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001年,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改明确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么,语文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把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彻底改变以往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意识和做法,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改变教科书是教学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利用资源,改变以往一本教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要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从中吸取知识;同时,要善于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灵活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今后的语文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是语文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作为重点目标,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新课标倡导“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些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最终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上来。2 转变教师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通常扮演着领导、权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控制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既“导”且“演”,结果往往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服从者,自主程度较低,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学生很少能够学会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本领,教师在掌握知识、教授技能、传播道德等多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新课程明确提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努力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等方面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以互动交流的方式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的自主学习的目的。3 搞好师生关系卡尔·罗卡斯说:“推动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靠的是存在于推动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本质的态度。”所以,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搞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有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大胆的想象、踊跃的发言,才敢大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教师更应以宽容的态度给他们自信,否则,课堂会成为学生的“伤心地”,教师也就无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其次,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里,学会自主,学会创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当以尊重、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4 营造课堂氛围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 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最高水平。”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要善于用甜美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话语要亲切、和蔼、富有感染力,让学生乐于亲近、接受。这样,学生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发言,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同时,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爱之心,除了学习,还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爱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完全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适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主动投身于语文学习。5 增加学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原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同样,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枯燥而且低效的,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和感情投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要善于挖掘,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还可以运用表演形式、竞答比赛形式、游戏形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6 提高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不仅要能及时地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地位,更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使他们不再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使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是属于自己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学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教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要让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鼓励、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跟别人不同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索求“新解” 的尝试。要不断地创设和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为自己找到新的学习模式,能够直面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挑战,才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学习要求,适应自身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7 评价学生表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以,教师要恰当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过去评价学生多以分数论高低,这忽视了学生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情感体验,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研究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方式。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技能、学习的过程及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作出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抓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细微的良好品质,多肯定学生,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自尊,建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得体的激励,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用语文的人文精神吸引学生,用语文的审美精神陶冶学生,用语文的研究精神打动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语文学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