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

语文论文之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 ‎ ‎  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杨淼锋 ‎  【内容摘要】 抓住阅读文本的聚焦点,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仿效文本,拓展文本,解读文本的小练笔尝试,能使两者的互动进入良性状态,也能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培养他们的写话能力。‎ ‎  【关 键 词】文本聚集点  仿效  拓展  解读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在感受、品味、揣摩的基础上去体验、运用课文语言。而就文取材的小练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可以引领学生们在多彩多姿的“语文园林”中学习语言,倾泻点滴的感悟,体验其中的精彩。‎ ‎  但事实上,提起练笔,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害怕、拒绝的情绪:有的不知道如何写,有的觉得没材料可写,经常是刚开了个头,就已见了结尾;没办法时,就只能拼命地挤出一些废话连篇、语言干巴、矫揉造作的东西,草草应付了事。学生头疼,老师也是束手无策。作文成了老师和学生一提都皱眉的烫手山芋。但是,经过我在班级里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若能抓住阅读文本的聚焦点,结合课堂练笔,借读促写,以写助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往往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文本的聚集点?我认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一些拍案叫绝之处、沉思之处和反复玩味探讨之处,让他们兴致勃勃、激情酝酿之处就是文本的聚集点。要是能抓住这些聚集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适时穿插各种小练笔,对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文本聚集点一、仿效文本,抓精彩之处,点燃小练笔的温度 ‎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因此,从模仿起步能促使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桥梁,继而可以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迁移。‎ ‎  (一)品味精妙词句,学遣词造句 ‎  段落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句。学生的一篇习作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因此,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敏感灵活地捕捉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精心品味,从而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练笔。‎ ‎  在教学《庐山云雾》一文中的“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又如同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在学生谈了理解后,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庐山云雾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你喜欢的事物吗?鉴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要能从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作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必须能够紧扣中心,用上一种修辞手法说几句连贯的话;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要能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由于给学生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在后来的交流中,连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也写出了如“春雨姑娘哼着小曲,在春风哥哥的陪伴下,轻轻盈盈地飘落在大地上。”之类具有美感的句子。可见,在模仿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也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在叙述中用形象的语言文字来体现自己的某种情感。‎ ‎  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识转换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学生的感悟体验。‎ ‎  (二)感悟精彩段落,仿段落方法 ‎  《桂林山水》以优美、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景色。而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整篇文章节奏明显,语言读来给人美的享受。再者,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最后总结的段落描写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模仿性。于是教学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篇课文的感受:语言美;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结构清楚。接着,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回忆一下以前所去过的一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一个景点,也仿用总分总的段式,穿插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自己的篇章变得更美。刹时,课堂上变得热闹起来了:“我曾经领略过绮丽多变的西湖、宁静淡丽的千岛湖、广阔无际的太湖……但我从没看见过像家乡这样的湖。湖水真绿啊,绿得好像是一块无瑕的玉翠;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湖水真静啊,静得像是一面磨得光滑的铜镜,还能映出人的影子来呢。湖水真美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一道道水纹,像是碎金闪闪,十分迷人。”‎ ‎  学生所用的很多语言,其实都是仿照文本的语言,但是却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辞以情发”,诉诸文字,又使“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在心中生了根。“仿”与“创”相结合,这当中既体现了“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 ‎  (三)体味精巧篇章,悟文章安排 ‎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所谓仿写,就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表现手法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布局谋篇等方面,从而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方法。像在教了《才能来自勤奋》这篇文章后,学生初步认识了议论文,并了解了议论文的写法,这时,我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的结构,也运用先提出观点,再用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肯定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写法去写一篇议论文。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  文本聚集点二、拓展文本,抓想象之处,激发小练笔的亮度 ‎  (一)、续写结尾,放飞思绪 ‎  不少课文的结尾写得意味深长,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些“曲尽意未尽”的结尾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 ‎  学习到《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时,凡卡在寄出了那封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学生经过讨论,了解到爷爷不会收到信,也不会来接凡卡,明白了这个结局实际上更衬托出凡卡那痛苦的绝望,这是以喜写悲的手法。在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一点后,我问:“在信寄出后,在凡卡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们结合当时的社会,展开想象,续写《凡卡》一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回顾了以前《卖火柴的小女孩》,更激发了他们对小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之情,这样的续写,学生们非常乐意去接受。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凡卡实在是太可怜了,我能不能给他续写一个美好的结局?”