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差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差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论文之"差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这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个人生目标,但我发现要做到不容易啊!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的内容相同,有的学生会感到太浅,有的学生会感到太难;有的学生理解得快且深,有的学生理解得慢且浅,有的学生甚至是似懂非懂或者一点都不懂。而导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上的差异,以及其接受能力不同影响较大。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差”“异”共同进步呢?许多研究说明,能力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相结合的,可塑性非常大。因此,只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有关的方法,就能把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  一、“促”中求欲,自寻目标 ‎  目标仍行动之母,有了目标就等于向成功迈出第一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成功的驱动力有三部分,一是认识内驱动力,即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即自己提高信心、自尊心的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即长者或集体赞许的内驱力。要激发学生这三方面的内驱力,不能仅对着学生讲述抽象而笼统的数学目的,而必须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只有让其子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他们才能明确成就的性质,进行目标清晰的成就活动,享受达到目标的乐趣以及成功感。‎ ‎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经过一分钟小议后,学生们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可以求书本的面有多大;可以求我们的国旗有多大;可以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知道我家的电视有多大;可知道我们的操场有多大。有些学生还提出可知道我家的面积有多大等等。学生们的情绪逐渐高涨。这时我就说:“既然它这么重要,那它怎么求呢?”学生都很好奇地望着我,我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问题。”整节课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课。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的目标,就等于赋予学生以热情和毅力,增加了勇气与自信,让全体学生以最大的求知欲投入学习之中,让其提早品尝“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  二、“探”中求异,各自发展 ‎  成功增强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最佳心理体验,是人们强烈学习知识的最大诱因。学生既然有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就必然产生极大的学习激情,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遇。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例题有多种解法,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想方法解题,但有的学生想出的办法比较烦琐,中等以上的学生想出的办法就简便一点。这时,我们就不可以一味强调中等以上学生的办法好,后进生的办法不好。而是要肯定各种正确方法,只强调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们掌握解题的多种思路。‎ ‎  如在教学70÷14试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试算,优等生会直接商5;中等生会把除数14看作10商,初商6然后再调商为5;而后进生会把除数14看作10来试商,初商7,然后调商为6,再调商为5。这时,我给予各种正确的方法充分肯定,并给予每位正确的学生以掌声鼓励,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良好气氛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请后进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掌握多些的解题思路。这既可以保住后进生的面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可以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  三、“练”中求变,各显所长 ‎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地方,提高自信,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特点,精心设计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变式题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成功的机会,也满足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后进生吃得消之余,优等生要吃得饱,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练习的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好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 之后的综合巩固练习中,我出示这样的一道题:同学们去植树,3个组种90棵树,                                ?(填上不同条件及问题,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要求分组进行比赛,至少要编一道,多编一道给自己组加一分,看哪组得分最高。这样整个课堂气氛都热闹起来。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超额完成。因为刚学完“归一”应用题不久,后进生至少可以回答:照这样计算,5个组种多少棵树?照这样计算,120棵树几组种完?中等生除了编“归一”应用题,可能会编连除应用题:平均每组10人,每人能种几棵树?优等生还可以编出其它的两步就应用题:种了18棵后,剩下的平均每组种多少棵?每组种了17棵后还剩多少棵?等等。‎ ‎  这样,为了争取名誉,使不管什么能力程度的学生都为组增加分数,让全班学生携手进步,体验成功感,并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 ‎  四、“测”中求活,各尽所能 ‎  小测是对学生在该课堂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常用评价手法,小学生们都十分重视小测的结果。因此,我尝试在小测中准备A、B、C三套题,在题目后标上“难”“中”“易”来指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选做深浅不同的题目,但分值是一样的。原本我认为全部学生会选“易”的题目,但事实上,由于好强、好胜的心理,“优等生”或“中等生”没有选“易”做的题目,而是选“中”或“难”‎ 的题。尽管是要冒答错的风险,他们还是会觉得有意思。利用这种伸缩性大、灵活性强的测试形式,同样给每个学学生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  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