来,这些教学结构图都属假设性构想图,都应列在假设项里,并且对结构图的每个步骤都要注释、限定,介绍每步的具体做法。如《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说话训练 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题的教学结构,分观察辨听、分步表述、综合表述、创意表述四步。其限定为,观察辨听:在说话训练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口头表达提供具体形象的画面或知识信息,使学生通过观察、辨听激活思维,激起说的欲望,这就把知识信息刺激转换成学生的内部语言。分步表述:指在观察辨听后的整体感知基础上,教师分步质疑,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后,再较系统、较条理地表达。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突出观察重点,突破表达难点。综合表述:指针对学生“分步表述”所出现的问题,利用电教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辨听,以评价分步表述的优劣,并进行综合表述、综合评价训练,使学生口语表达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生动性、连贯性,以达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创意表述:针对电教媒体呈现的知识信息及学生掌握、表述的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把依照所学知识而产生的新见解完整地、条理地、流畅地、且语言生动地、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此,每步的设想、目标、作法、作用都详细地设定、介绍,就有利于实验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有效地操作、控制,就易于达到实验目标。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实验结构图中只列自变量,没有包含因变量,实验结构图也可列入自变量中。如《电教多媒体优化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其自变量为“电教媒体的科学运用”,教学结构的四步为: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情境、电教媒体呈现语言信息、电教媒体引导思维、电教媒体进行反馈等。这种类型列入自变量项为妥。 3、实验变量。实验变量就是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者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变量关系、变量控制、变量的概念界定等。自变量是实验者设计安排的,在课题实验中人为操纵的实验因素,作用于实验对象。因变量是课题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检测目标因素,是作用于实验对象后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反应。变量关系是实验操作因素(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对实验操作因素作出反应(因变量),实验者通过观测和分析这种反应,从中发现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变化的事实,提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变量间变化的规律。变量控制一是指对实验操作变量(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影晌实验结果的可以明确辩认的非实验变量(干扰变量)的控制,以使实验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二是指对实验对象的控制。既包括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身体机能(视力、听力)等外在因素的控制;也包括实验对象的动机、性格、态度等内在因素的控制。在明确实验变量几项概念的内涵、特征后,应结合本选题实验变量的设定情况准确、严密地加以限定、解释或下定义,以明确选题提出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操作的是什么,控制的是什么,检测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等等。如《运用电教导读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对自变量“电教导读法”下定义是:“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化特性,创设教学情景,知识情景、诱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辅以引导、指导,学生自发阅读学习,自能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自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对因变量“自学能力” 的限定是:“自我阅读能力、检索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因变量的限定内容也就是检测项目,这就比较清晰明了。再如《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说话训练 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题,对自变量“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说话训练”的定义及解释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说话课教学过程中,根据电教媒体可视图像的展示性、可模拟声音的艺术性等特点,利用电教媒体音像的视觉暂留及听觉暂留延长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其口语表达提供真实、具体的感知信息,以激发表达欲望的说话训练课。