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音乐论文之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 ‎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二、 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列营] 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汪派把这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主,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风凛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的技法,右手要放松,力量要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要稍快一些,主要表现副将们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的演奏技巧,力度更强,速度又比上一层次快一些,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面。[点将] 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排阵]‎ ‎ 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在演奏时应注意:前一层次的重拍在前一拍,后一层次的重拍在后半拍,这也是汪派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演奏效果十分逼真。[走队] 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重拍也是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纪律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中、名、小四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埋伏] 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的奏法,节奏比较自由,但要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要轻但不能散,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进而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小战] 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兵器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带入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律动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全面的大战。[大战] 汪派充分运用“夹扫”“滚奏”“扫轮”等技巧,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局面。其中的“萧声”源于[吹打],运用了“长轮”“吟弦”以及“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这是汪派富有特色的另一方面。[呐喊] 本段是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 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项王败阵] 运用“扫轮”的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逃跑的场景。全曲在追捕声中戛然而止,演奏效果非常好。三、推陈出新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19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最为出名。“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演出形式。在2002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 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乐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