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拓展学习资源,让科学教育充满乐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拓展学习资源,让科学教育充满乐趣

小学科学论文之拓展学习资源,让科学教育充满乐趣 ‎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现时,小学科学学习资源由于受到资金、、场地、教育理念等因素制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本文围绕拓展家庭、校园、媒体、社会等方面资源进行阐述,说明学习资源的拓展,不但充实了科学教育内容,也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关键词:拓展 资源 乐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的学科,科学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一本薄薄的科学课本,‎ ‎ 每周一节的科学课,其内容、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科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充分拓展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一、拓展家庭资源,寻找科学乐趣家庭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和认识世界的起点,对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科学教育活动应重视挖掘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扩展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主动对家庭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的乐趣。   1、利用家庭活动,渗透科学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气象、环境、家用电器、交通、地理等方方面面,只要家长和老师有意识,这些方面都可成为教育的资源。在每个寒暑假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份科学作业,形式不限,可以是一篇科技活动报告、科普作品读书报告、游记等,完成作业的方法可以开放,既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请家长、老师来共同完成。作业不拘泥于一种完成途径,可以通过查阅、访问、调查等渠道去完成。这种全方位开放的作业,充分拓展了家庭资源,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科学知识。这既符合学生的好动爱玩的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一位学生在游记中写道:今天我参观了英德宝晶宫,里面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令我感到震憾,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老师讲过的喀斯特地貌。尽管,学生这些作业的写得不够规范,描述得不够详细,只要他们能保持这份好奇心理,通过逐步的积累,对于培养他们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依托家长资源,服务科学教育,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工作如果能争取家长支持,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由于学校的设施设备、教师教育背景等因素局限,科学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我们充分依托家长资源,以“科技辅导员”‎ 的形式邀请他们加入到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去。实践证明,这些家长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他们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有力支持。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0年下半年,我市某地出现了 “基孔肯亚热”疫情,我校邀请了一位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的家长,到校指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为全体同学开办讲座,介绍“基孔肯亚热”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防控办法;五(6)班的何晓东同学在讲座中得知,“基孔肯亚热”主要依靠蚊媒传播,他有一个想法,研究一种既可以防蚊又能灭蚊的纱窗,老师鼓励他相信自己认真探究,在他爸爸一位家电维修技师的帮助下,他成功发明了灭蚊纱窗,并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发明奖,在他带动下,同学们掀起了一股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潮。二、拓展校园资源,发现科学乐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教育不能拘于一隅,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科学教育,才能使学生发现科学的乐趣,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生长的土壤。1、整合硬件资源,培养学生兴趣校园是同学们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内的生物园、地理园、实验室、食堂等场所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红领巾”广播站、科技之窗,为学生展示才能搭建了多个层面的平台。如学生学习了《健康饮食》后,知道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以及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设计了营养全面、搭配合理的每周食谱,提供给学校厨师作参考,以供同学们科学膳食所需。我校开辟了六片“小小试验园”‎ ‎,提供给每个年级进行种植活动,种植课本上出现过的植物,如爬山虎、四季海棠、昙花等,这项活动不仅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实践学习提供了载体; “科技之窗”是我校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主要内容由学校科技小组,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科学知识选定,再在老师的协助下制作而成,每月更新一次,这块阵地不但让在校的同学们学习到了科学知识,也让接送他们的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去处。2、拓展隐性资源,促进能力提高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隐性的科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加以拓展,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由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科学教师、学生科技小组协助,以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科学实践活动、科技小论文等方式开展以“科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设计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记录同学们参加活动后呼吸与脉搏的变化,撰写调查报告,为活动的更好开展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实践,走入活动,让学生增长科普知识,增强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同时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三、拓展媒体资源,体验科学乐趣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阐述。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媒体信息,则既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有效弥补现时科学教育信息量不足、知识更新慢的缺陷,对科学教育工作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1、拓展互联网资源,丰富知识途径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特别是社会上的热点科学现象,比如说“吃盐能防辐射吗?” “隐形战斗机真的能隐形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但是老师未必对每个科学领域都有了解,这个时候互联网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对于这些充满未知欲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通过中国科普网、中国天文科普网、青少年科技网等网站去寻找答案,并把资料搜集整理,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六(1)班杜梓杰同学对垃圾处理问题十分感兴趣,他花了一周的时间搜集了这方面,我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给他进行展示,从文字、图片、到动画、视频,做得十分详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尽管,这些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参与探究的热情却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2、发挥电视教育功能,延伸学习空间如今,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家长对此事却颇感头痛。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办法,因为电视毕竟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我们迎合孩子喜欢看电视的心理,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向学生布置“电视作业”‎ ‎,给他们开出观看节目表,其中包括《我爱发明》、《绿色空间》、《地理中国》、《探索与发现》等节目。当然,“电视作业”不仅仅是简单地看看了事,而是根据收看不同节目的目的和要求,在每节科学课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反馈。例如,收看《探索与发现》后,要把看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述出来,遇到热点话题时,要和同学进行讨论。媒体资源的拓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评价等多种能力。四、拓展社会资源,探究科学乐趣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怎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我们利用当地的人脉关系、科研机构等资源,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把社会资源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延伸。1、依托社区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 ‎,社区生活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加以利用,不仅对学校科学教育起到了补充作用,还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了学校社区科学教育合作计划,其中,包括每天下午放学时段开放农家书屋,专设一个科普书柜,让学生阅览科普书籍;每周由社区科普志愿者,开办小讲座、指导学生开展七巧板、环保小制作等活动。在三年级学习《走进水世界》单元后,科普志愿者组织了同学们调查家庭用水情况,通过相关调查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学会如何计算每个月家庭用水、如何使家庭可以少用一点水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既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节水意识,还让家长了解了子女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等。2、依托科普单位,开拓学生视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我校一直都依托周边的科普单位开展科学教育,在世界气象日前夕,市气象局举行了开放日活动,我们组织了学生走进气象台,学习科普知识,与“风云变幻”的气象进行零距离接触,通过参观气象科普图片展、参观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以及各种观测设备,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在五年级学习完《生物的生长》一单元后,科学老师就联系了市种子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结合所学的种植与观察植物生长知识安排了一次学生参观活动。在开展活动前,老师与技术人员共同“备课”¬——商讨了这个活动的开展,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参观前先来校给学生讲解有关所内种植的情况、植物的种类,使学生参观时不会盲目、而是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节约时间取得效果又好。五、结语:科学的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科学教育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牢记“处处留心皆科学”‎ ‎,拓展科学学习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形式,使科学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科学,那定会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徐明聪.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刘德华.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林治金 张茂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5]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 北京.[6]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