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心得)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化学论文之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 四川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鲍正荣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四川省的全面展开,学校普遍进行了教学改革,但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里是笔者对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以及四川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们反映的化学课改问题,现在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希望能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好对策。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教教科书,而不是在用教科书教学生从老师们谈论的问题看,多数都说书中知识体系不系统,内容多,课时少,讲不完;内容残缺,与高中不衔接,学生上了高中学习困难;实验方式单一(仅是探究),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不完善等。多数人都说课程标准设计很好,很少有人讲到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难以实现的。说明大多数老师都把着眼点防在教材上,把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二、 中考命题不配套命题指导思想没有转变仍然是按过去的方式考高中没改,命题者迁就高中的需求    三、 教学方式形式化比如,我曾经听到一节课,一个老师上复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让学生做了各种各样的纸片(只是形状变了,方式完全一样)贴在黑板上,这与在练习册上写没什么实质性的不同,这种只注重形式,看起来花哨而无实质性的探究的形式对学生没有起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情境、训练思维方法的作用。    在一些教学竞赛只,也发现个别教师上课搞的很热闹,既是发探究卷,又是发动学生鼓掌,还有的唱歌,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没有一项活动真正的体现了科学的方法。    合作学习也一样,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和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而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信息的单向传输和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迎合新课标,赶赶时髦,搞搞花架子,没有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    首先表现在学习小组的组成上。在分学习小组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成,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两学生一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人是观众和看客;有的小组由于自然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噪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    其次是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跑龙套”现象。有些课,一堂课讨论、合作学习多达五六次,问题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的频,讨论的勤,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出现了假繁荣的现象;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建议注意以下问题:分组前要对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得分组尽量合理、均衡;教学中,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有力度,要值得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讨论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注重讨论的过程和效果。四、穿新鞋、走老路,讲的多,练的不及时所谓穿新鞋、走老路,就是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上科学探究课。事实上新课程从来都没有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既然能够流传千古,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有的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科学探究的内容,而且还该不了按教科书编排的顺序讲课,这真有些难为我们的老师了。那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讲课,你必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不能用人家已经编成了科学探究的教材顺序讲课,那样讲的话,不但科学探究的目的达不到,讲下来,知识体系也不系统,难以取得期望的效果。讲和练本来就是教学环节中的必要环节,老师们用到了5305或53010、2515和3010模式等,都是为了充分保证学生练习或自习时间,但是我们内发现,有的老师讲课没有什么问题,练也练了,就是练习没有针对性,而且不及时,结果做题难。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艺术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学生在掌握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度的巩固练习,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效果。它是目前初中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教法陈旧呆板,照本宣科,就例题讲例题,就练习讲练习,而且所选例题不具代表性,即使所选例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讲透,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练习成了机械模仿。更重要的是,要练的及时,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东西从短时记忆过度到长时记忆中去,学到的东西才不至于很快忘掉。要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炼、练习适当。五、没有创设好学习情境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对问题情境的研究。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只有透彻理解教材,才能超越教材,创设出高水平的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心向的,也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来,就算创设了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和所授课有密切的关系,要确实起到较好的作用,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牵强附会。但是少数教师对问题情境没有真正理解,误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满堂课提问。而且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表面上看提问次数很多,实质上是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掌握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些基本方法:    (1)把握问题情境的基本要素:一个科学的问题情境应包括背境材料,生活经验(或旧知识),兴趣和热情,冲突和生疑这四个要素,(2)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问题设置方式可多种,例如通过实验引出问题、联系实际引出问题、通过实物、图片、录像、模型引出问题、通过假设引出问题、学生自学引出问题等等。    (3)确定问题情境的层次梯度:问题情境的层次一般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本身还包括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是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还是封闭式问题情境;是简单的一步到位直达结果,还是层层深入的连环情境.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加以考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实现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七、缺乏专家引领的高端备课,同层次的以分工合作代替集体备课    四川几乎没有课改专家引领的高端备课,北京地区的专家引领的高端备课方式值得借鉴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是当前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集体备课,是指全组成员利用一定的时间,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备课,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案。但是,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同一个备课组成员实行人员分工,分单元,分章节各自备课,然后打印分发给全组成员,整套教案,各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显然,由于各班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各人授课风格的不同,教案的设计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这种所谓集体备课的优势,充其量是减少了个人的工作量,没有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精神,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和教研部门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使教研活动规范化。