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组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 ‎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 孙夕勇 ‎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最佳组织探究活动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积极主动、有秩有序、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  一、充分全面的课前活动准备 ‎  有的探究活动需要许多实验材料。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并准备好相关的各种材料,或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同时,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  二、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的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却没有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去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讨的主动性。笔者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 ‎  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 ‎  三、合理组织,分工合作 ‎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而一个合作意识差的小组只会阻碍每个成员的学习进程,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呢?‎ ‎  1.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搭配 ‎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 ‎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  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使用过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当听说要进行听课活动时,才想起要使用合作学习。于是,临时组建小组,用手指一圈定就是一个小组,也不管小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习的推进,只要有这种形式就可以了。而学生由于没有长期的培养,没有合作与分工的意识,会出现一言堂、一哄而上、无人应答等现象,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  4.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还要在组间巡视、指导教师的巡视指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教师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可以化解难点,使探究和讨论进行下去;教师更要注意指导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小组,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  四、引导好交流与总结 ‎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描述是表达与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时它不是课堂上交流的最好方式。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可以采用其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表达方式,只要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汇报方式就是好的。科学课上的汇报的方式可以是演示、实验、展览、表演、图片、动画等生动有趣的途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  2.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倾听 ‎  倾听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小学生一般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述,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不习惯倾听同学的发言,小组内的交流;有时会出现几个同学相互插嘴,各不相让的情况,人人抢着表达自己意见,却没有注意别人在说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要帮学生明确应该干什么、怎样听、听些什么,使其明确听与说同样重要,养成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另外,适时地激励表扬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好的倾听习惯。‎ ‎  3.引导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  有时,小组内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作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只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或是因为学生多次回答的结论都不正确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 ‎  在讲《杠杆的科学》时,教学内容有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探究活动。学生按照既定的要求,顺利地收集到了一些有效数据并填写好了课本上的表格。表格下面要求统计记录表中的数据,有几种情况是省力的,有几中情况是费力的,有几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最后要求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找出规律: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面对着表格中的一堆数据,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不知该如何找这些规律。这时,笔者作了一个适时的点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你们可以把收集到的省力的数据画一画图,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把费力情况的数据画一画看看,比较这两种情况,你就会得出结论的。学生一下子就有了思路,马上动手,几种情况的图很快就画下来了。不一会儿,全班的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五、多元评价激励,使学生形成探究兴趣1.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将自评、他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 ‎  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也要肯定他们的一些做法与态度,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 ‎  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有利于激励学生自我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使正确的及时得到了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在互评中,学生能发现自已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能明确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 ‎  2.将评价语言物化 ‎  将评价语言物化就是评价不只局限于语言上的激励,而要上升到物质上的奖励。这里指的物质可能是一颗红星或是一张学习奖励卡。物质虽小,但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笔者就在班内行了星卡激励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在考试中有了好的表现,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星或卡的奖励,得到的星或卡挂在班级之星大擂台上,每学期的优秀评选都是以学生的星卡多少来作标准的。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连课堂纪律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  六、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探究的意识 ‎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研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  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当然也乐于去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采用何种策略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师恒久的探索主题,以上仅是笔者的浅显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