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阅读教学简朴起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阅读教学简朴起来

语文论文之让阅读教学简朴起来 ‎ ‎  当我渐渐长大,渐渐掌握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知识,尤其是渐渐做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练习之后,我反而不会阅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找到像小时候那样读着读着就躲在桌子底下痛哭一场的经历。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不是复杂化了,教到最后却让学生一看到文章就头痛?为什么不恢复阅读的本源,让阅读成为一种真正能震颤人心灵的情感体验呢?‎ ‎  许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把事情弄得很复杂,而把最本质最简单的东西忽略了。比如我们要吃苹果,这本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只要一口一口地往嘴里送就可以了,但这时偏偏有一个人站在你面前,絮絮叨叨地告诉你苹果是多么地有营养,其中维生素含量是多少,蛋白质是多少,苹果要削了皮吃或者不要削了皮吃,第一口要这样吃而不能那样吃,要饭前吃而不能饭后吃,吃完要及时刷牙否则牙齿会长蛀虫,等等。吃一个苹果如此复杂,如此麻烦,虽然听完他的絮叨你可能会增长一些知识,但最关键的,你可能不会再想吃那个苹果了。‎ ‎  阅读也一样,本来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认得字,“抓”起文章就可以读。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一本内容不太复杂但很感人的书,看着看着就哭了,而且哭了很久,母亲回来了我还躲在桌子底下哭,母亲问我为什么,我还伤心不已,说不出话来。‎ ‎  这就是阅读,那时还没有人教我如何阅读,那些和阅读有关的高深莫测的词汇很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接触,但那时的阅读已经触及到了我情感的最深处,让我从最本能的角度感受到人是这样的需要阅读,阅读是这样的能够打动人心。相反,当我渐渐长大,渐渐掌握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知识,尤其是渐渐做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练习之后,我反而不会阅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找到像小时候那样读着读着就躲在桌子底下痛哭一场的经历。‎ ‎  于是我就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不是复杂化了,就像那个教我们如何吃苹果的人一样,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教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我们一看到苹果就大倒胃口。而我们教学生阅读,教到最后也是让学生一看到文章就头痛?‎ ‎  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阅读教学弄得繁琐复杂,让人望而生厌呢?还有什么理由不恢复阅读的本源,让阅读成为一种真正能震颤人的心灵的情感体验呢?‎ ‎  鉴于此,近几年来我尝试了几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曰情境式阅读,整合式阅读,对话式阅读。‎ ‎  所谓情境式阅读就是教师在授课时不对学生设定目标,不对课文详加分析,只创设便于学生感悟课文的情境。比如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慢慢地进入课文为我们所创设的氛围,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播放切合课文内容的背景音乐,如教《琵琶行》可播放“夕阳箫鼓”,教《归去来兮辞》可播放“‎ 渔樵问答”等,让这些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使他们能够随着旋律的飘荡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然后再去体味课文。比如还可以用课件来创设情境。我不赞同把课件做得很复杂,更反对用课件代替板书,但我喜欢做一些精致短小大约只有三五分钟的课件。例如教《我与地坛》时,我就做了一个五分钟长的小课件。在那短暂的五分钟时间里,学生看到了史铁生像,看到了地坛组照以及与之相配的《我与地坛》中的精彩句子,还能听到幽怨静谧的小提琴协奏曲,学生的心很快变得宁静起来,仿佛不知不觉中就跟着史铁生走到了那个虽然荒芜但却充满生机的地坛中,想不对课文有很深的感悟都不大可能了。‎ ‎  学生在老师为其所创设的情境中徜徉,然后慢慢地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学识去领悟课文。这样,阅读一篇课文就像亲口饱餐一顿美味、亲眼观赏一处美景一样,其感受应该是真真切切的。‎ ‎  所谓对话式阅读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交流阅读的感悟,一起探讨阅读的难点,共同享受阅读给人带来的快乐。如教《兰亭集序》,我们可以就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对话,也可以就其中一言一句与学生对话。比如学到“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也”‎ 一句时,我就与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我对学生说,每当读到这一句,我就想起自己插队时以及刚参加工作时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的情景。那时虽然没有什么美味佳肴,更没有丝竹管弦,但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凑在一起,谈天论地,倒也情趣无穷,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叹不已。接着学生也谈起读了这一句的感想,他们回忆同学聚在一起过生日的情景,有的还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于是一些同学便沉浸在回味的欢乐中。一篇课文,甚至课文中的一句话,能让学生有如此深刻的感触,复何求哉,复何求哉?‎ ‎  对话式阅读还可以包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作品主人公的对话以及与作品所展示的环境的对话等等。比如我们教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与苏轼对话,探讨苏轼何以在深受政治迫害及生活变故之后还能那样乐观豁达,问问苏轼何以对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那样钟情迷恋。让学生读这篇课文宛如东坡居士就在眼前一样,可与之促膝长谈,尽倾肺腑。如此阅读,学生能不对课文内容刻骨铭心?‎ ‎  所谓整合式阅读指的是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我们通常的语文课,一般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课归阅读课,写作课归写作课,阅读课的任务是分析课文,写作课的任务是布置题目或讲评作文,其实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把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让语文课插上高效率的翅膀。‎ ‎  那么读与写如何整合呢?办法其实有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作批注、谈感想、练仿句,等等,不一而足。‎ ‎  比如让学生作批注,我们可以读一段批一段,也可以读一句批一句,对象不受限制,哪处顺眼批哪处,就像一个人无拘无束地走在一条山路上,看到一块漂亮的石子,捡起来,把玩把玩;又看到一朵奇异的野花,蹲下来,观赏观赏。多么自在,多么惬意。阅读如散步,批注如赏景,既散步又赏景,何乐而不为呢?‎ ‎  为课文作批注,还可以不受字数的限制,多则洋洋洒洒上千字,少则寥寥数语三两句,甚至一个“妙”字,一个“好”字,也不失真知灼见。不像有些阅读题,为你画好十个或二十个格子,答题时不能超出规定的字数。为课文作批注,真正体现了言为心声的准则,心里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说多少,就写多少,没有人会把它当作苦差事。‎ ‎  更重要的是,为课文作批注,思路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答案可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同样针对一句话,你可以认为“妙极,此句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他也可以认为“谬矣,此句完全多余,可删去”。你认为枯枝败叶不堪入目,可八大山人却认为它们极具美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因此,学生为课文作批注,教师应遵循无错原则,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刺激学生的尝试欲。于是,拿起一篇文章,学生便大胆地在这里批上“此处极妙,描尽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批道“此处极佳,画出了人物贪婪蛮横之嘴脸。”‎ ‎  阅读教学,呼唤简朴;阅读教学,呼唤民主。只要我们真正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过程,只要我们能够勇于承认坐在我们面前的学生是与我们平等的接受文体的主体,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没有理由不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也没有理由不会成为一片神奇的园地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