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语文论文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陈必超 万爱萍 摘 要: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与教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生活化,让语文课堂沐浴着生活的光辉,使学生建立起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关键词: 语文 学生生活 健康完美和谐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家长或教师这样教育学生:“为了将来能过上好的生活,你一定要刻苦学习。”这句话需要仔细分析。 从出发点上看,教师和家长已经能从孩子的角度展示受教育的好处,引导孩子刻苦学习,取的是“人本位”的教育观,这是社会转型、时代发展逐步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折射。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又是非常含混的。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对“好的生活”的理解。在日常语境中,很多情况下,“好的生活”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展示了它的内容,主要是物质上的富足无忧。以这样的理解所主张的教育便打上了传统教育鲜明的印记,包含着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因而极容易被“懒人哲学”所瓦解:一方面,学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刻苦学习的人,后来并没有过上所谓的“好的生活”;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人不需要刻苦学习,已经过上了所谓的“好的生活”,这样,刻苦学习的意义就被消解,这种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显然,对“好的生活”的理解成为教育能否成功的风向标。我们认为“好的生活”应该包含丰富的精神内容,应该是主体精神生活的完满、和谐。我们主张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学生建构自己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语文学习在学生自我精神的建构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健康、完美、和谐的? 新课程改革标举的大旗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有其内在的需要,有自己的经验,有发展的潜能,有独立的人格。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经验,通过良好个性的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独立的人格。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必须向受教育者尽可能多地展示生活中一切伴随着人的自由、平等、才能、志趣、智慧、感情、需要、爱好、美、个性等美好的东西,使它们始终伴随着学生,成为学生生活的本质内容。 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要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生活是幸福的,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健康、完美、和谐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幸福是一个十分主观性的问题,每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感觉可能都不同;但是幸福是个哲学问题不是个心理学问题,从本质上说,当且仅当主体自由地选择了一种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才是幸福的,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意愿,而且是尽可能去实现。一方面,现实世界中能够展开的生活可能性是非常多的,主体的选择必须有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从本性上说,每一个人都会尽可能去实现各种有积极意义乃至具有永恒意义的生活,也就是去追求幸福。每一个人都要不断生活下去,人不可以复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幸福的真谛是超越性、创造性和永恒性,也就是主体在一种和谐自由的精神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并尽可能去实现一种可能实现的、具有超越性、创造性和永恒性的生活方式。 显然,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衡量目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能做到健康、完美、和谐。改革开放,一方面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沉睡的巨人在觉醒中崛起,希望呈现在每一个的面前,“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多么豪迈而充满鼓动力的歌声;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整个民族都两眼放光、冒着贼光、匆匆踏上追逐财富的道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成为一种借口,“书包翻身”成为一个口号,整个社会挣扎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很多时候精神只能让位给物质,精神上的健康、完美、和谐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学生自然也就很难构建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课程内容的变革,如果课程内容是适宜的,是有价值的,那么,学生即便苦一点,也会“苦”并快乐着、幸福着。考察教育实际,我们会很遗憾地发现,学生正痛苦地接受着很多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训练。学生是苦不堪言!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必须革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作为根本目标。 二、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都要学习语文,就实存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状态而言,有四个层面,一是国家课程政策所规定的,比如《高中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学科设置中必然要有相关规定,同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等;一是研究者学理探讨的,一是学校实际语文教学中运行的,还有就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众意识中的“我认为”的语文。这四个层面互相牵扯、互相胶着,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始终处于混沌模糊的状况。要厘清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坚持一个立足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这个立足点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整体观照,必然落在一个结点上就是学生的生活。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的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确立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把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生活”就是做好今天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生活过程,即人的社会实践过程,因而教育过程就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生成人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感情,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价值,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将课程与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建立起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情、个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人是唯一拥有系统语言并以语言作为自己生命存在方式的生命体。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不仅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成为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要形式。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学生建立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生活可能具有的影响,问题是怎样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才对构建学生健全完美的生活有积极价值。传统语文教学一方面始终着眼于个体的人格建构,强调文道统一,另一方面也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对知识分子的“头悬梁”、“锥刺股”进行心理抚慰,以“黄金屋”、“颜如玉”扭曲知识分子的心灵。知识分子始终挣扎于“义”、“利”之间,“四书”、“五经”等传统语文课程内容变为封建举子的敲门砖。经过近现代社会变革,刚走向稳定、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必然带着孕身于传统教育的很多血污,幻想一朝脱胎换骨是不可能的。趋利的社会使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应试教育之所以轰轰烈烈、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是各种利益的驱动。但教育绝不能堕落,绝不能放弃理想,如果连教育也丧失自身的尊严,不能培养、捍卫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那么,人类的末日真的就要到了。教育应该永远崇尚自由、平等、才能、志趣、智慧、感情、需要、爱好、美、个性等代表着生活健康、完美、和谐的东西。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应该向学生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更应该向学生展示生活的理想状态,弘扬传统语文教学着眼于人格建构的特色,遵循汉语文学习的内部规律,用语文构建学生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 从语言哲学意义上说,语文不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认识、去把握的外在存在物,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语文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之所在。我们可以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用语文构建健康、完美、和谐的生活就是主体的健康、完美、和谐的语文生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理解: 1.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成果的“浓缩”和“结晶”,人的生命进化成果都直接表现在人的语文生活中,语文的积淀性也使之成为人性的遗传密码。 人的进化一方面表现在有机体内,这与动物是一样的。工具实践改造了人的有机体,包括四肢和大脑。于是人类个体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从小长大,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同时,人的进化还表现在语文上。