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变换背景出新题——关于高考数学新题型特征的探索
数学论文之变换背景出新题——关于高考数学新题型特征的探索 近几年高考数学新题型中,有一类试题是通过变换问题的背景而得到的,背景的变换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传统的问题中,创设新背景;二是在传统的背景下,提出新问题;三是在新的背景中,提出新问题。变换背景而得到的试题新颖、别致,突出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产物。为了使考生适应这种新题型,本文将分类进行解析,以供大家在复习备考中参考. 一、在传统的问题中,创设新背景 §1.1静态问题,创设动态背景 【例1】(′04·浙江)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x2+y2=1逆时针方向运动2π3弧长到达Q点,则Q的坐标为() A.(-12,32)B.(-32,12) C.(-12,-32)D.(-32,-12) 解析:本题创设了“点沿单位圆运动”这一动态背景,去求圆上点的坐标。由Q点落在θ=23π的角终边上,得Q(cos23π,sin23π),即为Q(-12,32),故选A. 【例2】(′03·北京春)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中,图1D、E、F分别为各边的中点,G、H、I、J分别为AF、AD、BE、DE的中点,将△ ABC沿DE、EF、DF折成三棱锥以后,GH与IJ所成角的度数为() A.90°B.60°C.45°D.0° 解析:求“三棱锥侧面上两条异面直线所的角”是一个静态问题,这里通过“展平与翻折”这一互动过程,图2更有效地考察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照翻折前后的图形(如图2),容易得到∠ADF为GH与IJ所成的角,而∠ADF=60°,故选B. §1.2平面问题,创设空间背景 【例3】(′04·天津)如图3,图3定点A和B都在平面α内,定点Pα,PB⊥α,C是α内异于A和B的动点,且PC⊥AC.那么,动点C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A.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 B.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C.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D.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解析:本题是在空间背景中研究平面轨迹问题。由题易知BC⊥AC恒成立,得∠ACB始终为直角,则C点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去掉A、B两点,故选B. 【例4】(′04·北京)如图4,图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面BB1C1C内一动点,若P到直线BC与直线C1D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直线B.圆C.双曲线D.抛物线 解析:本题以正方体为背景考查圆锥曲线的定义。易知P到C1的距离等于P到直线BC的距离,故P点的轨迹为抛物线,选D. §1.3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数学试题背景 【例5】(′04·北京春·文)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5于9时9分50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开始巡天飞行.该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F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选取坐标系如图5所示,椭圆中心在原点,近地点A距地面200km,远地点B距地面350km.已知地球半径R=6371km. (1)求飞船飞行的椭圆轨道的方程; (2)飞船绕地球飞行了十四圈后,于16日5时59分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结束巡天飞行,飞船共巡天飞行约6×105km.问飞船巡天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s?(结果精确到1km/s) 解析:试题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和返地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考察椭圆的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新颖,时代感强. (1)由题设条件可求得为x244169316+y244163691=1.