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论文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而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培养语感,提倡感悟自得,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出发,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并通过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实现自己阅读的乐趣,能力的提高,终身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方式 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针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但并非排除有用的阅读老观念,反叛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而是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阅读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中华民族重视阅读的优良传统,历代学者和教育学论诵读的经验之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目前阅读教学的缺点有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阅读时间少。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习惯的养成。然而,在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中,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反,对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贯彻与应用已开始形成一种畸形发展的趋势,有人茫然,有人保守,有人过激等第。这并不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要求。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教学双方,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技术,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阅读教学得有学生自己阅读实践,就像学游泳不亲自下水,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只有从多方面培养、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感表现为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说和写的能力。这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是在长期规范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说,语感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和体味。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其中,阅读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最重要的途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对言语对象有实践性的感性认识。同时,这种阅读不是放任自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阅读的方法、方式: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浏览、或通读、或扫读;或速读、或慢读;或学习性阅读、或研究性阅读、或消遣性阅读、或鉴赏性阅读等等。并且,还必须有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必要的分析和讲解。这样,便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觉得豁然开朗,对言语对象有柳暗花明之感。长期的规范的训练,就可使学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直觉,他们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并有所提高了。而对中学生来说,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是其语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用大量的阅读实践贯穿语文教学的方法,是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来的,它借鉴了中国古代私塾不求甚解的教育方式的部分经验,又符合学生从吟诵,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融会贯通的阅读心理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时间限制,有其他许多条件的限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除了第一课堂外,还必须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为辅助,也就是现今所说的“大语文”的角度着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 2提倡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要牢牢记住即可。很难想象,这种“打哑谜”式的课堂,除了能培养学生迎合老师心理的能力外,还能受到哪些实效。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悟。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我国古代孟子就主张读书 “自得”。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的感悟和自得,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后,便能深入文意,感受、体悟到作者作文的深意,进而有所得。 例如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学生就会明白闻一多无比的愤怒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特务用卑劣无耻的手段杀害了李公朴,所以他用诗人炽热的感情和学者深邃的见解,赞扬李公朴的献身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和险恶用心;揭露反动派疯狂制造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号召进步青年继承先烈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讲演者问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正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进而感受、体悟本文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战斗性的文体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是美的对象,汉民族语文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文。它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事物的意境美,人物的心灵美,题材的实在美,思想上的哲理美,道德上的崇高美等等。对语文的理解----说话和读文,实际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练,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含有感情意向。“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能通过情感体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感情,达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目的。 例如在教《藤野先生》这一课时,由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深刻,可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接着提示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理清全文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的暗线。再从明线出发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进而明确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的特点,明确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从暗线出发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通过巧妙的组织、引导、激励、点拨,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注重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感悟、品味。不只不觉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提高。 4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虽然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但是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否则会误误人子弟,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育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意。正因为这样,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教学古代作品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如教学《大禹治水》、《醉翁亭记》、《桃花源记》,要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深情地去领悟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及丰富哲理。再如教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如《黄河颂》、《谈骨气》、《最后一次讲演》,情感的引导、激励,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如教《长江之歌》、《白杨礼赞》、《最后一次讲演》等,壮志豪情,是激活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挠精神的,教师平板的说教肯定感染不了学生,就要用动情的语流去激励学生情感;如《海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以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培养学生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胸怀;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慷慨激昂,蹈死不顾的气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必能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情感激动,也必然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而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引导学生阅读,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独特的作用。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阅读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各类经典文章,大都代表着当时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是哪个时代先进思想的记录,是作者创造性的思维的结晶。通过阅读学生能不断吸收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古代有个“曹冲称象”的故事。由于没有一杆大称可以用来称大象,年幼的曹冲想出了分别用船载象载石,通过水位相同推出象与石重量相等的方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比如到底愚公“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学生的评价不一,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忍耐劳,人定胜天。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做法费时费力,显得顽固不化。这之中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多阅读才能在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中发展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① 认识作者,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先导。许多课文作者是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了解他们的创造活动,认识他们的创造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早在1998年《敬畏自然》的作者严春友,针对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有其合理一面的观点,但是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的现实,提出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敬畏我们自己。引导学生阅读后,学生便能明白作者的一种创造意识,明白了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② 领会观点,激发创造精神。如《旅鼠之迷》中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力惊人,为动物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旅鼠的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在阅读中学生获得许多的新信息,接触许多新材料后,发现许多新问题,产生许多新感受,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对文中提出的旅鼠三大奥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还有许多学生从文本理解中得到一些启示:有的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有的说,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的说,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有的说,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新”,都是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激发的创造精神。 ③借鉴思路,发展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探究作者思路,打破种种思维定势,如权威定势,从众定势,惟经验定势,对书本的盲从,感情、欲望、潜意识,一时的情绪波动等非理性因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④质疑问难,鼓励创造思维。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 ⑤广采博取,学习创造技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这些创造技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其创造精神,发展其创造能力,进而为创造性表达奠定基础,为创造性活动创造条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6引导记诵大量诗文佳作,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这一特征,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学科教学中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蕴,领悟课本知识;发挥人文教育,有助于语文教学;利用人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激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在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如《与朱元思书》中吴均描绘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登幽州台歌》中发出怀才不遇的感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马生的殷切期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中的乐观精神;《过零丁洋》、《己亥杂诗》中的爱国热忱;《醉翁亭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豪迈气势;《送元二使安西》与朋友真挚的惜别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相见欢》李煜的亡国哀思;《清平乐村居》的乡情、亲情;《望岳》中杜甫的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等等无不给学生以感染,以美的享受,人文的熏陶。 7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之外,还要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阔视野,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我以为这一切应该从建设语文学习常规,落实常规的工作做起,其中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语文学习常规,并坚持不懈地照着去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十个方面去做:①使用语文工具书和相关的图书资料的习惯;②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习惯;③选择、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④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⑤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⑥勤于练笔、自改习作的习惯;⑦规范的书写习惯;⑧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⑨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清楚地说话的习惯;⑩勤思考,爱质疑、释疑和评析的习惯。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漫读、选读、偏读、博读、析读、诵读、看读、攻读、心读、写读、空读、活读、慢读、快读----要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运用。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比如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第一遍跳读(①记梗概,②了解主要人物和观点);第二遍速读(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第三遍细读(⑤理解字词句,⑥圈点摘要,⑦归纳中心);第四遍精读(⑧ 分析写作特色)。就是一种成功的经验。通过语文阅读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后,更会自觉地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展自己的独到见解。 结论 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终其一生,我们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加深对他的认识。而阅读就是诸多途径中最有效的一种。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怎样科学地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1]曹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邵杰宗。《教育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5]金哲。《世界新科学总揽》。重庆出版社。2001年 [6]高万祥。《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语文学习》。1998年。第9期 [7]肖琪坤。《教育改革学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9]薛焕玉。《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中信出版社。1999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