语文作为一种物质本体和社会本体,它不存在于人的有机体内,它外在于人,成为一种脱离人的客观存在。言语最终作为一种作品存在,语言则存在于言语中。于是,人的有机体的消亡,不会带来人的进化成果的消亡,人的有机体消失了,但人的进化成果却因为它外在于人的有机体而仍然存在。这种外在于人而又凝聚了人进化成果的语文因为是人进化的产物,它与人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对下一代人有着可接受性。下一代人通过语文与上一代人发生人性深层结构的联系,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人性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人的进化就成为一种累加式、积淀式、层级式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他人进化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的,每一代人的进化都是在吸取上一代人的进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的进化就成为一个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不仅有“变化”,而且有发展。 因此,语文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语文作为一种客观“精神世界”规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语文是人性结构的一种“样图”,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语文中,正如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工具中,人一生下来就由工具和语文的预结构规定着和塑造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任何工具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语文形式,因此工具对人的这种规定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由语文来替代的。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工具的人性意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信息性、知识性存在,越来越语文化。也许有一天语文会在更大程度上替代工具本身来完成对人的这种创造。 2.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对人与世界关系中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揭示。如果说,人与世界关系中还存在被动、受动的一面,因而表明人类毕竟起源于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它具有受制于自然、服从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自然本性,那么,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方式作为人与世界关系中积极主动一面的集中表现,则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迥异于动物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社会本性。因此,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指一种属人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归纳人类存在着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系统,第一种是“人类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方式系统”,第二种是“人类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系统”,第三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掌握方式系统”。在马克思的阐述中,劳动实践当然属于第一种,理论则属于第二种,而艺术、宗教则属于第三种。我们认为,人类这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都以语文为历史的和逻辑的前提,并隐喻和实现在语文过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三、让语文沐浴着生活的光辉 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课程与教学首先在观念上完成了重建,已形成一个弘扬人文、走向生活的时代潮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鲜明的亮点: 1.确立三维目标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遵循母语教育规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课程资源整合,构建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系统。 4.强调应用审美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 语文课程改革这些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语文课堂的具体实施确定了基本路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沐浴在生活的光辉中,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方式,以语文体现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并用这种对象化的存在陶养提升人的本质,进而使人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掌握世界。 考察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使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总结了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全部成果,另一方面也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确立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范畴与范式,这标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正在不断走向成熟。随着语文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语文课程标准”自上而下确立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范畴与范式逐步事实地落实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语文课堂沐浴着生活的光辉、人性的光辉,正向人们不断展示着它无穷的魅力。 我们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生活化的视角,具体来揭示一下语文新课程所标举的基本范畴与范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性虽然一直为人们所质疑,其以工具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训练体系更为人们所诟病,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现代语文教育必然要以新的知识观为基础,变语文学习传统的暗里摸索为明里探讨,这就必然要建立自己的范畴、范式,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成熟与否的标志。 语文新课程特别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规定了“课程设计思路”,又以三大能力(应用、审美、探究)统领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两种基本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建立了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还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这实际上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范畴”与“ 范式”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从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来看,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范畴与范式(以下均摘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3)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5)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6)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7)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8)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9)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10)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11)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13)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与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是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14)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响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15)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6)“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以上摘引的文字,它们共同沟通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涉及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途径与范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实际上都蕴含着语文新课程的一些重要范畴与范式,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学活动置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背景之下,植根于学生丰富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构建起自己的独立人格,一句话,要让语文课堂沐浴着生活的光辉。这都要求语文教师真正吃透范畴与范式,把他们自然渗透到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事实的重建。 全面实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有待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日益走向深入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也呼吁整个社会都能够关注教育改革,一定要让学生幸福起来,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生活的内在价值,并以这种价值建构自己健全完美和谐的生活,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教育。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们的梦就是让语文课堂沐浴着生活的光辉,学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自己健全完美和谐的生活。 (本文获2008年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