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插话”——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数学论文之“插话”——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插话”——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镇中心小学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好动,好奇,好表现。因而,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插话现象”应该说在每个地区、每所学校以及在每节课堂上都可能存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遇到了新奇的现象以及较强的好胜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驱动力。即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无论是懂了还是不懂都可能插话。课堂上的插话有时会使许多任课教师感到非常头疼,很难组织教学。最严重的时候,由于课堂上学生的插话,把教师原先设计好的教学预案都给打破了,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虽然如此,课堂上的“插话现象”要不要一味地去抑制,要不要一味地去封杀?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最终得到的答案否定的,因为“插话”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一、“插话”—— 自主探索的动态生成。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擅于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学生在语文课上所认识的汉字,往往不一定能和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汉字的学习进度完全吻合,即: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汉字,学生可能在语文课上还没有学到。因而常给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造成解题障碍,这样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插话的机会。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道数学题:有11枝蜡烛,吹灭了9枝,还有( )枝亮着。当这道题刚一出来时,学生就在下面插话:“老师,这是什么字啊?”“老师,这里面的字我们还没有学呢!”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无须不耐烦地训斥学生的行为,也无须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因为这节课是数学课,而不是语文识字课,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字读什么,而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不要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急于求成地告诉学生。学生在下面唧唧喳喳的插话插个不停,说明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这道题里来,都是在针对这道题在插话,此时学生每人都产生了急需要解决这道题的欲望。在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里,教师没有制止学生的插话行为,而是紧接着学生插话后面面带微笑地进行引导:“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字呢?”这时又有学生在下面插话:“蜡烛。”此时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把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这道题旁边的图画上。在这样的情境下,追问:“ 谁能看着这幅图说说这道题的意思?”于是请了两三位小朋友说图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竟然把用文字描述的题意全部说了出来,扫除了“蜡烛”、“吹”“亮”等影响解题的障碍,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因而我们要擅于及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开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习惯,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看图说话的能力,以及养成图文结合进行审题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夯实基础。二、“插话”——合作交流的动态生成。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得到相互启发,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够张扬个性,取长补短,而课堂上的插话有时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导火索”。应该说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每当出现新颖的题型,学生总是凭借自己初步的理解提出疑问,问这问那,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因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学生认识1~9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上“想想做做”里常有类似这样的一组题:3×6+6=;4×6=;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这样两道题:3×6+6=()×()和3×6+3=()×()。这时,一些平时怕动脑筋不擅于观察的学生又插起话来:“老师是不是把得数写在后面的括号里?”面对这样的声音教师既没有训斥也没有反问这位学生,而是见机抓住这位学生插话的错误答案面向全班学生:“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此时小组内学生开始自发地小声地讨论交流。一阵讨论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明白了: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必须是相同的,而且等号左右两边算式还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个别学生的插话引来了学生真实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交流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数学课堂最需要的,体现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是重视内容的主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只注重形式的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被动的合作交流。如果课堂出现这样的学生的插话现象,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来填出答案,相信学生也肯定能填出来,可是能保证学生离开课堂就一定都会吗?都能理解这道题的含义吗?而最可惜的是教师在课堂放走了一次动态生成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因而我们教师要擅于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合作交流,这样既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促使学生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共识的成果,从而有效地解决和突破的新知识的重难点,真正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三、“插话”—— 创新思维的动态生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是实施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学生内心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小学生尤其是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被激活时,学生就会控制不住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哪怕是学生在课堂上插话。此时,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动态的课堂氛围,不可抑制学生的行为,以便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尽情地溅放。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理解并记忆9的乘法口诀,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9的一组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一阵思考后,教师请了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后进行及时赞赏,追问:“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耐不住寂寞的学生还没有等这位学生开口又开始在唧唧喳喳,于是教师请了一位插话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了表扬,这时学生发现老师没有批评插话的学生,反而受到了表扬,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打开了,学生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把自己的点滴发现都倒了出来,学生每次的发现,教师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表扬。难人可贵的是,学生就关于9的乘法口诀竟然发现了如下七种规律:(1)1~9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口诀中的得数比前一句口诀多9,前一句口诀中的得数比后一句口诀少9。(2)1~9的乘法口诀中,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9个9比90少9。(3)1~9的乘法口诀中,除了“一九得九”,其余八句口诀的得数有四组得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位置互换,即:18和81、27和72、36和63、45和54。(4)1~9的乘法口诀中,得数个位上的数字是9~1,十位上数字是1~8。(5)1~9的乘法口诀中,后面一句口诀与前面一句相比得数个位上数字减1,而十位上的数字却加1,即这九句乘法口诀的得数分别是:9、18、27、36、45、54、63、72、81。(6)1~9的乘法口诀中,“首尾相加” 的得数都是90。即:9+81=90,18+72=90,27+63=90,36+54=90。(7)1~9的乘法口诀中,每句口诀的得数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相加都等于9。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学习环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温习了数序、数位等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 四、“插话”——动手实践的动态生成。成功的教学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而动态生成的课堂追求的更是学生兴致的动手实践、主动的动手实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时候,当把例题刚一出示,教师刚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布置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可是没有等教师开口,有的学生就开始插话:“两种。”“三种。”见到有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些好胜的学生开始争辩:“不对,是四种。”“不对,应该是八种。”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产生碰撞,教师对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没有加以制止反而追问了一句:“你们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吗?”学生此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都迫不及待地进行动手操作,而且一边动手操作嘴里还一边嘀咕:“不信我摆给你看。”“不信我画给你看。”“不信我写给你看。”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有的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的学生用字母表示,还有的学生用表格列了出来。学生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的一次很自由的插话却引来了学生激励的争吵,主动的实践。使学生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思维的数学品质得到共同提高。五、“插话”——反思能力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其实,动态生成的课堂更能体现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那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甲:“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很高兴,立刻给予表扬:“这节课你学得真棒。”当教师刚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学生乙蓦然站了起来:“老师,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呀?”教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并给他竖起了大拇指。此时学生丙也立刻站了起来:“老师,我还知道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激动得在课堂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教学中,学生能够把对所学知识的疑问与思考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虽然是通过插话的形式暴露出来,但却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这不正是新课改所期待的数学课堂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深刻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质疑与反思中得到训练与提高,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次次的反思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训练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当然,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需要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适时地合理地有选择地把课堂上的“插话现象”转化为教育资源,而不是一味地去封杀去抑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还给学生一片动态的数学蓝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