同时,把电教媒体的优势组合于教学过程,突出说话训练环节,突破说话训练的难点,以实现训练过程的优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等等。似这样限定,就阐明了课题的核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此外,对“变量关系”、“变量控制”也要做出具体的阐述,以使课题更加严密、可信。 4、实验目标。实验目标是指实验要完成的假定性目标任务。主要包括针对自变量的认识目标及针对因变量的发展目标。认识目标是通过课题实验求证的操作控制理论的认识标准,呈现课题自身的价值;发展目标是通过课题实验必须检测的目标,呈现的是实验对象所达到的水平及课题实验目标实现程度。所以,这两项目标必须分清楚,以便针对各自的不同要求、目的,在实验过程的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分别验证或完成。 5、实验检测。实验检测是依据实验目标对实验变量赋予某种程度或标准的符号或数字,并选定某种法规给予检测、测量的方式。即对研究对象的属性给予数值化以衡定是否达到某项标准的过程。主要包括针对实验目标中的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检测项目、检测工具、检测方法。 6、实验步骤与方法:是指课题实验分步实施的规划及实验过程,并主要写实验分哪几个阶段,哪几个步骤,每阶段完成实验的哪几项工作等等。在此项还应写明实验采取的是准实验研究方法或是其它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7、实验措施。主要写保证实验工作顺利、健康地进行并完成的实验内外的各项措施。 8、成果形式。主要写预想成果的分类及最终呈现形式。如实验报告、实验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电教教材、课题实验示范录像课等。 9、实验条件。主要写物质条件、环境条件、人员素质、实验经费等。 10、实验组织。主要写课题实验领导组、指导组、课题组的组成。 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操作 根据“八五”电教课题实验的经验,实验管理可分入题阶段、自查阶段、中期评估阶段、攻坚阶段、总结阶段等五个阶段。 (一)入题阶段的操作 入题就是开始接触并进入课题,入题阶段就是围绕课题做各项筹备工作的阶段。此阶段工作的管理是:建立课题实验组;选拔确定实验研究人员;选定实验对象;审定实验选题;督促完备实验物质;组织课题实验理论培训;从实验的内、外部环境总揽实验条件是否成熟。 1、建立课题实验组。课题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成果水平高低,全在课题实验组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及工作质量的优劣。所以,必须选拔政治、业务素质强,热爱课题研究,肯钻研的老师;支持课题实验,为实验提供物质条件的领导及能制作电教教材,为实验提供电教服务的电教教师等组成课题组。课题组一般不超过七个人。每人都要有具体的职责范围,都要有一份具体的工作。要按课题实验需要设定人,不能有一个没事可干的闲人,否则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情绪和研究积极性,甚至可能干扰实验研究工作。因此,在选定实验研究人员时要考虑周全,慎之又慎。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受实验程度、达成度,直接关系到课题验证的效度、可信度,因此实验对象的选定及抽样的确定是很关键的,也是必须慎重的。实验对象一般称实验班、对比班、对照班、平行班。 3、确定研究选题。研究选题是课题实验的核心,关系研究的成败,因此对选题工作必须重视,必须仔细地、审慎地、全面权衡地审定选题,结合本校物质条件,人员素质、业务理论水平、经济实力等确定研究范围,是全校性研究,还是单科性研究;是单年级研究,还是单班的对比研究,据此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大的要缩小;选题无法验证、检测的部分要舍掉,就是说,研究选题也必须顺应地调整或更换。选题要有理论高度,这样才有研究价值;选题要考虑实践性、实用性,这样才有推广价值,在教学中才具有指导意义。总之,在确定选题时要考虑理论高度,实用价值;要考虑能否操作,能否验证;要考虑能否出成果,及最终成果形式是什么等。在确定选题或设计实验方案时,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 4、撰写实验方案。(已专题介绍,略) 5、筹办实验所需物质。备齐电教设备、电教教材、各类实验检测表、档案柜等与实验有关的物质。 6、培训实验研究人员。一是实验业务培训,学习、钻研、探讨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过程,从思想上奠定实验意识,做好实验准备;二是思想意识培训,教育全体实验研究人员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机遇感。没有事业心,默默无闻辛苦几年是坚持不到底的,也不会搞出成果。没有责任感,就感不到学校让你承担的“全国课题”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就会辜负学校、市、省的期望。没有机遇感,就会白白浪费五年时间,失去能极大地促使自己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理论水平提高的机会,也可能失去自己事业成功的机会。因此,要奠定信心,甘愿吃苦,献身科学研究事业。 (二)自查阶段的操作 自查阶段,就是课题的实验方案完成后,已进入实验实施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实验人员已开始入门,理解了实验要素中的各种名词、术语,对课题已有较充分的、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每个课题自查,能系统审查课题的价值及方案是否可行,以决定是修改或是取消。这就必须从以下方面自查: 1、电教课题实验方案。