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低年段数学计算类教学预习模式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数学论文之低年段数学计算类教学预习模式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陶小以学定教的模式中预习、反馈是数学课堂的重中之重。好的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熟悉和认识即将要学的课程内容,消除陌生感,还可以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梳理知识点的能力,还有获取对数学的自信!有了预习自然就会有反馈。课堂反馈不仅是检测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确立学生学习起点、学习难点的良好方式。那么在低年段的教学中如何有效预习,有效反馈呢? 一、预习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由动作思维过渡到直观的形象思维,开始内化为表象和形象图式,能运用语言或者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他们经历的事物。比如用图形表示数,在算式中计算。能找到一组算式的规律,可以举例说明,但是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一年级预习单设计的原则是——简单、适度、质疑。 简单,由于一年级的小孩不认识,预习基本是看图说话。像计算类的教学,苏教版会把计算放在情境中,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往往先看书,说一说今天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再看图说例题,条件,问题,算式。看图说话是培养低年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简单而又清晰。 适度,一年级的预习单内容少,难度适度。只要理解例题的意思,解题的思路就行,不做深度的拔高。比如在“十几减9”这节课中,预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书上教了我们几种方法计算13-9,你能看懂几种方法?和家长说一说。点到为止,不会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比较哪种算法最方便。 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他已经思考了一半了。在认识11-20各数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却代表10呢?为什么必须捆成10根,9根就不能捆呢?为什么20在计数器上个位是没有的,但在写数的时候要写20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质都是对知识点模棱两可,需要详细讲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是科学真正的进步。” 二、反馈 在“自主学习、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中,反馈作为课堂学习学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同伴学习信息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 反馈是检测预习效果,确立学生学习起点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伊始,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和例题同类型的题目以检测预习效果。比如“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这一课中,预习作业是:1、看图说说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2、从例8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条件和问题?3、完成试一试。课始让学生做两道用括线表示问题的看图列式,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学生整体反应不错,基本上小孩都会做,但语言表述不清,说不清条件和问题。对于括线表示的含义也是混沌不清,需要老师进一步讲解。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确立教学的起点可以使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反馈不仅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可以帮助老师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难点。在教学“9+几、8+几、7+几” 的时候,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凑十计算?也出现有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计算8+5,会把8凑成9来算。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重点让学生体验凑成10更简单。 另外从心理学来看,及时反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驱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依靠两种驱动力,一种是内驱力,一种是外驱力。由于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的内驱力对他们来说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外驱力。学习活动结束后紧跟着给他们一个展示讲演的机会,让他们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充分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那么在课堂上什么时候进行反馈,是课始还是课中还是课尾?因课而异,在课始一般可以提出学生的一些关于这节课知识点的大问题,比如“认识”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有分数,为什么要叫二分之一,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分子分母?等等,这些问题就可以作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还有一些小问题可以作为课堂环节的过渡语,如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比小?就可以作为引子引出下一个环节。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课尾反馈,作为课堂的总结。 最后搜集学生问题,课堂反馈主要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或容易出错的问题,具有共性的问题以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入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