每个教研组成员应有一份集体的又属于自己个性风格的教案。以发挥“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应有的作用。八、以多媒体教学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完全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我认为这样做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演示实验在初中阶段大都是用来培养学生实验规范的,如一些仪器的使用、操作规范、应注意的细节等等都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必须由教师自己来操作完成.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比如,讲授以计算内容为主的课程时,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就可以做到边写、边讲、边分析 ,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思路走,放开自己的思路,举一反三地对知识进行理解。然而若使用多媒体,即把设计好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借助题目讲授这样的课,就限制了教师的讲授思路,学生不但没有思考过程,即使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教师想补充也只是说说,无法落实到板书上,这样就使教学和实际相脱节。再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教师利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式,就能顺利地把这一概念讲清,若这时利用多媒体就显得多余了,效果不会很好。板书质量的好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更何况有些板书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切记,多媒体的运用永远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喧宾夺主。如果仅仅让学生兴趣停留在新颖的、漂亮的媒体上,那么,这样的媒体手段是失败的,是违背课堂教学设计初衷的。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辅以必要的板书和教师自己动手的演示实验加以示范,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九、以探究式代替一切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应该是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化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不存在了。这种方式是极端的,对倡导探究式教学出现了思维偏差。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做实验,硫、铁和碳是否能代替它? 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用实验来探究。这实验非常耗时又有污染,当着学生的面做有点不合理。这时用讲授法让学生明白里面的原理就可以了。又如有些教师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使出浑身解数,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热闹之后学生受益如何?实效如何?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有的的老师让学生先准备了许多可燃烧的物质,课堂上没有引导如何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学生拿来可燃烧物点这点那,只感觉很有趣,但不知实验的目的。传统式教学如讲授法、启发法、实验操作法、分层教学法等也不能放弃,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十、化学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中考实验中反应出来的问题  1、化学意识淡薄  (1)量的意识谈薄。学生在做实验取用药品时“量”的意识谈薄,实验中要求的体积或质量与所提供的实验联系不起来。认为做实验时用药品“多多益善”,经常严重超量,有时反而影响实验效果。  (2)学生安全意识差。表现在安装仪器、洗刷仪器、加热固液体、闻气体、防火防水防电、控制药品流速及排废等操作中有安全隐患。  2、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差  (1)药品的取用、转移不规范,常造成药品浪费或效果不佳。  (2)气体的制取、收集和验纯不合程序,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或使实验失败。  (3)实验过程中有“合作”现象。这里所说的“合作”,不是指平时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之间的密切配合,而是指在某一项具体操作中同学间的错误操作。如在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有的同学手握试管,另有同学手持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液,这样的“合作”,培养不出规范的操作技能。  (4)实验善后工作处理不当。有的同学实验完毕,把反应剩余的药品倒入原试剂瓶中或随意丢弃,造成药品污染或药品浪费。有的同学对某些试剂用后处理不当,如使用浓盐酸、浓氨水等有挥发性的药品时,用后不注意及时盖盖密封保存,因而使试剂有效成份逸出,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药品。有的同学试管加热完毕,未待试管冷却就用冷水冲洗,导致试管骤冷破裂。  3、操作程序不正确  在某些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中,未准备好后续实验就急于加药品制气,等到做性质实验时大部分药品已反应掉,不能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  4、实验设计能力差  如有的同学制取氧气时,大试管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有的同学制取CO2时,错用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导致反应很快停止,无法收集到CO2。  5、实验表述能力差  (1)用原因代替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时,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地表述为实验现象。  (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物质的一些性质是不能观察到的,但是学生经常把它错误地表述成实验现象。  (3)把反应条例表述成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是学生却经常把反应条件写成了实验现象。  (4)表述不完整。表述实验现象,应该把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要完整有序地表述出来,而学生却往往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  (5)混用概念。化学概念有特定的内涵,概念不同,其含义也不同。而学生在描述实验时,常常混用概念。  (6)难以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是整个化学实验过程的反映,也是对所做实验的总结。有许多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经常丢三落四项目不全,有的则注重表象不谙实质,有的废话连篇,答不出要点,还有的不尊重客观事实胡凑数据,乱填现象。             从教师角度提出来的问题            (1)、不开实验            有些学校学生根本没开过实验,有的甚至看都没看过实验,有的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更没有实验员。            有的老师还在黑板上讲讲实验,升学考试出些题来背,背熟了就去考。着怎么能考出实验技能来?            (2)、很少开实验3.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和归纳总结不力正因为大多农村中学不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因此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等工作往往得过且过,就是想去精心准备、组织,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操作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探究,难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缺乏探究性实验技巧的培养据了解,绝大多数初中,对《选做实验》从不进行,而这些实验往往是一些设计性的实验,也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实验。即使是能开设的学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生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最佳场所和机会。5.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现在的教村,也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干电池的结构、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硝酸钾晶体和胆矾晶体的制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机会。(1).部分地区和学校轻视实验教学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对化学实验的不重视是初中生实验能力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这些教师认为,在实验室上课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效果不佳,是浪费时间,只有在课堂上不断讲实验,学生对知识点才会真正掌握;中考与实验有关的题型,只有不断地练习讲解,学生才能熟悉。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化学实验做不做无所谓,考试时“画画装置、背背现象”一样能得高分,因此产生了敷衍实验的心理,把实验课当成紧张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种放松,根本谈不上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但是,如果教师只讲实验过程,不让学生亲自操作,那么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印象就比较粗糙、模糊、不生动,甚至有错误之处。