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

小学科学论文之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 ‎ ‎[摘要]  科学教学过多地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漠视人的体验,忽略人的追求,这是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它在人的生命之外寻找科学,使“人”没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呼唤人性的回归,在科学学习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体验与探究中学习,注重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是科学教学的历史使命。‎ ‎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人的生命存在并不等于自然肉体的存在,它是以人生在世精神的鲜活和丰富程度来衡量的。从“学会生存”到“让课堂充满焕发生命的活力”,人类越来越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使个体的精神去拥抱世界,使生命处于永不休止的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学生面对灿烂的生命而笑不起来,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值得反思,就必须批判。‎ ‎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以下几点是笔者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生命过程的感悟与体验:‎ 一、 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赶超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其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从人文精神这一视角来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培养独立个体”,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六个方面:‎ ‎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乐于合作与交流;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康德指出,科学只能解决事实判断,即“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做出价值判断,即“应该怎样”,不能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二、科学教学:注重学生体验 ‎  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 ‎    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一次次感受和“对感受的再感受”,才有利于情感体验水平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是,也许深刻的感受可以视为你童年时代的体验。‎ ‎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 克奈尔《与孩子共享自然》中提及:科学的任务是描述事实是什么样子,但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知是科学无法完成的。通过环境游戏和活动,孩子可以真正地接近自然,在掌握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受到自然启发,在更深层次上对自然有了理解。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关心它的责任感。”基于“体验比理解更重要”的自然教育理念。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我们觉得科学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想到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    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 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已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从科学教学过程和活动过程入手,在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我们应探索学生生命体验的方式与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强化生命意识,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 三、科学教学:关注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共有八个方面,即: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 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 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同时,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 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鼓励孩子提问题,并以此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 ‎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生命,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