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谈小学思品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谈小学思品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水南小学 杜护斌 摘要:思想品德课不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在思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呢?我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 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常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上五年制第十册《留下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我又是毕业班语文教师的特殊情况,我就事先发动学生为学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经过精心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美化校园大家乐”的活动,在欢快的劳动中,同学们享受了劳动的愉悦及劳动后整洁的校园环境,唤醒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激发出了学生热爱母校的真挚感情,让学生在爱与美的熏陶中接受热爱集体的教育。 二、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第十册《见义勇为 不畏强暴》这一课,可以先通报“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的英雄事迹,然后问学生:“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会说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人。可能也有学生说这件事的后果等等。这时,老师可介绍这件事的结果及社会影响,并可再次设疑“我们小学生碰到这种事应该要有什么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徐洪刚英雄形象。通过充分分析讨论,并结合身边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应该见义勇为、不畏强暴。同时,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不能承受的事不能要强。这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如教学第十册《留下最美好的东西》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有的说:“为什么要留下最美好的东西?”也有的问:“我们把什么留下呢?”…… 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从中找出答案自己进行析疑,然后再由学生汇报,师生一起解疑。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逐层了解,明白课文所要阐明的道理,主动地获得真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培养。 三、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思维。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这样,再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认为有“味道”了。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如在教学第十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举行野外十公里徒步行”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行,可以锻炼身体;有的说不参加,会太累。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呢?”接着,再次对“举行野外十公里徒步行” 进行热烈的讨论。同时,我又通读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课文。最后大家认识到真正勇敢的行为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效果,像无数的英雄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怕困难和挫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照本定宣科,肯定没有几位同学愿意听,更不用讲什么教育实效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这种方法,就会达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 四、课堂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居于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 起来。通过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教学第十册《保护环境》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配合我校的绿色学校,我组织学生考察部分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及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保护环境》这篇课文时许多问题就引刃而解,让学生亲眼看到如果不保护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大家纷纷举手,提出建议。这既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从小讲究卫生、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架桥铺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 “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天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