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要回归学习语言的本位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要回归学习语言的本位 东莞石龙中心小学 宋振广 摘 要: 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形象和意境等方法,准确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并要求学生将学习的语言通过归类和辨别进行积累,夯实语言的积累,然后让学生通过机械运用语言,灵活运用语言,创新运用语言的训练,将每一个语言变成生动而有活力的密码,演绎成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关键词: 理解 积累 运用 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共同的通病:就是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提问和讨论上,这种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造成轻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时也这样表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出现频率最高关键词是“学习语言”。由此得出准确的结论:语文教学重点应由“理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重点抓住“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个环节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增植。 一、加强“理解语言”教学,感受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最基本单位,是人们进行互相沟通的桥梁。所以,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前提。由于语言在不同环境就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理解语言的训练,不断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1、准确理解语言 语言在不同环境就有不同的意义。为了准确理解语言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如《草原》第二段有一个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洒脱”的意思,教师从三个步骤进行: (1)、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洒脱”的意思就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2)、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是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3)、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语境进行具体理解,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洒脱”这个词语意思是“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认为第三种解释比较正确。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生硬地将词义灌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让理解语言根植语境的沃土,又融合于文本之内,准确理解语言意思,真正感受语言无穷的魅力。 2、形象理解语言 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由语言组成,有人说语言是一朵的玫瑰,它以艳丽的色彩和芬芳的香味誉满人间。但是,有的语言意思比较难理解、比较含蓄,只有正确理解语言的意思才能体会作者表达深厚的情感。如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中“花团锦簇”词语,为了理解它,教师先用媒体出示一幅一簇簇的花朵开得十分鲜艳的画面,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画面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一朵朵鲜花开得很烂漫多姿,一朵挨着一朵,太美了。”有的学生说:“一簇簇鲜花开得很漂亮。”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束束开得很鲜艳花朵的画面。”这时,教师说:“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你们都说花朵开得很漂亮。但是,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个学生回答,老师一边听,一边写在黑板上“花团锦簇”。这样学生不但理解“花团锦簇”的意思,而且“花团锦簇”这个成语伴随着花朵的美丽深深记在学生的脑海里,浸润其中,不知不觉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意境理解语言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思,教师让学生通过词语的表面意思,再进一步拓展它的含义。如教《将相和》一课中“完璧归赵”成语,它的本义是“把和氏璧从秦国完整无损送回赵国。”比喻义是“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什么东西送回‘赵国’的?有的学生说:“小东,我借你的红领巾,开完校会后,马上完璧归赵。”有的学生说:“请放心好了,不用多久,借你这部钢琴一定会完璧归赵,此事包在小弟的身上好啦。”有的学生说:“小强,我借你的《新华字典》用一下,查到这个字的意思后,就完璧归赵,谢谢你有帮忙!”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由复杂于生活中的教学,将固定、枯燥的语言解释寓于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觉得格外亲切自然,洋溢激情,弥漫想象,超越文本,又能将语言运用于学生生活之中,准确理解“完璧归赵”意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理解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二、加强“积累语言”引导,丰盈语言的底蕴 学习语言必须以积累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没有量的积累,识字不多,词汇贫乏,谈不上运用。只有积累丰富,读写才能左右逢源,文思泉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最基本的途径。”所以,在字词句教学中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实现积累语言。 1、在“辨认”中积累语言 汉字是由音形义组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积累语言,牢记语言。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识汉字,掌握字义,强化积累语言。如学习“语文园地三”时,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汉字,看一看每组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再进行认读,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如“宽”字义是阔大,而“窄”字含义是狭小,再通过比较,它们之间是一对意思相反的反义词“宽--窄”,学生从中积累了词语,如表扬--批评,安全--危险,复杂--简单。又如要求写出与“期望”意思相近的词语,学生通过思考写出意思相近词语有“盼望、希望、渴望”等。这样教学,让学生在辨别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从中学会积累语言。 2、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只有通过背诵才能有效积累语言,在头脑里储存丰富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读,让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美的语句,甚至最精彩一段话,让背诵成为“厚积”,实现运用语言“薄发”。如《草原》第一段是描写一碧千里草原风光。为了让学生更多时间背诵,教师在讲课时,一是抓住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学生进行品尝,体会草原的美丽。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顺序,进行有效背诵。三是让学生进背诵。由于做到精讲多读多背,当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已经将这段背了下来,储备了丰富的语言。 