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语文论文之浅谈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 浅谈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永宁中心小学 宋慧章关键字:新课标   培养    语感 内容提要: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审美的熏陶。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语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二、教师要严格对学生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三、教师要初步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 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语感比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把比较抽象的东西转换为现实的画面,从而让自己进入所描述的意境当中,从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可以如此,如《识字6》文中的“雕塑、电梯、立交桥”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升国旗》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 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二、教师要严格对学生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三、教师要初步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看菊花》中的“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更”的意思是因为菊花不仅好看,而且具有不怕冷的精神,所以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1、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 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她抱着明月。”和“月亮的倒映在海里。”这两句话比较,显然第一句话好,用一个“抱”字,作者就把大海写活了,写成了一位慈祥的妈妈。2、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看菊花》中的“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更”的意思是因为菊花不仅好看,而且具有不怕冷的精神,所以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我叫“神舟号”》中的“嫦娥姐姐回到家乡后看到了什么了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家乡的变化。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 ‎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江南》、《家》、《冰花》、《北风和小鱼》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       ‎ ‎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小河与青草》,“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小河得到了小草的帮助,小草得到小河的帮助。事实证明,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就会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及朗读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有声、无声的语言环境,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将培养起学生准确、敏锐的语感。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听说读写能力也将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有了较强的语感,也就有了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有了日常交际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