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流动日记——交流无限 收获无限
语文论文之流动日记——交流无限 收获无限 温岭市泽国小学 罗晓 【摘 要】学生闻作文则“眉皱”,老师教作文则“心虚”,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激励学生作文,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写流动日记。流动日记就是在同一本日记本上同学们轮流写日记的作业形式。孩子们从愿写、敢写到乐写、善写,没想到流动日记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就找到了写作文的感觉。 【关键词】流动日记 交流 收获 学生闻作文则“眉皱”,老师教作文则“心虚”,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激励学生写作文,我认为可以放松作文要求,首先从日记入手培养学生兴趣。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培养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写日记常常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恒心。为此,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写流动日记。 一、轻装上阵--愿写 心理学家认为,“ 情绪和情感像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思维活动,它能促进或组织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情绪帮助人们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缺乏创造性。”因此为了使思维活动(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高效、顺利地进行,我们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快捷地完成作文构思;更要注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和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 1、不限时间 我一直反对把写作当作一种技术的训练。在一定时间完成一定字数的作品。在技术训练中的孩子作文一般都带有任务的色彩。真正有意思的不多。 日记顾名思义每日一记。孩子们尽管作文起步,但对日记的概念早有耳闻。然而提及写日记,孩子们不免面露难色。流动日记的操作,把全班个学生分为12组,每组五(四)人,分组时按学生作文水平上、中、下搭配,尽力做到小组间实力均衡。各组自选组长,自购硬面抄,自行设计独特创新的封面,每天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写,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刻--轻松的课余,悠闲的午后,清醒的早晨,静谧的夜晚……当灵感来的时候,握一支富有生命活力的笔,刷刷地“喷涌”出融入自我情感的文字,那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一周下来,每个学生只要完成一篇日记的作业量,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孩子们大呼“解放”的同时,也愿意接受流动日记这一新型的作文作业形式。 2、不拘形式 “10月21日:今天上了语文、数学和几节副科课,下午放学后我高兴地回家了。XX”。如果不标注日期,也许谁都不会想到这就是学生的日记 。随手翻开一本,多则四五句少则一两句。有的流动日记连续几天都是一两句话,并且内容单一,这可是习作中最忌讳的“流水账”呀。可别小看这一两句话的流水账,孩子们就是从这里起步突破作文难关的。除了这一两句、三四句的“流水账”,还有写拼音、画画的,写一首充满稚气的“诗”更是孩子们的最爱。正是流动日记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把学生从“编纂”的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寻找日记素材,打消了学生心中对“写”的畏惧感,人人都愿动笔了。贴近生活,心有所悟,笔触所至,让学生回归到写作的主人位置上来,觅得一份自由舒展笔触的感悟。 二、随心所欲--敢写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作文起步阶段不必过多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1、选材自由化。 在写作刚起步阶段,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流动日记可谓顺应了这一要求。它松开了学生的手脚,为其插上翅膀,把他们引进了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学生可以尽情的抒写自己的耳闻目见、喜怒哀乐,小至花草宠物、风云雨雪、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大至社会新貌、天下大事……作文题材、内容、范围、形式不限,让学生自主命题,放胆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及想象能力,让他们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逐步提高作文的兴趣与信心,于是出现了《爱“拼”才会赢》、《人蜂大战》、《变脸外婆》、《寻“宝”活动》、《难忘的义卖》、《迷你小花园》、《起死回生术》、《吐故纳新》、《口水大战》等个性日记,让流动日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选材生活化。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触发他们的情感,在自己熟悉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选择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富有个性化的生活材料。“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其实,当你帮助了别人,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事,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春天的燕子,秋天的菊花,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嬉戏,父母的疼爱,朋友的帮助,一幅漫画,一部动画片,一则广告,一件小事,一张相片,一阵风,一场雨……都可以是观察的对象,写作的内容。 3、选材多样化。 我们要提醒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激发想象,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抓住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理写下来。比如几个同学同样写《傍晚》至于选择哪个傍晚,表现哪个主题,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自主地写出感受最深的内容。有的写出车流“晚高峰”的繁忙;有的写出夕阳西下的迷人景色;还有的写此时此刻在家里默默地忙活着饭菜的妈妈等。思路的活络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三、激发潜能--乐写 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育实践证明,运用激励的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激励学生,从作文评改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近景性动机,也是直接动力之一。”激励性评改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以欣赏的目光看儿童的习作。教师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无论思想、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态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因为全班共12组,我每天仅需批改12篇日记,批改量不大,自然能做到篇篇精批,而且及时与学生反馈,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评价方式上,以往给学生习作的评定基本是单一的评分制,孩子看了分数就算,教师的劳动近乎白费,大多数孩子只能在传统的评价中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久而久之,写作的兴趣就会消失。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思路,以激励成功为评价目标,强调不管多差的习作,只要态度认真,总能找出“亮点”,哪怕是初步的成功。因此,我用“_____成功”作侧面评定。如:参与成功、选材成功、表达成功、观察成功、开头成功、修改成功等。把“等级评价”改为“星级评价”,达到基本要求或进步要求的都是3星级作文,“超级作文”我们用“4星级”或 “5星级”奖励,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作“二次评价”。学生兴趣盎然,不断争取“上等级”。这样,作文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达到了以“小成功”激励“大成功”的目的。 在评价语言上,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我的做法,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的是锦上添花。我们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于是对待写作基础好的学生我常用“欣赏激励式”评语,如:“书写如此工整,表达如此流畅,感受如此深刻,你的写作态度与语言基本功告诉老师:你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小作家。”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注重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于那些写作困难而有很强自卑感的学生,我尽力用放大镜找他们写得好的句、词,加上波浪线,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不断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对问题较为突出的习作,我常用“肯定提示式”评语,如《神奇洗碗机》的评语:“ 能把洗碗机的特点和用途写得那么具体,说明你是个善观察、有毅力的孩子,如果能换个直截了当的开头,这篇习作就更棒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采用“鼓励提高式”评语,如:“在你眼中,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你对校园的爱,如能按顺序来写,使习作的脉络更清楚,这首校园赞歌会更动听。”