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音乐论文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音乐论文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音乐论文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音乐论文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音乐论文之重温经典、体味高雅-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 重温经典、体味高雅 -高中音乐鉴赏之西方音乐李岚清题字道:“高雅艺术能使学习更有实效,使思维更有创意,使工作更有效率,使领导更有艺术,使生活更有情趣,使人生更加丰厚。”2005年教育部推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普及高雅艺术,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是口号。在高中新课改的进程中,高雅艺术,也是音乐鉴赏模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新教材中,从第七单元到十二单元,就是围绕西方音乐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丰富的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画卷。就西方音乐而言,音乐中所覆盖的内容、精髓众多。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从音乐流派到音乐体裁,从无数令人倾倒的音乐作品到令人敬佩的音乐大师,如何能使学生产生对高雅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较好地完成新课改中教学内容标准,即欣赏外国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对此,我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方式方法:一、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关于高中的西方音乐欣赏,不能和高师的西方音乐欣赏方式相同。从古希腊、古埃及的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以及民族乐派、印象主义音乐,直至现代主义音乐。按照这样的流程,对于高中生,普及他们对高雅音乐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从认知难易和接受程度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由于这个时期自身的音乐特征:强调个人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与刻画,着重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音乐体裁丰富多样。这符合了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其一,追求自我表现,所以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其二,音乐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曲调优美,从听觉感受上来说,学生是易于接受的;所以在六个单元中,可以不涉及西方音乐历史的源头,先从浪漫主义时期入手。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音乐的素材、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夜曲、音乐会序曲、无词歌、交响诗、交响音画等。怎样在众多体裁中挑选出易于学生理解、符合认知规律的作品体裁呢?例:我在教学中主要向学生最先介绍了两种浪漫时期的音乐体裁:(一)器乐体裁:标题音乐。阿萨菲耶夫说:“标题音乐的实质完全不在于语句的动听,而在于从标题出发去揭示思想、在于实现个人抒情。” 从标题性小品的导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去进行想象。进而,让学生能初步地欣赏标题性的音乐形态,了解作曲家在艺术中对人世的理解和感情,深层次地挖掘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区别。(二)声乐体裁:艺术歌曲。从《鳟鱼》到《魔王》,“歌曲之王”舒伯特对不同题材的词语仔细琢磨,为每首诗词寻找最佳的音乐配合形式,以便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情感内涵。学生在熟悉的诗人笔下优美的文字中,在与以往初中音乐课上枯燥的群众歌曲的演唱比较中,找寻到了与之契合的音乐——艺术歌曲,歌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理想地统一结合在一起。一种较他们日常欣赏的流行歌曲以外的歌曲之美、艺术之美的体会,油然而生。从简单易赏的音乐体裁入手,逐步地扩大知识容量和深度,比如从标题音乐到结构较为简单的变奏曲、回旋曲,到充满诗意的浪漫曲、随想曲,到庞大的奏鸣曲、交响曲等。由浅至深,由易到难。二、从趣味转化为品味“重温经典,体味高雅”这句话中蕴含着文化与品味,如何让高中生在经典音乐中体会音乐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其实,在课程中,每一位音乐大师,他们丰富的阅历、创作的激情、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或触动学生的情感末梢。讲述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逸事、个性、经历,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他们作品的兴趣。用作曲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例如: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由于贝多芬的作品,学生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些故事经历都让学生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他们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听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他们的体会会更为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在这个单元中,如果有空间,可以穿插与贝多芬同一时期的音乐家——“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介绍,比较贝多芬与莫扎特人生经历中的异同,各人作品的赏析,来了解音乐家所处同一时期、同一流派的整体风格,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风格差异。这样不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提升了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古典音乐之所以未被历史的洪流淘去,保留至今,必有其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所在。而解读音乐之高雅,我想,不仅仅在音符、旋律、节奏中,更多的是音乐中所体现的人文的精神力量、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时代的缩影。而高中生,无论是学业还是情感上,都属于萌动、困惑、倍感压力的时期,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他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在我看来,可以抚平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或是有一种激昂的振奋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接受不同的声音,让他们自由的选择,让音乐成为快乐,让艺术成为品味。”是我在教学中的体会,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讲述西方音乐流派时,通过一系列作曲家的作品介绍赏析,除了完成课标的要求—— 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之外,可以补充介绍一下不同时期音乐家对交响乐发展的贡献和地位;引入交响乐及交响乐队的介绍;可以通过不同交响乐器组的乐器的音色差异、表现出的独特个性,让学生除了了解之外,懂得辨听,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视野,更好地理解音乐大师的作品内涵;比较一些音乐大师的原作和经典作品在有一定欣赏基础和兴趣之下,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好的、较为经典、雅俗共赏的交响音乐会给学生欣赏,并教授一些观看音乐会的礼仪礼节;多读报、多了解音乐资讯,提供给学生最前沿的音乐信息;组织一些切实可行的欣赏并走进高雅音乐的活动,如: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会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可提前在学校的公告栏公布这个信息,在此之前,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下施特劳斯家族的成员、音乐,以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和历史。后续可以组织课堂的观后感的评论或讨论活动等等;再比如: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器乐的比赛或是铜管乐队的演出,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无论是演奏或是观看的学生,更贴近高雅艺术,让古典音乐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而是就在学生的身边。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辅助我们的教学,让课堂上的知识,不再那么教条,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听不懂或是不愿意接受高雅艺术或古典音乐的心理误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也是欣赏音乐最好的老师,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听赏音乐到进一步的懂得欣赏和评价音乐。四、从欣赏上升为鉴赏从聆听中获得感动,对于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众多的音乐大师在交响音乐史上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还是浪漫时期的李斯特、柏辽兹,现代主义的勋伯格、格什温等。他们的作品,在音乐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他们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好的作品,尤其是交响乐作品,曲式结构庞大,单听一个片断或章节,是无法完整、深刻地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涵。在课上,对于一些作品的音乐主题可以让学生多听多唱,了解作品的主导动机、思想。或主要乐章也可以重点地分析和聆听(包括它的曲式结构),结合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由猜测、疑惑,感受直至了解作曲家的意图。如果教师能够多搜集教学资料,辅以作品创作的起因,那就更为生动了。而学生在欣赏时,倾听是最好的拉近我们与音乐距离的方法。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听后的心得。如果音乐真正地打动了他们,相信他们在业余的时间,接触到此类音乐,会自主地有选择地进行欣赏。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了课上欣赏过的内容,加深了印象,产生了兴趣,寻找完整的作品进一步体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有些学生已不满足课上欣赏的古典音乐作品,他们会要求听更有深度的音乐作品。或是希望接触到音乐会,能欣赏到更多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这样的进步是可喜的,短短时间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已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和喜爱。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很感兴趣,我相信,欣赏音乐到鉴赏音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口头描述或写一些小的听后感,会帮助学生逐步加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高雅艺术,高雅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它有益于当代青年的情操、素养、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人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支撑,“重温经典,体味高雅”,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不仅在大学,甚至中、小学,幼龄儿童,整个国民都应该普及。让音乐荡涤我们的心灵,让智慧在音乐中升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