学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原文是写作的基础!想象必须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一点。一个学生写道:“等待着,等待着……‎ 饥饿、挨打,在时不时的担惊受怕中,凡卡的小脸变得越来越黄,身体也越来越瘦弱,就连一阵风似乎也能把他刮倒。他在等待着……等待着……可爷爷始终没有来。渐渐地,他那双深陷下去的大眼睛开始变得呆滞,变得无神,变得失望,开始充满绝望……终于有一天,那双眼睛中的最后的一丝光亮也熄灭了……”文章是心灵的反射。在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后,小练笔所承载的就是语文综合训练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小练笔能深化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以及完成他们情感的倾泻。‎ ‎  (二)、扩展情节,升华体验 ‎  高手写文章,往往会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方面留出不少空白,给人一种“字里乾坤天地宽”的感觉。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空白”,引导学生顺着情节的发展,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把简单的地方写具体,把含蓄的地方进行详细描述。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第五自然段中有这么两句话:“为了练好这138步,他们日夜操练。9年来,护卫队竟走了三个二万五千里。”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护卫队的爱国精神呢?仅仅凭几个直观的数字似乎还不能完全让学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所折服。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护卫队员们在这九年里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并将它写下来。经过学生们的互相启发与提示,他们的练笔中出现了这些语句:“……‎ 还是满天星斗的时候,战士们就早早地起床开练了。天气还有点凉,他们穿着单衣,仍在那昂首挺胸地做着规范的动作;中午,似火骄阳当空照,战士们热得汗流浃背,眼睛也被刺眼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可他们依然精神抖擞,迈的每一寸,每一步还是那么地坚定,那么地整齐……”。学生在原先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护卫队战士的艰辛训练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联想来补充情节,护卫队战士们的爱国精神在学生心中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由于这些小练笔处在营造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丝丝相扣。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小练笔训练,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还能使他们披文入情。‎ ‎  (三)、运用插图,丰富内涵 ‎  课文中有不少插图,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用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配有这样一幅插图:长安街两旁挤满了来送行的人民群众,他们有的抱着周总理的遗像泣不成声,有的流着泪举着花圈望眼欲穿……‎ 课文没有一一叙述他们的外表与内心,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人民的悲痛突出总理的伟大。因此,在学完第一自然段中人物的描写后,我穿插了小练笔: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人物的神情与举动,模仿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写法:学生将人群中的人物想像成农民、理发师、图书管理员……其中一位学生以图书管理员的口吻说:“敬爱的周总理啊!您还记得吗?那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在百忙之中还冒着风雨亲自来借书,只是为了不给我们增添麻烦。可是,您是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总理,您慈祥的面容,您亲切的话语,时刻温暖着我的心灵。现在,您却离我们而去,叫我们怎么能不伤心?不悲痛?”通过学生的切肤体验与感受,他们先前的经验积累得到了激活,变成了自己的言语在笔下流淌,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言生成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加强。‎ ‎  文本聚集点三、解读文本,抓沉思之处,点亮小练笔的深度 ‎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作画如此,作文亦如此。作者由于立意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留有余地。此时,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从而丰满人物形象。‎ ‎  (一)填补“情节留白”,实现阅读期待 ‎  许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会设置一些意犹未尽的“情节”,以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时,老师可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的情感发展方向发挥想象,对情节进行填补,学生的体验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鲜活起来。‎ ‎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写了志愿军向以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学生只理解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又体现在哪呢?如何体现“与”的含义?于是我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咱们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像舍已救人的罗盛教,马革裹尸的毛岸英……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她们当中选择一位人物,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吗?这样,使原文仅仅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惜别,变成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相互惜别,文章的主题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也能充分地理解中朝人民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  (二)揣摩“意义留白”, 诠释文本内涵 ‎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书法,可以是密不透风,又可以是疏可走马。小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作品,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  像《将相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在课堂上,通过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挖掘,抓住文章的感点,如蔺相如和廉颇的团结合作,小女孩在资本主义社会只能过着悲惨生活等,再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以生活实际为具体内容,让学生们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巧妇也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对平时的阅读教学材料进行扎实的读写训练,就让学生凭空写一篇好的文章出来,那是不可能的。利用课堂中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字与情感的训练,就是习作的基础,是沟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当学生们用心品味文本、提笔记录时;当学生利用课文的空白,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补白时……作文教学就会“随风潜入夜”般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确实,只有抓住文本聚集点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进行仿效文本,拓展文本,解读文本的小练笔尝试,才能开辟出练笔新天地,才能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境界。‎ ‎  【参考文献】‎ ‎  1、《抓住文本聚焦点,让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07期 ‎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  3、 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  4、陈虹。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