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流动日记使那些受到肯定的学生有一种丰收的喜悦,而那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学生经教师评论指点,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优等生在写“流动日记”中,明白了自己的缺陷所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从中得到启发,写出比较像样的日记来。 2、激励学生,从小组竞争开始。 竞争中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公平、合理的竞争会让人长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忘我的斗志。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轻气盛,不服输,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而竞争正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相适应,一定能达到我们的预想目的。小组竞争有别于个体竞争。小组竞争建立在个体竞争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它摈弃了个体竞争所带来的自私、狭隘、孤立的竞争意识,替代的是团结、互助、相互制约的团队精神。 因此,我也在小组间开展流动日记竞赛,按得星的多少每周评出两个优胜小组,并进行奖励。为了能获此殊荣,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寻找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竭尽全力地写出来。在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每个成员的点滴进步都会在小组中产生很大反响,记得一位同学曾在流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看到XX的流动日记又得了五颗星(五星级日记是最高评价),没想到她这个学期的日记进步这么大,老师已经表扬了她好几次了,我要加油,一定要超过她!”有的组长别出心裁,在组员间也开展比赛,把每个人的星数都合计出来进行比较,激励大家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每次发流动日记的场面是最为热闹的,大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传看自己小组当天的“战果”,还不停地打听其他小组“战况如何”。得分高的小组所有成员自然眉飞色舞、神气活现;得分低的小组全体成员都唉声叹气、没精打采。成功的榜样自然能激励其他成员加倍努力,不过失败的典型也会引起自身的警醒和其他成员的关注,因此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大家会奋起直追,从而使小组走出低谷。小组间你追我赶,推动着全班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 3、激励学生,从树立榜样开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树立个体学生与个体文章两类榜样典型,进行宣传,让学生都品尝胜利果实,尝试成功,促进其进步。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 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以展示交流活动为平台,让每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以往的讲评课主角常常是优等生,中下等生往往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而每一名学生又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如果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加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正如赞可夫讲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把讲台让给学生,尤其是提供给中下等生,让他们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是一个精彩有片断,甚至可以是一个好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绘声绘色地说一说,让学生在交流评改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这种不可多得的成功体验,就有可能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鼓足前进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有个同学刚开始写日记时,往往是只字片语,不知所云。一次作文课上,他根据自己父母不合的家庭情况,写下了感情真切的《我的痛苦的家》,我在征得他同意后当范文朗读。听后,同学们惊讶的同时羡慕不已。于是我抓住这契机,以他为榜样,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这位同学所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捕捉生活的美好心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写一篇好文章,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我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会比他写得更好的。打那以后,我发现受过鼓励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以前认真多了,都希望自己的作文也能得到肯定。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鼓励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设计流动作文墙,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们班里很快涌现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 四、取长补短--善写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语文课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写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等要求。 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系统中提倡小组学习,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成为学习型组织。小组竞争机制促进了这一模式的形成。 1、“提笔前”合作。 提笔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展开审题讨论,然后口述作文,相互提意见、建议。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在合作交流中,他的发言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学生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点,我采用中心发言人引导式合作,从小组中选出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由他引导该组成员逐步合作完成口述任务。“提笔前”合作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列提纲。先让学生单个列出作文提纲,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彼此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提笔前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它彻底摈弃了过去那种作文前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陈旧方法。从那以后,每天写日记的同学尽量抽空先把思路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后再动手写。 2、“作文后”合作。 我从学生的参与合作入手,构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促动关系。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构建互动合作式学习模式,较好地克服了过去作文评讲中的弊端,在范围上、程度上均为其知识的内化,迁移直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小组中每个学生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讨论、修改。作文困难的学生,害怕心理得到克服,而且同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接近,相互之间的帮助都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仅使作文困难的学生受益匪浅,而且使作文水平优良的学生也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学相长”,帮助困难学生使他们有机会总结自己写好作文的“ 诀窍”,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此外,互帮互学还可以使这些同学克服“自我中心论”,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一石激起千层浪”,流动日记以它无限交流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火花,让写作由“苦事”终于变为“乐事”,在快乐中无限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蔡起福编著,《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年 4、冯建军主编,《当代主体教育论》[M], 南京:江苏出版社,2001年 5、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