(或者x266462+y26645.62=1也是正确的.) (2)易得飞船巡天飞行的时间是21×3600-650=74950(秒),平均速度是60000074950≈ 8(千米/秒).所以飞船巡天飞行的平均速度是8km/s. 【例6】(′02·新课程)据2002年3月5日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如果“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按此年增长率增长,那么到“十五”末我国国内年生产总值约为() A.115000亿元B.120000亿元 C.127000亿元D.135000亿元 解析:本题是以《政府工作报告》为背景的试题,主要考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近似计算(估算)能力.选C. §1.4以其它学科知识为数学试题背景 【例7】(′00·京、皖春)从单词”equation”中选取5个不同的字母排成一排,含有“qu”(其中“qu”相连且顺序不变)的不同排列共有() A.120个B.480个C.720个D.840个 解析:本题以英语单词为试题背景,主要考查排列、组合的基本知识和方法。C36A44=480.∴选B. 【例8】(′04·浙江)设坐标平面内有一个质点从原点出发,沿x轴跳动,每次向正方向或负方向跳1个单位,经过5次跳动质点落在点(3,0)(允许重复过此点)处,则质点不同的运动方法共有种.(用数字作答) 解析:本题以质点运动为试题背景,主要考查排列组合知识和转化思想。记向左跳一次为-1,向右跳一次为+1,则只要5次和为+3,质点一定落在(3,0),所以只须四个“+1”,一个“-1”即可,从5次中选一次取“-1”,结果为C15=5,故填5. §1.5常规问题,创设非常规背景 【例9】(′03·新课程)某城市在中心广场建造一个花圃,花圃分为6个部分(如图6),现要栽种4种不同颜色的花,每部分栽种一种且相邻部分不能栽种同样颜色的花,不同的栽种方法有种(用数字作答). 图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的知识.但题中背景是非常规的,即圆环排列的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把圆环排列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排列的问题.共有4(15+15)=120种方法. 【例10】(′02·北京)如图7,图7在多面体ABCD-A1B1C1D1中,上、下底面平行且均为矩形,相对的侧面与同一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大小相等,侧棱延长后相交于E,F两点,上、下底面矩形的长、宽分别为c,d与a,b,且a>c,b>d,两底面间的距离为h. (1)求侧面ABB1A1与底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理科做)证明:EF//面ABCD; (3)在估测该多面体的体积时,经常运用近似公式V估=S中截面· h来计算,已知它的体积公式是V=h6(S上底面+4S中截面+S下底面),试判断V估与V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注:与两个底面平行,且到两个底面距离相等的截面称为该多面体的中截面.) 图8解析:本题是一道研究线面位置关系和计算的立体几何问题,试题给出的却是一个非常规几何体,主要考察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转化思想,试题立意新颖,有较高的区分度。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arctan2hb-d;V估<V. 二、在传统背景中,提出新问题 §2.1在熟悉的图形中,提出新问题 【例11】(′04·重庆)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图形可能是() ABCD解析:三棱锥是最简单的几何体,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背景,而提出的问题是全新的。如图9,在面ABC作射线BP,在底面BCD的射影为BE,图9并且使∠PBF=∠PBE,则PF=PE,也就是说,PB上任意一点到底面BCD的距离等于到棱AB的距离,注意∠ABP=∠PBE<∠PBC,即BP应在∠ABC角平分线上侧,故选D. 【例12】(′04上海·春)如图10,根据下列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个图中有个点. 