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中学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 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 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对于培养的人才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忆2004年那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及之前的浙江学生“徐力弑母事件”,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面对如此残忍,泯灭人性的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曾说,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忽略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借用儒家的概念来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①我们认为,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为此, “我们必须学会把科技的物质奇迹与人文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世纪。而我校的领导高瞻远瞩,面对新的世纪,明确提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作为二中的办学特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神圣使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意即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了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正如谈校长在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所说:“能力比知识重要,而做人比能力更重要。”而要想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当然离不开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历史学科在提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涵义什么是人文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亦称人文素质。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即人文精神。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②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态”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二、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综合科.历史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了人类已经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习历史能最好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学习历史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评价历史人物。而杰出的历史人物则以他们自身的经历诉说着人的尊严,人的伟大,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学生是否只要上历史课就会拥有以上收获呢答案是否定的.传统历史课内容上的繁,难,偏,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兴趣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无效.其次,传统的授课模式,评价方式都偏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这样使历史课的魅力大大降低,它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就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③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 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王昭君一曲琵琶飘然出塞,我们怎能不为她的命运不公而叹息,怎能不因她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正欲乘胜进军,却见十二道金牌逼他班师,我们怎能不为他痛饮未竟而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怎能不为秦桧一伙苟且偷生、残害忠良的无耻行径而愤慨?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 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比如在讲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课,当学生看见《十二铜表法》中第八表中规定的“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停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 时,仅不住发出了惊呼:“实在是太残忍了”,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情感的激发,这样的教学机智动态生成,既可充分的挖掘教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3、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笔者在上《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讲到英法联军的火烧圆明园时,请同学们看了段雨果谴责这两个强盗的材料,然后问雨果是哪国人?(生)法国。(师)作为法国人却公开谴责自己的国家,并把法国称为强盗。雨果算不算“法奸”?(生:思考,争论)[多数学生认为不能算](师)雨果恰恰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真正的爱国主义绝不能故意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爱你的国家,就要从最根本上去维护她的荣誉,而不是头脑发热,容不得别人说任何不是。从而使学生知道身为中国人应该怎样去理性的爱国。还有在讲英国的圈地运动时,教师应指出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血腥的羊吃人”。当“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 评价结果出现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应仓促草率地予以“定性”。4、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要建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可能再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了。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对南唐后王李煜的评价,如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从文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却是个才华横溢的词人。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应该说明的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必须竭力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有选择的“乐从”,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产生人文关怀,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5、加强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是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说过:“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其教学活动中充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为适应人文素养的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那么,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深厚广博的学识是人文型教师的内在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也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份新课标、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而是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否则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应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研读历史古典名著,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了解历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如《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从历史教学中融会贯通,达到梁启超先生“海潮狮吼”式广征博引的境界;才能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精选人文素材,“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此外,新型的历史教师,还应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豪气,追求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三、结束语:印度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泰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先生曾深情地说道:“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据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同样说,课堂——尤其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人格境界为根本追求的历史学科的课堂——更应当是直接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的重要的场所。而在此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①《论语·究问第十四》,《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5页。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148页。③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中国教育》2003年第4期第4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