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高段学生音乐厌倦心理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高段学生音乐厌倦心理的研究

音乐论文之高段学生音乐厌倦心理的研究 ‎ 音乐论文之高段学生音乐厌倦心理的研究 ‎ 高段学生音乐厌倦心理的研究 [内容摘要]人类的生活虽然离不开音乐,但是现在许多高段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原因是高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注意分散,对事物的评判不合逻辑、而又耽于幻想;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大,存在着种种脱离生活的现象。为第二次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要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同时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音乐课堂便成学生精神上的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关键词:厌倦心理  转变观念  生活化  主动权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欢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那天,无意中看到一篇六年级学生写的日记,让我心潮澎湃:今天,又是一节无聊的音乐课,老师教我们学唱歌曲。同学们都顾自己,或看书,或做作业,或聊天,甚至有同学故意捣乱,看得出老师非常生气。我也觉得这样做确实太对不起老师了,我也想认真地上一堂音乐课,可是一看到同学们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怎么也提不起兴致,假装应付地瞎吼了几声,一堂课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难道他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在与高段音乐教师的交流中也发现有许多教师怕上高段音乐课,原因是纪律太难管了,学生不爱学。于是,我对本校高段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喜欢音乐 喜欢上音乐课 上不上随便 不喜欢上音乐课 100% 21% 41% 38% 以上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音乐教师感到震惊与汗颜,迫使我们这些工作在音教第一线的老师们去思考。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高段学生会对音乐课堂产生厌倦心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高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高段学生处于少年期,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贺林渥斯曾形象地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在心理方面未达于成熟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分散。儿童进入青春期,常呈一种不安静的状态,因为在不久以前,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近因身体的变化,其兴趣已改变了方向,但他们未能发现新的有趣的事物。因此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一会儿又想干那,却无一件事情能使他们真正满意.2、对事物的评判不合逻辑。大多数少年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过去许多错误的见解和信仰,他们往往是有成见与不客观的思考者。3、耽于幻想。青少年心比天高,但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所以这一时期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唱几首经典歌曲,然后记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对任课老师的话有些满不在乎,对音乐课也不在乎。而那些游戏、律动在他们眼里变得幼稚、可笑,逐渐的,他们迷失了学音乐的方向,音乐课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加上他们那些不成熟的见解,逆反心理使音乐教师对高段音乐课教学产生迷茫。二、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大,存在着种种脱离生活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生活,远离实际。再加上社会上流行音乐的冲击,更使音乐课对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1、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生活。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始终没有打破。甚至有的教师以专业化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使得学生在本该感到愉悦的教学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和不良的音乐学习效果。2、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翻开现行的音乐教材,经典音乐作品选用得较充分,而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太少,使得朝气蓬勃、追求新奇、幻想未来的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神奇的音乐世界的积极探索。3、音乐课堂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部分教师总以传统的音乐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感受不到轻松愉悦。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的音乐教育,而不关心学生课外的音乐需求,不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生活,堵塞了学校音乐教育向社会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也剥夺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音乐生活的权利。 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作为高段音乐教师应该如何改革音乐课堂教学,再次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 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二、积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目标。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音乐的综合能力,让音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实现“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 的目标。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音乐对于人的一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期作用于人,使人终身受益。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是有用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能代替音乐本身。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不通过概念和逻辑(这并不是说音乐本身的构成不包含精妙的逻辑),所以提高人的心灵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应该是我们学习音乐的最重要的目标。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也必须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制定。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紧紧围绕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来制定目标是永远的教学前提。高段学生开始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音乐审美观,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他们喜欢音乐课,就不能不考虑他们生活中最感兴趣的音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当然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如在流行音乐进课堂这一问题上,我们就不能一味地排斥,有选择地听唱一些流行音乐未尝不可。例如讲到拉丁美洲音乐风格时,除了一些拉美民间音乐的欣赏,还可以让学生听听瑞奇.马丁演唱的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歌》,从而将拉美风情得到了更好展现。 的确,教学目标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对培养学生音乐终生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新课标试用教材出版前,我们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大都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和不容置疑的语气记载着一切;学生与学习外的生活有明显的现实隔离,这种隔绝阻碍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明智的做法在于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正如鲁宾斯坦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是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同时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的理论,就是教材内容、外界要求可略高于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努力掌握这些内容、达到这些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可行的加工处理:       (1)、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式合理运用教材。任何知识都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蕴含的理念之一。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童年情景》和学唱《我家住在大海边》的基础在上可以重组教材,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关于描述童年生活情趣的歌曲,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2)、深挖教材蕴含的教学思想加工教材。如在教学《绿色的希望》一课时,老师不能局限于一首歌曲的欣赏学唱,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加工,重新组合的教材更通俗更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的唱、动、编,整节课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深挖了教材中“爱教师”的主题思想。(3)、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的地位得以体现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欣赏《渴望春天》这首歌前,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第一小组寻找文学中的“春天”;第二小组展示美术作品中的“春天”;第三小组播放音乐作品中的 “春天”……‎ 这样的自主学习交流,是学生生活积累的释放,是教材最好的补充,对教材中《渴望春天》的欣赏起到了良好的铺垫烘托作用。当然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和生活经验开放,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渗透时代发展信息材料,从而引进时代活水,为学生将来打好基础。‎ ‎   3、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   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应该注重音乐学科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重心,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为载体,强调形式、手段方法的生活化,具体表现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生活化——课前预习,多方准备,搜集相关信息,注意积累;课中释放,创设情境,积极探索,开放教学过程;课后延伸,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力求深入提高。具体到各年级又可有所侧重。小学高段音乐课就可多些课前预习,课中可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课后则让学生学以致用。如高段的自制乐器课,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制作用具(竹筒、酒瓶盖、口服液瓶等),课堂中教师稍加以点拨,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当学生自制的“排箫”“编钟”“串铃”‎ 等乐器呈现在面前时,也就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最好体现。而后在几节音乐课中,教师就以这些自制的乐器让学生自己来演奏,自然也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高段的音乐课,课前更注重多途径的预习,教学过程进一步民主开放,课后力求深入提高。如《瑶族舞曲》一课,课前就让学生多途径地搜集了有关瑶族的生活习俗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地讨论和一系列的作品欣赏,学生自然对瑶族的人文内涵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后教师又提供了有关网页网站,留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由于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大胆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些喜欢的音乐,甚至放手让他们也来当一回音乐教师;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美妙,学习的丰富。如:在校园的草坪上的一次音乐会,进入社会的文艺活动,迈入社会的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将是学生难忘的一课,也是音乐教学方法的更高层面的拓宽。    事在人为,只要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这些大小孩有时的放肆,努力去开发一条带孩子步入音乐殿堂的道路,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