图10解析:本题给出的五种图形简单明了,但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可以找到如下规律:第1个图有1个点即a1=1,第2个图从中心点出发有2个分支,每个分支1个点即a2=1+1×2=3,第3个图从中心点出发有3个分支,每个分支2个点即a3=1+2×3=7,第4个图从中心点出发有4个分支,每个分支3个点即a4=1+3×4=13,第5个图从中心点出发有5个分支,每个分支4个点即a5=1+4×5=21,则可以按此规律猜测出第n个图从中心点出发有n个分支,每个分支n-1个点,即an=1+(n-1)n=n2-n+1. §2.2在熟悉的题型中,提出新问题 【例13】(′02·河南、江苏)如图11,四棱锥P-ABCD图11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面ABCD. (1)若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60°,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解析:本题以《立体几何》课本复习参考题“棱锥的底面是正方形,有相邻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另外两个侧面与底面成45°角,最长的侧棱长为15cm,求这个棱锥的高”为背景变形拓广而设计的,通过题中某个元素的变动,导出某个“恒定”的结论,创设出一个新的问题,颇具创意. (1)V锥=133a·a2=33a3. (2)略. 【例14】(′04· 广东)如图12,某中心接到其正东、图12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测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测点同时听到了一声巨响,正东观测点听到该巨响的时间比其他两观测点晚4s.已知各观测点到该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试确定该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相关各点均在同一平面上) 解析:本题的背景是高中数学课本第八章第二节例3,这里提出的问题较之例3更具体,更实际,主要考察直线、双曲线等知识和实践能力.问题转化为双曲线x26802-y25×3402=1与直线y=-x交点问题,求得P(-6805,6805).故PO=68010m. 答:巨响发生在接报中心的西偏北45°,距中心68010m处. §2.3在熟悉的方法中,提出新问题 【例15】(′03·上海春)设f(x)=12x+2.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方法,可求得f(-5)+f(-4)+…+f(0)+…0+f(5)+f(6)的值为. 解析:本题是以“倒序相加求和法”为背景的试题. 因为f(x)=12x+2,∴f(x)+f(1-x)=22所求和为S,则2S=[f(6)+f(-5)]+[f(5)+f(-4)]+…+[f(-5)+f(6)]=62. ∴S=32. 【例16】(′01·上海)已知两个圆:x2+y2=1①与x2+(y-3)2=1②,则由①式减去② 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将上述命题在曲线仍为圆的情况下加以推广,即要求得到一个更一般的命题,而已知命题应成为所推广命题的一个特例,推广的命题为:. 解析:设圆方程(x-a)2+(y-b)2=r2①,(x-c)2+(y-d)2=r2②,(a≠c或b≠d),则由①-②,得两圆的对称轴方程为:(x-a)2-(x-c)2+(y-b)2-(y-d)2=0,即2(c-a)x+2(d-b)y+a2+b2-c2-d2=0. §2.4在熟悉的结论中,提出新问题 【例17】(′04·广东)由图13有面积关系:S△PA′B′S△PAB=PA′·PB′PA·PB,则由图14有体积关系:VP-A′B′C′VP-ABC=. 图13图14解析:类比推广前一结论可得VP-A′B′C′VP-ABC=PA′·PB′·PC′PA·PB·PC. 【例18】(′02·上海)规定Cmx=x(x-1)…(x-m+1)m!,其中x∈R,m是正整数,且C1x=1,这是组合数Cmn(m,n是正整数,且m≤n)的一种推广. (1)求C5-15的值; (2)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①Cmn=Cn-mn;②Cmn+Cm-1n=Cmn+1. 是否都能推广到Cmn(x∈R,m是正整数)的情形?若能推广,则写出推广的形式并给出证明;若不能,则说明理由;(3)已知组合数Cmn是正整数,证明:当x∈Z,m是正整数时,Cmx∈Z. 解析:本题是以组合数公式为背景,提出的新问题. (1)C5-15=(-15)(-16)…(-19)5!=-C519=-11628. (2)性质①不能推广.例如当x=2时,C12有定义,但C2-12无意义;性质②能推广,它的推广形式是Cmx+Cm-1x=Cmx+1,x∈R,m是正整数,事实上,当m=1时,有C1x+C0x=x+1=C1x+1;当m≥2时,Cmx+Cm-1x=x(x-1)…(x-m+1)m!+x(x-1)…(x-m+2)(m-1)!=x(x-1)…(x-m+2)(m-1)!(x-m+1m+1)=x(x-1)…(x-m+2)(x+1)m!=Cmx+1. (3)当x≥m时,组合数Cmx∈Z,当0≤x<m时,Cmx=0∈Z.当x<0时,∵-x+m-1>0,∴Cmx=x(x-1)…(x-m+1)m!=(-1)m(-x+m-1)…(-x+1)(-x)m!=(-1)mCm-x+m-1∈Z. 三、在新的背景中,提出新问题 §3.1在高数背景中,提出新问题 【例19】(′04·北京春)下表给出一个“等差数阵”:其中每行、每列都是等差数列,aij表示位于第i行第j列的数. 