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平行班语文课堂渗透讲故事教学法的尝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平行班语文课堂渗透讲故事教学法的尝试

语文论文之平行班语文课堂渗透讲故事教学法的尝试 ‎ ‎  [内容提要]: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常见,归纳总结出故事法应用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  [关键词]:故事法、原因、目的、方法 ‎  世界上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它丰富奇特地想像和大胆的夸张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有人认为中学阶段孩子大了,没有必要再用讲故事的教学法了,或则少用,其实不然,讲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但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格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故事,这要根据孩子情况而定,这样孩子才会感兴趣。一般来说,2~3 岁的幼儿理解力有限,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可选择一些讲述生活常识、规范幼儿行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词汇尽量口语化。随着孩子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故事内容可渐趋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历史传统、自然科学常识、哲理性等,情节要有起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个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对胆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讲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对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讲些谦逊礼让的故事;对爱慕虚荣的孩子,要多讲些颂扬内在美的故事。下面就讲故事法谈一点看法。‎ ‎  一、课堂讲故事的必要 ‎  讲故事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特别是夏天下午的语文课,天气比较闷热,加上部分学生中午没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特别是平行班学生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我尝试讲一些故事,发现效果不错,学生兴致较高了。‎ ‎  课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发现即使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对故事的需求还是很大,因为学生的阅读面狭窄,而且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学生们在小学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中学,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也很有帮助。‎ ‎  二、常讲故事的目的 ‎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调剂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煞费苦心利用下午语文课一段时间的课文教学后讲故事。也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昏昏沉沉,更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  还有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了,而且我也改过了,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一部分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岳阳楼记》《隆中对》时,就把范仲淹的改革和三顾茅庐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岳阳楼概况图、古三国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  3、 引导学生阅读方向。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 ‎,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开始的时候,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智取生辰纲》时,讲了杨志的故事,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水浒》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祥子与虎妞时,就有学生借老舍的《骆驼祥子》一书来看;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  4、扩充学生课外知识。对于平行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接触的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太少了。虽然有网络,但其作用并不是为了学习,往往是为了玩。除了偶尔印发一些课外文化常识资料给他们阅读以外,我总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  5、结合学生情感教育。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我在上课的时候,总会结合课文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做人处事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名人具有良好品格的故事。比如,上《送东阳马生序》时,给学生讲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尊师重道;上《最后一课》时,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上《老王》时,给学生讲钱钟书和杨绛在文革时的生活故事,鼓励他们对待困难要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  此外,常讲故事的另一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讲故事也锻炼了我的口语水平,在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教学语言简洁化、生动化、科学化。‎ ‎  三、讲故事的人和方法 ‎  教师讲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老师也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如何训练学生讲故事呢?‎ ‎  1、课前布置讲故事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回去准备故事,每节课请若干学生到讲台前讲故事,并对同学的故事进行评价,记入学生的综合成绩,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对我们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  2、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性训练,对学生的最初要求是能够复述一个故事。比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九个寓言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任意一个,并加入他们自己适当的想象。第二步要让他们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创作故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学生就能够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方法有很多,上面说的复述、续写、扩写等;选择内容、时间、场合也是;还有就是要把握讲故事的度。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时候讲故事的时间太多,就会主次不分;有时候把故事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难以转移注意力,上课的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  1、讲故事发掘教育性 ‎  美国故事家吉姆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据此,给孩子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首先,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孩子进入幼儿期,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大了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生了什么,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 ‎  其次,加强针对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学生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的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创设情境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学生对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学生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 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学生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学生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言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  2、故事善于运用悬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启发是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 ‎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3、故事要有强化性 ‎  目前,家庭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天天闹着讲故事,家长也天天给他讲,但到头来孩子听得虽多,而会讲的却寥寥可数。按家长的本意,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是培养听故事迷,而是希望孩子成为讲故事的“大王”,并借此让他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探究事与愿违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听讲故事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孩子听故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反馈相关。孩子听记故事,多凭形象记忆,故事的情境消失,故事也就会遗忘。为此,要提高学生听故事的质量,必须把“听”延伸到讲完后的强化和反馈中。强化学生听记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把握“讲”的主动,调动起学生“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新故事前要求他先复述前次所讲课文的梗概。这就要求孩子要听新故事,首先必须听好,也要学会自己讲。时间一长,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听故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讲。利用学生讲故事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意义更为深远。‎ ‎  4、抓住时机选择故事,当孩子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时,我们老师可以不失时机,选择一些故事,增强他们的记忆。有时学生犯了错误,有时直接批评会给他造成心理压力,或产生逆反心理,强化错误行为。这时,如果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就能有效地避免负面影响,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故事法我们不要轻易放弃的。已经讲过的故事是否适合下一年,这一届的经验是否适合下一届,都要通过实践证明。原则是适合学生的讲,不适合的就不讲。但我想,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容易接受那些生动有趣的东西。所以故事总是要常讲不断的,越讲越新的,再讲还要有意义的。只有经过实践来证明教学的效果。‎ ‎  参考书目:浙江 张万祥 《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 ‎  何江燕《聚焦教改前沿课题学习资料(第三辑)8226;校本教研与培训(之一)》‎ ‎  王岚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从故事开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