他们可能熟记各种概念、定律、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却难以对付实际问题的考验;他们可能流利地背诵某些现象,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无所适从。例如学生可能头头是道说出灭火器的实验原理、操作要点,但真正让他操作灭火器时却无从下手。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精彩的讲解都无法代替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2).有些没有注意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化学实验技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正确、规范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保证化学实验顺利、有效进行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实验技能的掌握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受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学生做实验纯粹凭兴趣,实验操作随意盲动,不规范甚至错误。学生实验技能的不规范还与教师密切相关,有些教师的实验操作也很随意,有时上完一堂实验课,讲台桌的仪器药品也是一片狼籍,这样怎能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科学、规范的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呢?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认识,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规范的要求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化学基本知识的巩固。(3).缺乏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技巧长期以来,教师包办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觉得实验技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学生只要能动手操作就可以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技能,这就势必会影响学生解决实验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正确认识到在化学的启蒙教育阶段,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仪器、药品,进行正确地操作、观察,获得相应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在初中生实验能力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计划、设计教学,才能使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实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现分析如下:  1、客观因素  (1)条件的影响。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尤其是农村中学,缺仪少药十分严重,致使部分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  (2)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对于三年制初中,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有的还要提前结束功课,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3)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4)考试指挥棒的副作用。恢复考试制度以来,无论高考、中考、还是各县、市、校的统考,注重的只是笔试,很少进行实验考核,尽管近年来在命题时对考核实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终因笔答与实际操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从卷面上难以测出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得平时做实验的考生与平时不做实验的考生应试时无多大的差别,从卷面分上难以区别实验技能的真实差异。这样,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教学生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课本上背实验、试卷上答实验的错误倾向,学生的实验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5)实验教师及实验员素质。除了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外,在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中,也有个别学校由于实验教师或实验员对化学实验教学业务不熟,只起到管理员的作用,实验前不能做好应有的准备工作,实验后仪器的清洗、归类和药品的存放、回收等处理工作也难以胜任,这就使得教师每做一个实验都要付出更多的额外劳动,因而限制了实验课的正常开展。  (6)待遇方面。在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员要经常接触有毒的药品和气体,按规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应享受健康补贴待遇,现在有的学校对这部分补贴不能兑现或落实很少。因而也挫伤了部分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主观因素  (1)实验教研气氛不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也不研究学生实验课的上法,难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实验教学相对滞后。  (2)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3)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展示给学生的机会较少,自己说的多,让学生练习的少,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总认为自己能做到的、能提及的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能够模仿,能够记住甚至能操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实习锻炼的机会,又不注意培养学生在课下练习,因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不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深层次内涵。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5)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机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内涵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出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总是混淆一些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结论。在做实验报告或回答实验题目时总是出现程序上的错误、结论上的偏差。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7、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掘实验教学功能首先要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也起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加强,不能消弱。充分认识和发掘实验教学认识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  (2)、加大投入,保障供给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征得领导支持,加大对实验的投入。这里所说的投入,既包括一次性的固定投资,又要保证经常性的不断投资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落实对化学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健康补贴,以保护化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素质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建全实验室有关帐目和实验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率。  (4)、更新教学方法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变单纯的老师讲实验为学生做实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5)、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为使化学实验教学大面积取得成效,树立先进典型是很有必要的,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当然也包括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可按学校、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以分别表彰或予以综合表彰。表彰学校,以征得领导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实力;表彰实验管理人员,以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表彰化学教师,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激励他们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的热情。