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情趣
物理论文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情趣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情趣宋晓楼 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221212 15862155145教学内容: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对教材的重新建构:教材中对于蒸发只涉及了蒸发的概念、温度变化及温度条件,没有涉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而此知识点又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虽然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对此知识点做了定性的探究,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仍作为一个重点知识进行了设计,并试图通过对此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探究的要素。设计理念: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最后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从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片段:两个活动:一是学生手背上擦酒精,二是温度计演示,通过活动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手背为什么感觉到凉,温度计是示数为什么下降?” 作为过渡,进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板书四个知识点:1、蒸发的定义: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活动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1和2,且针对知识点1要求学生反复审视该定义,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点“蒸发发生的部位”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适当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知识点2得出之后紧接着设计问题:“此知识点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生1:发热时,可以用酒精擦拭额头降温。生2:洗完澡上来后,感觉特别凉爽。点评: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于知识点3则由老师直接讲解,而对于知识点4则做了如下的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农民朋友在晾晒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时,通常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选择通风较好的地方将农作物摊开来晾晒!”你能从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设计意图:“教师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但缺少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的思维过程。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希望学生能提出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有关。”然而学生在略作思考之后的回答并没有走向自己预设的轨道。学生1:“为什么要摊开来晒?”学生2:“为什么要选择晴天?”学生3:“为什么要通风?”很明显学生的回答很表面,只抓住了事物的外在因素,思维的深度不够,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索,与自己的意图有差距,怎么办?引导学生继续回答为什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为什么吗?”很多学生抢答“谷物晒干的快!”继续追问:“为什么晾干的快?” 学生一下沉默了。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只是改变方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分钟后,师生共同交流:“粮食晾干是粮食中的水分蒸发掉了,晾干的快意味着粮食中的水分蒸发的快。”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了“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师:“请你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几种可能的猜想。”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猜想:①温度的高低、②表面积的大小、③空气流动的快慢、④阳光下晒、⑤风速----。学生的猜想有很多,对猜想进行整合、归纳是必须的,师生共同提炼①④可以合并、③⑤可以合并,最后归纳出三个可供探究的因素“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探究,教学顺利展开。反思:教学中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然而如何让学生提出高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特别是提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对于他们更难。因此在问题的提出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归纳,与学生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让问题、结论能在学生的一次次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再的追问、探讨、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一个命题提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初步地体会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感悟整个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享受思考的快乐!通过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通过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初步了解了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展开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展示了集体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团队意识,让学生感觉到小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了愿意合作的心向。然而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仍有极少部分同学游离于小组之外,有待于进一步地规范、要求,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地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