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比较迁移教学之我见 优秀(心得)一等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比较迁移教学之我见 优秀(心得)一等奖

数学论文之比较迁移教学之我见 优秀论文一等奖 ‎ 客观事物间本来就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和互相制约的,人对事物有新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旧基础上建立的。在教学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学习新知识,巧妙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进行教学,所以迁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的活动中,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但迁移的发生不是无条件,也不是自动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其衔接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分析、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也易于区别旧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特级教师缪玉田认为:“‎ 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智能活动,在数学中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能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建立起确切的科学概念。在数学中如何通过比较去促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遵循知识规律使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任何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理解新知识,应该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如果知识含有的共同因素越多,知识的迁移就越明显,新学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教学时应该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新课不生,难点不难。例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它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演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必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在新授课时以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为衔接,出示:0.25×4+0.44×0.5让学生说说有些什么运算符号,该按什么顺序算。接着出示例1: 让学生观察有些什么运算符号,与上题比较,该怎么做呢?学生自己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小四则混合运算法则相同。这样,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较自然,学生易于理解。二、通过比较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体系,使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百分数应用题是分数应用数中较特殊的一部分,与分数应用题是一个整体。比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得出这两种题属于一种类型,都单位“1”的是已知,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型的题目只需用“单位‘1’的量乘以要求量的对应分率”而要求量的对应分率可能是多普通的分数,也可能是个百分数,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构成一个整体。      ‎ ‎ 三、通过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运用对比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迁移也是多方面的,同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即正迁移)也有消极的(即负迁移),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对比,找出它们不同之处,增强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在数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纵向比较。有些概念前后联系十分紧密,为了抓住这些概念前后发展的线索,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发现它们的联接点,促进知识的迁移可以纵向比较。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教材中就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讲解,教学时出示这一组:①一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1.5桶油重多少千克?②一桶油重100千克,     桶油重多少千克?    桶油重多少千克?学生讲述①式的意义100×3,求100的3倍是多少。100×1.5倍是多少(从倍数是整数改为小数、分数)列式不变。得于②的算式的意义。100×    求100千克的    是多少,        100× 3 求100千克的3倍是多少。小结,当一个数乘以整数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当一个数乘以分数时,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倍数问题延拓为分数乘法问题。最后概括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实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横向比较。沟通一类概念内在的横向联系,可以用横向比较。如除,法,分数和比这三个概念,虽有本质区别,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表中已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三者的区别是“比”‎ 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就是一个数。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容易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区别,掌握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四、通过精心设计练习,来巩固知识的迁移。精选习题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和层次,不但可以促使积极的迁移,而且可以巩固迁移成果,扩大迁移量。练习,要做到有一定坡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且要注意角度,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在练习中应适当地啬一定的难度,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数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时,数学完例题后,我首先出示两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接着出示一选择题:“六(4)班图书角借出图书60本,正好占图书总数的     ,图书总数是多少本?”①60×     , ②60÷     ,在学生正确回答之后追问:“如果要用第一种方法解答,题目应该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图书角共有图书60本,借出    ,借出多少本?)再出示一道算式125÷     让学生根据算式编一道相应的应用题。这样学生的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坡度,并在后面的练习中增加了一定难度,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应注意练习的密度,适当的密度能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训练,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如何教,而且更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体现“学法”迁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学生“会学”。那“学会”和“会学”‎ 是如何转化的呢?这种转化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之获得的方法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方法成功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就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会学”这一目标的主要标志。1、从教到用,体现“学法”迁移,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运用来达到“学法”迁移。便如在整数四则运算中,教给学生会用“看、想、算、查”四步(即先看算式有哪那种符号,再想运算的顺序,接着认真计算,最后认真检查)来完成整数四则计算题。在教学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再按照“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让学生从学会“法”到用“法”来学新知识,逐步实现学法迁移。2、从扶到放,体现“学法”迁移。从一种情境到另一情境的迁移往往通过比较找出两种情境的相似之处,从扶到放进行迁移。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教会学生用拼切法把圆形变成近似于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公式,让学生会用拼切法后在学习后面的圆柱体体积时,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能不能找出圆和圆柱相似之处(圆住底面是圆形),可不可以考虑用拼切法?让学生自己学会用拼切法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并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让学生以“学会”回到“会学”圆柱,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苏联的乌申斯基认为“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的永无止境的接近,比较则是使思维向客观接近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对比,找出事物的异同与联系成为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这一有效手段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不会”→“学会”→“‎ 会学”,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受益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获得桂林市1999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