只有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三方面对实验教学都具有较高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任务重、困难多、牵扯面广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极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化学同仁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立足实验教学现实,研究问题,掌握对策,各尽其职,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做出新贡献!(6)、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与科学素养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每一堂实验课,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和所需药品仪器;课堂上强调使用仪器的规范性,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错,对误差进行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7)、研究教材,充分体会化学实验在初中教学的作用。作为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课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操作时,增加的用水代替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再增加砂子代替二氧化碳进行灭火的实验对比,这样,利用易得的物质和简单的操作达到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在溶解度课题的学习中,提出问题: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吗?除了课本中要求准备的NaCl固体外,还准备了CuSO4晶体,要求学生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CuSO4晶体,发现CuSO4晶体继续溶解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现象了解到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只对某种物质而言。(8)、研究科学探究的教学技巧和技术,使科学探究教学落到实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让学生合作利用课后时间用牙签和橡皮泥或球棍制作C60模型、CO2模型、CH4模型等;用PH试纸测日常生活用品如食醋、酱油、水果、牙膏、肥皂、洗洁精等的酸碱性,特别是爱喝的饮料的酸碱性;关心环境,测量雨水的酸碱度,提倡绿色化学;在元旦联欢晚会中,让学生表演各种化学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瓶生烟、火山喷发、吹气生火等,并让初一、初二的同学参与。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9)、优化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可通过对实验的补充、优化,增加分组实验,让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8. 怎样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①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创新教育,让科学的光芒普照中华大地,以实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探究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对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③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学为主题。④有利于“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有利于团结互助、合作协调精神的培养。⑤‎ 有利于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利于自然观、科学观、科学精神等的形成。所以新课程把初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改成了科学探究。(2)         怎样探究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施瓦布等人的实验探究教学思想,过分强调学生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忽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标准》第10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表中的8个要素,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究学习模式。(3)        ‎ ‎ 探究性实验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围绕某个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主参与,亲身实践,发现和获得实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4)、准确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征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得并不准确,表现在只重视表面的形式主义,从而使探究实验有名无实。如前面介绍的,我到江苏常州去听了一节课,那个老师上复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让学生做了不少的各种各样的纸片展示,结束时做了个实验,证明空气里有CO2,她把一点碱液倒进1000毫升可乐瓶,塞住瓶口,瓶子立即瘪了(大概想说明微粒间有间隙)。暂且不说她搞假(因为1000毫升的空气里不可能有那么多CO2),这个实验与主题毫无关系(因为这里只是纯粹的复习物质分类),做它何用?而且一点探究的意思都没有。这样的实验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可见,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正如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一样,探究性实验既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探究,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义探究,真正的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实验结果。(5).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传统实验课上,绝大多数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课堂纪律,许多教师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为此,在实验课前和课上,他们不惜花费时间,反复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实验课“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减少对学生过多的指导和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昔日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进行。(6).深入分析和挖掘实验内容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比如,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不少教师只是演示给学生看,灯泡变亮的说明是电解质溶液,而灯泡变亮的程度,就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不少教师到此为止,而没有对实验中溶液为何采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变量控制)。因为只有这样,灯泡的亮度才可与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探究因素,通过探究性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4).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要亲自动手“做”,而且更要在做中深入“想”‎ ‎(思考、分析),单纯的,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 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组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此外,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人员的配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而且由于探究实验的开放性,有些实验可能会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在课外和校外开展,这就需要取得相关社会部门的支持。因此!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加强预先设计,教师的指导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这样下去,形式的科学素养发展怎么能得到保证?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的经历和体验怎么进行?十一、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由于化学教师工作量大,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校外的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资源。实际上,西部有西部的特点,可以结合西部地方的有利条件,发掘当地的化学资源用于教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尽量少的受发达地区专家所编教材的限制。可是教师工作忙,这件事应该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一线教师和专家编写辅助性的教材和教学素素材。十二、学习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分数、名次和升学率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虽然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但只要通过加强管理以及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必定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