47()()()…a1j…712()()()…a2j…()()()()()…a3j…()()()()()…a4j………………………ai1ai2ai3ai4ai5…aij………………………(1)写出a45的值; (2)写出aij的计算公式; (3)证明:正整数N在该等差数阵中的充要条件是2N+1可以分解成两个不是1的正整数之积. 解析:本题是以高等代数中的矩阵知识为背景而设计的考题,既考察了等差数列、充要条件等基本知识,又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a45=49. (2)该等差数阵的第一行是首项为4,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a1j=4+3(j-1);第二行是首项为7,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a2j=7+5(j-1);……第i行是首项为4+3(i-1),公差为2i+1的等差数列,因此,aij=4+3(i-1)+(2i+1)(j-1)=2ij+i+j=i(2j+1)+j. 【例20】(′01·北京)定义在D上的函数f(x)如果满足:对任意x1、x2∈D,都有f(x1+x22)≥12[f(x1)+f(x2)],则称f(x)是D上的凸函数. 已知二次函数f(x)=ax2+x(a∈R,且a≠0).(1)求证:当a<0时,函数f(x)在R上是凸函数;(2)如果x∈[0,1]时,|f(x)|≤1,试求a取值范围. 解析:本题是以高等数学中的凸函数为背景的试题. (1)紧扣凸函数定义,问题转化为12a(x1-x2)2≤0是否成立.当a<0时,此不等式成立故组成函数f(x)在R上是凸函数. (2)-2≤a<0. §3.2在名题背景中,提出新问题 【例21】(′03· 北京)如图15,椭圆的长轴A1A2与x轴平行,短轴B1B2在y轴上,中心为M(0,r)(b>r>0). 图15(1)写出椭圆的方程,求椭圆的焦点坐标及离心率; (2)直线y=k1x交椭圆于两点C(x1,y1),D(x2,y2)(y2>0);直线y=k2x交椭圆于两点G(x3,y3),H(x4,y4)(y4>0).求证:k1x1x2x1+x2=k2x3x4x3+x4; (3)对于(2)中的C、D、G、H,设CH交x轴于点P,GD交x轴于点Q.求证:OP=OQ.(证明过程不考虑CH或GD垂直于x轴的情形) 解析:本题是以“蝴蝶定理”为背景的试题. (1)如图16,椭圆方程为x2a2+(y-r)2b2=1.焦点坐标为F1(-a2-b2,r),F2(a2-b2,r),离心率e=a2-b2a. 图16(2)略.(3)略. 【例22】(′03·全国)设{aN}是集合{2t+2s|,0≤s<t,且s,t∈Z}中所有的数从小到大排列成的数列,图17即a1=3,a2=5,a3=6,a4=9,a5=10,a6=12,….将数列{aN}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图17的三角形数表: ①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行、第五行各数;②求a100. 解析:本题可以看成是以“杨辉三角形”的形式为背景而设计的试题,既考察集合、数列等基本知识,又考察考生的探究能力. ①第四行:17182024 第五行:3334364048 ②a100=214+28=16640. §3.3在新定理的背景中,研究新问题 【例23】(′04·广东)设函数f(x)=x-ln(x+m),其中常数m为整数. (1)当m为何值时,f(x)≥0; (2)定理:若函数g(x)在[a,b]上连续,且g(a)与g(b)异号,则至少存在一点x0∈(a,b),使g(x0)=0. 试用上述定理证明:当整数m>1时,方程f(x)=0在[e-m-m,e2m-m]内有两个实根. 解析:(1)f(x)=x-ln(x+m),x∈(-m,+∞)连续,且f′(x)=1-1x+m.令f′(x)=0,得x=1-m.根据函数极值判别方法,f(1-m)=1-m为极小值,故当整数m≤1时,f(x)≥1-m≥0. (2)证明:由(1)可知,当整数m>1时,f(1-m)=1-m<0.函数f(x)=x-ln(x+m)在[e-m-m,1-m]上为连续减函数.f(e-m-m)=e-m>0.f(e-m-m)与f(1-m)异号,由所给定理知,存在惟一的x1∈(e-m-m,1-m),使f(x1)=0.同理f(1-m)与f(e2m-m)异号,存在惟一的x2∈(1-m,e2m-m),使f(x2)=0.从而命题得证. 【例24】(′01·上海春)如图18,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分别在BB1、DD1上,且AE⊥A1B,AF⊥A1D. 图18(1)求证:A1C⊥平面AEF; (2)若规定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组成的二面角中的锐角(或直角),则在空间中有定理:若两条直线分别垂直于两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 试根据上述定理,在AB=4,AD=3,AA1=5时,求平面AEF与平面D1B1BD所成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解析:(1)略. (2)如图19,过A作BD的垂图19线交CD于G.因为D1D⊥AG,所以AG⊥平面D1B1BD.根据定理只需求AG与A1C所成的角为α,不难求出α=arccos12225.