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论文之让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 ‎ ‎  语文教学应当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教学目标,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迷失了方向。我们总不自觉地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靠我们讲课获得的,我们还根深蒂固地把教教材作为教学的目标。‎ ‎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它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重新建构语文教学观,树立大语文观、学生主动建构观和教师指导评价观。在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语文教研组通过以下教学、教研活动来佐证上述思考。‎ ‎  高一年级: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  师生共同开发语文资源。在进行高中必修教材学习的同时,学生需要进一步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我们从两个层面切入。‎ ‎  一是教师层面——扩大必修教材的容量,让学生接触更多经典的篇目。在配合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编辑了两本必修教材的补充教材,整合了北京版和苏教版教材,选出名篇佳作,其中的能力训练点基本与人教版第3模块及第4模块相类似。其中,“必修补充1”‎ 的4个单元为:文言津逮(侧重文言语词的整理)、小说叙事(侧重小说叙事方式)、唐诗风韵(分类编选,了解包括边塞诗等诗歌的情感及其表现手法)、思考感悟(侧重论述)。每一个单元涉及一个主要的能力点,包含4篇文章。这些内容主要作为必修使用,细读精读,力图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书后还附上了本学期的写作计划及文言虚词的用法。目前,“补充1”正在使用当中。‎ ‎  二是学生层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让他们自主编辑自己的语文读本。在编辑语文读本这一有效的阅读体验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选文、评论、出题、整合、校对、设计封面等一系列过程,全方位地进入体验式语文学习当中。这个活动开始于假期,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了课本,走进了自我的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 ‎  让学生自由接触经典文字。我们实行了“3+2”模式,即3节课在教室完成必修4个模块的教学,2节课到图书馆上主题阅读、写作课,尽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为了使自由阅读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我们做了一张表格,将其命名为“语文阅读札记”,让学生每次读完之后作记录,然后选出精彩的札记贴出展览,之后将全班的阅读札记装订成册,学生可以随意浏览品评。‎ ‎  高二年级:将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  “走进图书馆”的有效流程。为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合理地利用时间,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走进图书馆”的有效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推荐书目—购书上架—提出阅读要求—完成阅读报告—反馈检测。‎ ‎  “泛阅读”检测环节的新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在文科班率先改革了“泛阅读”检测环节——开展答辩会。学生成立学术委员会,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选出有价值的作品张贴,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组成答辩委员会,让优秀作品或有争议的作品的作者进行答辩。整个过程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检测、相互观摩的过程。学生在倾听他人的答辩中吸收知识,引发碰撞,分享成果,提升经验。‎ ‎  编写、使用《高中新课程学生学习用书》。学习用书的编制,变以往的“教材”为“学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减少了教师、学生搜寻可读文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现在我们正在使用并已经完成了1/3的学习任务,效果良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多数学生形成了自读、批注、交流、写读书心得等学习习惯,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由“教学者”到“学习的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学本”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教学方式下的学习困惑,并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断发现教学中的“痛”,并根据需要,摸清这些“痛”的病源,最后消除这些“痛”。‎ ‎  丰富、完善选修课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用“学本”以后,我们创造了“4+1”‎ 模式:即4节课在固定教室使用“学本”,1节课学生走班上选修课。选修课根据学生需求,由高二全体语文老师和高一的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开设,目前运行良好。‎ ‎  初中各年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  在初一年级,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爱文学”、“诗词咏年少,美文论青春”诗歌朗诵会、“走进戏剧,体会人生”、“与大师握手——走进现代文学馆”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  在初二年级,我们进行了“细读、评点、写作的整合研究与实验”。课堂上,经典篇目精讲,其他课文与课外整合用多种方法略读,细致分析片段为写片段服务,片段写作为整文写作服务。我们利用课堂、阅览室阅读、包括课下作业,1个单元学下来,除了教材上的5篇文章,学生还读了配套“读本”上的6篇文章,文学经典中的2个外貌描写段,“主题阅读”中的8篇文章,总计读了20多篇文章或段落,这是对以往教学的巨大突破。最关键的是,学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觉得课堂紧张起来了,信息丰富起来了。当然,效率背后也会带来粗糙,带来随意,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积淀修养,这样的改革措施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