3、在“归类”中积累语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过很多的词汇,也学过很多的课文。但是,他们的语汇贫乏,主要原因是学习语言之后没有积累。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归类积累。如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出示美丽的荷花图,学生即时有感情吟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再启发学生回忆学过描写荷花的语句,并背一背?一位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辨儿。有的花辨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同学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有的学生背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风清韵赏水景,出水芙蓉尽开妍”。由于教师引导,学生浸润在诗意境之中,将以前学习描写荷花的语句进行梳理和归类,不知不觉学会归类积累语句的方法。 三、强化“运用语言”训练,让语言绽放精彩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不是匀速直线提高,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为此,必须搭建一个运用语言的平台,先让学生模仿文本的语言,其次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再次进行创新运用语言,最后将积累的语言激活,将每一个语言变成生动而有活力的密码,演绎成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文章。 1、机械运用文本的语言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成为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学生学习语言初始是“模仿”课文,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这种方法虽然是比较简单的“搬运”和“组合”,虽然方法比较单调,但是这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如《金色的鱼钩》一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老班长的肖像,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上面的语言模仿写“同桌的肖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是怎样抓住老班长“岁数、个子、背、脸、颧骨、皱纹和两鬓”特点写。二是学习作者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在文本中语言运用到练笔上。下面是一位学生描写的片段:“我的同桌张小东快12岁了,个儿挺矮小,背很直,圆形脸,宽大的颧骨,脸上光滑没有皱纹,两鬓乌黑。因为他非常认真学习数学,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居全班第一,所以同学们都称他‘小数学家’”。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到:学生很容易将在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练笔上,由于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机械运用语言,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兴趣很高,很快运用文本的语言和方法将同桌特点描写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2、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学会课文遣词造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一段“记得五次战役,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师有意抓住这段话中的“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到”进行重音朗读,再让学生用“领着”“拿着”“迎着”“走过”“带到”词语去替换,在替换过程学生感悟到大娘和全村妇女的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不是亲人胜亲人,体会到中朝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经过一番尝试替换对比,学生发现没有一个词可以替代课文中这几个词语,在消化、吸收中体会到遣词的准确性。于是,教师让学生运用上面词语说一段话,有的学生说:“ 当四川纹川发生地震后,医疗队迅速赶赴灾区,他们带着医疗器械,头上顶着药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废墟,把药品送到灾区,经过他们的紧张创救和悉心照料,一批批灾民脱离了生命危险,真是雪中送炭啊!” 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突然感冒了,妈妈马上帮助我穿好衣服,带着我走到门口,顶着大风,冒着大雨,穿过寂静的大街,把我送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终于康复了。”通过这样训练,学生将课文语言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书面语言,让语言在实践运用中激扬文字,不断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3、创新运用文本的语言 创新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讴歌人间的真善美,赞颂人类文明和进步,赞美大自然的美丽。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丽,如赞美漓江的水“绿”,用了“一块无暇的翡翠”;赞美桂林的山 “奇”,用了“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赞美桂林的山“险”,用了“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教师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和栩栩如生的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用上这些优美的语句赞美桂林的山水。有的学生说:“漓江的水真‘清’啊,你‘清’得犹如一首抒情的歌曲,优美动听;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赏心悦目;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好像一首优美小诗,回味无穷。”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真‘奇’啊!你‘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面容让我感到惊叹;桂林的山真‘秀’啊!你‘彩色明丽’的身躯,让我感叹不已;桂林的山真‘险’啊!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姿态,让我陶醉其中。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美丽;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魅力;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这样训练,让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与自己创新语言相互交错,相互融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和灵性,让人读后沁人心脾,好像品尝一杯杯醇香的红茶。 总之,语言理解是前提,语言积累是基础,语言运用是关键。没有理解和积累,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和积累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和积累就成为“无用武之地”。所以,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只有齐抓共管,同步推进,将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语言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强 《新课标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 《语文教学月刊》2009年10期 2、李 逵 《加强语言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2010年4期 3、宁 敬 《构建语言高效课堂》 新世纪出版社 2000年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