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在计算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数学论文之在计算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所谓自主探究学习,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自主探究学习精神,则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具备这种学习精神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自觉地学习,获取知识。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变革学习方式,在各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参与认知,弄清算理与算法,灵活计算,从而利用计算这一阵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的认识与做法是: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没有探究精神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教师的探究精神首先应该体现在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基础是自爱、自信、自尊。要使学生自爱,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要使学生自信,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要使学生自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因此,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随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探究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我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各种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在动物园里,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是吗?请大家想想哪些动物喜欢跳着走路?(让学生举例回答)这些动物有的跳一下能跳很远,有的则跳得不太远。我用计算机播放袋鼠和青蛙跳跃的动画片,接着出示题目:袋鼠和青蛙都喜欢跳着走路,一只袋鼠跳一下约能跳4米6分米8厘米,一只青蛙跳一下约能跳1米2分米,袋鼠跳一下是青蛙跳一下的多少倍? 2.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列出各种不同算式。 3.让学生比较分析说出算式的算理。 在我创设情境下,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况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始的精神动力。 二、创造探究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还需要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1.让全体学生参与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树立这样的教学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做动口说的就不让少数人代替,更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出示如下商品价格表,问185元钱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让学生参与提出185-97、185-88、185-103等减法简算算式。 商品 运动鞋 书包 电动车 手表 价格(元) 97 88 395 103 又如,我让全体学生调查一年每个月的天数,提出大月有多少小时,引出“31×24”的两位数乘法算式;再如改变数字,使 成为分数部分不够减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算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能够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精神。 2.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如教学《十几减7》(以12-7为例)时,借助小棒让学生操作、思考:“如何从12根(1捆零2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几根?可让学生在做中亲自参与算法的探索,实现算法多样化:(1)将一捆拆开,与两根合并后,一根一根地减;(2)先从一捆中去掉7根,再与2根合并,即10-7=3,3+2=5; (3)先去掉两个单根,再从一捆中去掉5根,即12-2=10,10-5=5;(4)7根加5根得12根,所以12-7=5。通过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的探索全过程,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习 参与必须充分。我不仅让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全方位参与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的例题之后,我这样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出示观察材料: (37+25)+18=37+(25+18) (321+159)+27=321+(159+27) (12+13)+14=12+(13+14) (1)活动参与:让学生观察上述材料,①每组有几个算式?②每个算式有几个加数组成?③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④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2)合作参与: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3)思考参与:①每组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从上面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4)口述参与:让学生口述自己发现的规律。(5)阅读参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加深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传授探究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从授之以鱼过渡到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提供操作机会,学会抽象与概括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抽象数学知识时,要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指导学生:(1)动手操作。由学生摆出3个2朵小红花,列出加法算式:2+2+2=6,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三角形学具摆出4个3;用小圆片摆出5个4,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并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的特点。(2)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求3个2相加的和,4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3)观察比较,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4)抽象概括。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我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它们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时,教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停车场里共有汽车105辆,其中小汽车56辆,大客车22辆。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得出以下四个不同的算式: ① (56 – 22)÷105 ② (56 – 22)÷22 ③ (56 – 22)÷56 ④ 56 ÷ 22 – 1 然后引导学生说思路,学生发现前三个算式都是先求出两数之差,不同点是除数各不相同,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确定谁是单位“1”上,最后通过讨论、课件演示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理解解题思路。自主探究学习正是以“问题”的出现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去研究、去讨论、去交流,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传授阅读方法,学会读书与质疑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书本。学会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我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弄懂书上的表述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要做到边看边动脑,提出疑问,划出重点,作些批注。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学例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呢?对此,我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从而明确教材上的方法比较科学。 四、体验探究成功,保持自主学习的动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素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时,出示 这样一组题,其解法多数学生得出可以化小数为分数相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继续启发学生探究:你能找到别的解法吗?此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自主探究情绪十分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在小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还可把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此时,教者循循善诱,使学生明确当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是整数时,用这个方法比较简便。接着出示一组练习: ,这样不失时机地将练习题进行变化引新,既使提出此解法的学生深受鼓舞,又能启发了班上其他同学,激发了学生的求异心理,发展了创新思维。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设置探究障碍,磨练自主学习的意志 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非志无以成学”,“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工夫,鍥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我在计算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坚持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练习或活动,都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导入,我在复习“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用计算机作如下演示: 学生对演示①没有疑问,且能说出算理。接着我出示教材中的例1,列式后进行演示②,学生满以为能运用演示①的方法去解决演示②的问题,可是当演示出现最后的图形时,我问:你们能说出相加的结果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几分之几吗?学生感到无法判断。此时创设悬念,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此外,我还通过其他方法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如快速口算训练法。每堂课用5分钟时间练口算,要求越快越好。这样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尤其是差生就会克服厌算情绪,口算的枯燥也会变得有味。又如每日一题磨练法。目前,学生普遍不想完成家庭作业,原因是题目多计算量大。为了克服这种怕做作业的坏毛病,可以要求学生每日一练,坚持经常性练习,学生的作业意志会逐渐增强。这样学生在经过困难和失败以后,不仅获得了成功体验,而且意志也得到了锻炼。 在计算教学中使我认识到:计算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学法研究,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自主探究学习精神才能一以贯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