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 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学生角色 ,从被动到 主动 ;教师角色 ,从传授到指导 ;学习空间 ,从封闭到开放 ;学习形 式 ,从单一到多样。这四大变革 ,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 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 课堂研究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由于多种原因 ,人们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 现两种偏差 ,一是对研究的泛化 ,二是对研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 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 ,如在课堂上 , 学生对一个思考题的讨论与解答 ,却不仅被冠以研究而且是自由研究 的名称 ;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 ,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到解 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 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课堂研究 ,内容在课本 ,研究在课堂。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 步骤的指导性研究 ,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课题 ,进 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简单的问答 ,也不是一般的讨论 ,而是有课题、 有研究、有总结、有报告的研究学习的过程。 一是课文研究。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 题或课后的思考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 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 ,然后学生总结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 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 ,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 读厚”的原则 ,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多问几个为什么 , 多查阅一些资料 ,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二是文学评论。指导学生写文学评论 ,是基础研究的最佳方 案。因为它给读和写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认 识、再创造的机会。例如 ,执教《祝福》一课需要 5 课时。学生阅读课 文 1 课时 ,确定课题 ;课堂写作 2 课时 (课外查阅资料 2 课时 );交 流评价 2 课时。同是 5 课时 ,其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较赏析是 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它可以帮助学生打通 思路 ,开阔视野。同是爱情诗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 橡树》就不一样。同时写母亲的小说 ,鲁迅的《药》、高尔基《母亲》、 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夜》这四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也 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 , 让学生查寻资料 ,充分酝酿 ,写出文章 ,做好发言准备。 三是笔记整理。笔记整理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 ,也 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 ,需要分析记忆的“资料”非常 多。然而大多是现存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 理 ,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 (如错别字出现的一般规律 ;误读汉字的一 般规律 ;中国文学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 ),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 找出规律 ,然后进行分类整理。 二 课题报告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佳体现 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 ,是“课堂研究”的 延伸。有些人认为 ,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 ,或者说根本不是中学生 份内的事情。这种观点是极片面的。过去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本上 特别是在试卷上纠缠太多了。学生视野不阔 ,思路不宽 ,知识不活 , “高分低能”。该清醒地一想我们的过去和将来 ! 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学“大语文” ,学生活语文。 1998 年春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欧鹏出访美国 ,应邀在华盛顿特区兰登中学 作了两个课时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发展》的演讲 ,他精彩的讲演使美 国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由衷的佩服。后来 ,他的论文《中 华武术与哲学文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两篇文章在美国的确产生 了较大影响 ,他被誉为“声振美国的中国男孩”。如果没有研究性学 习的作用 ,决没有这两篇文章问世 ,更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 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 :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专题研究。 搞社会调查 ,写调查报告 ;搞科学实验 ,写实验报告 ;搞专题研究 , 写专题论文或报告。每一项成果的取得 ,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选定课题。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直 接发现问题 ,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问题。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是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 ,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 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对高中而言 ,课题的确立不宜过大 ,应选 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 或合作完成。确定课题后 ,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设计好一份具体的课题 研究计划 ,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即使是口子比较大的课 题 ,也要选准角度 ,“大题小做”。 第二阶段 ,搜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蜜蜂酿蜜必须 博采 ,搜集资料也必须博采。资料可以是教材中的 ,也可以是报刊杂志 中的。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 ,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应分类采集资料。 举例来说 ,2 0 0 1 年寒假 ,我让学生进行《中国人如何过大年》的课 题研究 ,完成 2 0 0 0 字以上的专题报告。课题组在小组讨论会上对于 资料的分类作了如下安排 :一类 :民风民俗类。贴春联、供灶神、祭祖 先等。少数民族风情……二类 :历史发展类。古代民情、解放前、解放 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类 :现代发展类。春节晚会、电话拜年、 发电子邮件、发短信息、发贺卡等……四类 :伤风败俗类。聚众赌博、 封建迷信、行贿受贿、斗殴抢劫…… 第三阶段 ,定向研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 ,由学生 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的 ,还可以集体讨论 ,学生互相争 辩、互相启发。综合研究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 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 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将培养出 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是的优秀学习品质 ,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 及自我发展。 第四阶段 ,课题报告。首先是写课题报告 ,或调查报告 ,或实 验报告 ,或其他报告。可以是个人研究成果 ,也可以是集体研究成果。 接着是成果交流。在校报中开辟“学生论坛”专栏 ,在班会上让学生 宣读专题论文 ,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搞“学术讲座” ,进行发展 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将学生的文章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将 学生的研究成果编印成册 ,所有这些都是成果交流的好方式。这一环节 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研究质量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感。 三 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 ,倒不如说是 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过去 ,以“一口好普通话、一笔好字、1 0 0 篇好文章”来 要求和鼓励每一位语文教师。时至今日 ,经济腾飞 ,知识爆炸 ,社会发 展日新月异。“三个一”的好语文老师 ,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讲 读书 ,教师应该“读书破万卷” ;讲写作 ,教师应该“立言” ;讲 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师首先应该是忠实的实践者。 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平等参与。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总是以平等身份对待每一位学 生。放下长辈的架子 ,摒弃儒者的样式 ,从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研究 性学习的过程中 ,是导演 ,是教练。尊重学生 ,客观地评价学生。 跟踪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 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帮助他 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 个别辅导 ,或创设必要条件 ,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在指导学生进行研 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伴随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 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也将会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 随机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 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 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 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 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 致 ,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 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最后 ,有两个需要强调的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 与网络建设 )。没有足够的信息量作基础 ,要想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 习 ,那是不可能的。二是教材配套改革。新的语文课本中 ,课后要设计 课文研究专题 ,课本后可设计本学期建议研究专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