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朗读,绽放语文的魅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朗读,绽放语文的魅力

语文论文之朗读,绽放语文的魅力 ‎ ‎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每一位倾听者来说都是如此。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 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这是《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朗读竟有如此大的魅力。那么,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字典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但在小学语文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它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也十分明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改强调了朗读。‎ ‎  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魅力呢?‎ ‎  一、朗读让人浮想联翩,在头脑中形成清新画面,留下终身记忆。小学阶段所选文章,都是文质皆美的佳品,或以优美的辞藻塑造了幽美的意境,或以平实的语言铺就了动人的场景……这些文章,不需要教师“画蛇添足”的讲解,只需要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就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画面。‎ ‎  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从头到尾,入情入境地朗读了一遍,学生表情肃穆地听着。读完之后,教室里一片沉寂,我问学生听了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他们真是太穷了,一天从早干到晚,竟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位同学说:西蒙太惨了,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当我听到“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了下来”,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贫病交加的母亲,在临死前念念不忘自己的孩子,想再找一些东西给孩子保暖,可是家里有什么呢?母亲的手伸着,想抓住一点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她伸出的手什么也没有抓住!她死不瞑目呀!孩子哭了,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一个孩子说:作为一个男生,我佩服渔夫。他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男子汉。他知道什么该做,所以他做了。也许这个决定会让他们一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至此,课文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什么课文表现了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什么课文赞颂了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在朗读中,学生不是一切都领会了吗?‎ ‎  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所谓的分析,而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朗读,读着“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全都充满了生气,仿佛那清新和谐的画面就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美。随着朗读的逐渐推进,学生对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美以外的范畴渗透。我相信,当他们感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茅塞顿开,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养成。学生学英语,外籍教师常说要学生注意语感的养成。其实,学语文,更应该注意学生语感的养成。朱自清先生说过:对课文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风格等方面。但无论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当把文章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时,文章自然就理解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风格明快,描绘了江南农家恬淡闲适的生活。读来朗朗上口,词义也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要求大家不仅仅要把词清晰、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更要大家像古人那样吟之诵之,舞之蹈之……一时之间,教室长短各异的吟诵顿时响起“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学生依照平时讲的古诗词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放声吟咏起来。通过朗读,学生品出了词的意境,感受到了词所蕴含的情感,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学生不会默读,拿到什么东西,不管是一首诗,还是一篇文章,立马扬声朗读起来。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一学期,两学期;一学年两学年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对学过的内容都能背诵出来。而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学会了默读,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开始下降,除了指定的篇目,其余的篇目皆不能背诵了。分析其原因,除去篇幅的长短外,学生是否高声朗读是关键。学生在朗读中,其眼、脑、嘴高度协调,思想特别集中,整个身心似乎进入一种临战状态,所有特别容易记住所读的东西。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感觉闰土月下刺猹那一幕鲁迅先生写得特别美,不由引着学生高声吟诵。入情入境地朗读了两遍,发现全班学生竟然都会背了。可见,朗读可以快速记忆。‎ ‎  翻看古典书籍,发现有很多古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出传颂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相传就是一位过目不忘的奇才。究其原因,这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教育,一入学,先生就要求学生大声吟哦,进而能诵。学生在朗读中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进行感知和想象,产生联想。当面对新事物时,联系旧有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进而过目能诵。‎ ‎  可见,朗读确能促进人的记忆力。朗读的魅力,就是小学语文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是读懂的,不是教懂的。”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朗读。真正做到语文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朗读的魅力也就展现出来了,语文的魅力也就表现出来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