自查内容:⑴课题的提出是否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理论依据是否充分;⑵实验假设是否科学,是否有理论高度;⑶实验目标是否准确,有多大可信度、可行性;⑷检测目标是否明确,检测项目是否具体,检测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可控性、可操作性;⑸成果预想项能否最后验证课题成功。自查要求:⑴课题需缩小的,一定要写清楚各要点限定范围;⑵方案要经课题组集体研究修订;⑶改定的方案要及时打印上报。 2、实验对象起点能力测定。自查内容:⑴学生知识层级;⑵学生认知层级;⑶学生智力层级(或智商)。起点能力测定是为终点检测做数理准备。学生起点的知识、认知、智力水平在本年级应掌握的度是几级,经测实际达到哪级。最终验证时,一是做起始点的级次对比,二是做知识纵深层次的对比,三是做实验班与平行班终点检测各自所达到的级次对比,三者结合,就能比较准确地得出数理统计的实验效果,求证课题实验。自查要求:⑴尽快落实测试;⑵所测内容一定要把准学生的知识点;⑶ 实验班与平行班同时测,同时确定抽样对象,固定抽样名单并把基本情况归入实验档案。 3、实验中的教学设计。自查内容:⑴实验以来确定的实验课、典型课设计记录;今后的实验课、典型课设计规划;⑵实验以来的实验课的设计:教学设计、教案;实验课体现出来的实验思想、实验目标;电教教材制作设计及使用计划;信息反馈设计;形成性试题设计;⑶实验报告。设计阶段性实验报告的写作思路,反映实验目标的哪些方面或达成度,规划最终实验报告的分项,每阶段完成哪些项;⑷实验论文。突出阶段实验特点,设计出每阶段的论文应对课题实验规划强有力的佐证。自查要求:⑴各项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标进行。某节课、某种教学设计、阶段性实验报告、实验论文都要体现出实验目标,为最终的验收、答辩做好充分的理论和文字方面的准备;⑵实验中其观点的提出要有合理、科学的理论依据或能回答出“为什么”,否则答辩时会无所适从;⑶电教教材制作设计要把内容、要求、使用时间及如何使用用表格形式列出来。 4、已有成果。自查内容:⑴阶段性实验报告;⑵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实验论文;⑶电教教材制作量或获奖情况;⑷所录课题实验示范录像课或典型课名称;⑸与课题有关的项目曾获过哪类、哪级的奖。自查要求:各种文字类材料打印上报,非文字类证书复印上报。 自查阶段的几项工作若能圆满完成,课题实验研究也就纳入正规了。 (三)中期评估阶段的操作 实验中期搞一次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是促进课题实验完善的有效措施,因为经过一阶段的实验,全体实验研究人员对课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或理论上有提高;或实验目标更明确,实验课的目的性更强;或检测更完善、完美;或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同时,也会从实验中发现一些问题:或理论上不全面、不完备;或实验目标编离;或方案设计有漏洞需完善,等等。都要通过中期评估总结性地、系统地审视并充实完善,以使实验健康、顺利地进行。中期评估应做以下几项工作: 1、每个课题备齐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实验论文及有关的能帮助验证课题的所有实验资料。 2、每个课题组要有专人专题汇报课题实验情况。⑴“实验方案”的自我评估(说明);⑵实验措施、方法;⑶实验现状;⑷实验资料集纳情况;⑸前段实验的自我评估;⑹存在的问题分析,有争议问题的提出。 3、做好实验研究工作总结。⑴实验组织落实情况;⑵实验物质准备、落实情况;⑶实验素质情况:理论水平、方案把握、实验操作及录像课观摩、课题间交流等情况;⑷组织实验的措施:研究会、人员分工、设制电教教材、奖励制度、工作量认定;⑸实验效果评价;⑹今后实验工作安排。 4、建立实验资料档案,要专柜存放。分类要科学,排列要整齐、规范。 5、电教教材展示。所有实验中的电教教材都要摆放整齐。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课不规范的要重新制作。 6、认真填写“中期评估报告书”,报告书中各个项目的填写要求明确提示如下:⑴“课题假设”项:A、课题依据(教育、电教理论;系统、优化理论;或教育心理学理论),说明其科学性及研究价值(高度);B、课题假设内容并说明其准确性、可信性、可行性;C、课题说明:对课题名称加以限定、解释,说明其可控性、可操作性。⑵“研究变量及其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项:A、自变量及其说明;B、因变量及其说明;C、变量关系阐述;D、变量控制介绍。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项:A、实验报告;B、课题实验教学录像;C、电教教材(录像、录音、幻灯片)制作数量;D、实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纪实录,子项说明;实验感想;E、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 7、熟悉、掌握“评估标准和指标”,针对标准做好各项工作,评估等级主要是根据此表的量化衡定而统计、确定的。 8、课题组长、实验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把握课题实验原理,做好评估时的答辩工作及实验中自己解决不了的理论或技术操作上的疑难问题的请教工作。 (四)攻坚阶段的操作 攻坚阶段是课题总结阶段的前一个实验年段。此阶段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课题实验的总结,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结题,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成果及实验数据能否证明、验证成果。所以,这一阶段的工作,关键是在“最后的努力之中”。另一方面,实验研究人员都已经能轻松地驾驭课题实验,成果形式是什么也已经很清楚了,达到成果目标还缺什么,需做什么努力也已心中有数了。此时,强化努力,各方协作,协同攻坚是很必要的。所以,攻坚阶段的管理尤为重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