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让数学与生活互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让数学与生活互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数学论文之让数学与生活互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 ‎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正如一句古话说的好——知易行难。现在的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为了成绩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应用“生活化”的数学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与数学互动起来,我个人做了初步的探索:‎ ‎  一、捕捉“生活素材”,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这里的“开端”中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 ‎  例如教学《字母表示什么》时,我提供教学情景:周末,妈妈早晨上班时,嘱咐读初一的小丽打扫卫生,做完事后小丽想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于是,她给妈妈留了张纸条:“拖地:3元;叠被:1元;擦窗户:4元;倒垃圾:2元。共计10元。”妈妈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纸上加上:“吃饭:x元;穿衣:y元;看病:z元;关心:a元……共计b元。”写完就去做饭了,小丽见后,心生惭愧,赶紧收起了纸条。问:妈妈写的x、y、z、a、b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导入本节课的课题。由于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接触到的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把学生带入了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  又如在教学《全等图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附近一幢大家所熟悉的楼房拍照下来,并且做成课件。在课堂导入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的全等、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等。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  二、加强生活实践,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的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利用学生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把它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多媒体可以展示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铁拉门的动态展示,技术人员使用伸缩尺制图,货车车厢之间的连接链等等,教师运用这些声、形组合的信息载体把学生带入了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  三、利用生活现象,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兴趣。‎ ‎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联想,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特用多媒体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上课开始时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我接着告诉大家”‎ 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  四、 运用生活情境,练习生活化,增强应用意识。‎ ‎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判定》时,设计练习如下:张女士在商店里看到一块漂亮的纱巾,非常想买,但当她拿起纱巾看时感觉不是正方形的,手头又没有工具,你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一定充满兴趣,学习热情定会高涨,学习效果也一定不错,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  再如教学《三角形中线》后,我提出:我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获得两种不同的玉米种子,一种是网上订购的,一种是一位同学的亲戚从国外带来的,他们要比较这两种玉米的产量,而学校只有一块三角形实验地,他们想把实验地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来种植玉米,你能帮他们分吗?由此学生从富有挑战的情景出发,把实际问题(三角形的实验地)抽象成数学模型(三角形)后,设计出不同的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猜测与证明,对中线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能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让数学与生活互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不但能从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且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