由定理知,平面AEF与平面D1B1BD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os12225. §3.4在高科技背景中,提出新问题 【例25】(′00·上海)根据指令(r,θ)(r≥0,-180°<θ<180°),机器人在平面上能完成下列动作:图20先原地旋转角度θ(θ为正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θ,θ为负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θ),再朝其面对的方向沿直线行走距离r. (1)现机器人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且面对x.轴正方向,试给机器人下一个指令,使其移动到点(4,4); (2)机器人在完成该指令后,发现在点(17,0)处有一小球正向坐标原点作匀速直线滚动,已知小球滚动的速度为机器人直线行走速度的2倍,若忽视机器人原地旋转所需的时间,问机器人最快可在何处截住小球?并给出机器人截住小球所需的指令.(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解析:(1)r=42,θ=45°,图21得指令为(42,45°). (2)设机器人最快在点P(x,0)处截住小球,则依题意17-x=2(x-4)2+(0-4)2,即3x2+2x-161=0,得x=-233或x=7. ∵要求机器人最快地去截住小球,即小球滚动距离最短,∴x=7,故机器人最快可在点P(7,0)处截住小球,所给的指令为(5,-98.13°). 【例26】(′02·北京)在研究并行计算的基本算法时,有以下简单模型问题:用计算机求n个不同的数v1,v2,….vn的和∑ni=1vi=v1+v2+v3+…+vn.计算开始前,n个数存贮在n台由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中,每台机器存在一个数,计算开始后,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每台机器至多到一台其他机器中读数据,并与自己原有数据相加得到新的数据,各台机器可同时完成上述工作.为了用尽可能少的单位时间,使各台机器都得到这n个数的和,需要设计一种读和加的方法.比如n=2时,一个单位时间即可完成计算,方法可用下表表示: 机器号初始时第一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1+v22v21v2+v1机器号初始时第二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机器号初始时第三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1)当n=4时,至少需要多少个单位时间可完成计算?把你设计的方法填入下表. 机器号初始时第一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3v34v4机器号初始时第二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3v34v4机器号初始时第三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3v34v4(2)当n=128时,要使所有机器都得到∑ni=1vi,至少需要多少个单位时间可完成计算?(结论不要求证明) 解析:(1)当n=4时,只有2个单位时间即可完成计算.方法之一如下:机器号初始时第一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1+v22v21v2+v13v34v3+v44v43v1+v3机器号初始时第二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3v1+v2+v3+v42v24v2+v1+v4+v33v31v3+v1+v4+v24v42v1+v3+v2+v4机器号初始时第三单位时间被读机号结果1v12v23v34v4(2)当n=128=27时,至少需要7个单位时间才能完成计算.在近几年高考新题型中,“变换背景出新题”是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归类分析,以期使大家对这类新题型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些新题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必须加强相关题型的变式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道新题型都是由传统题型变换背景而得到的,这些新题型的解题方法都源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通过适应性训练,使学生能够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不断创新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灵活应对各种高考新题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