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分析及有效情境的创设
数学论文之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分析及有效情境的创设 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然而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热情的情境创设现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情境误区;有效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5-0095-02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模式。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与情境创设的含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的思维、意志和力量能达到最佳状态或超常发挥,情境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丰富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而要开展情境教学的前提是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情境创设是当前各学科教学所要关注的问题。 所谓“情境创设” 就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就能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有以下一些: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二是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能够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对当前几种数学教学情境的误区分析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就应思考的问题,然而,由于数学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情境创设的类型也多样。考察当前小学数学中的情境创设,以下几种类型往往会造成无效的教学情境,分析这些现象,以利于我们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要求。 (一)简单附着的情境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往往把情境创设只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却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怪怪的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虽然是一种教学“情境” ,但这种教学情境易导致学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虽然想通过孙悟空的出现,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一方面把孙悟空引入数学课会让学生理解为“变戏法”,另一方面,孙悟空一直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也会产生厌恶情绪,提高不了教学中的“磁场效应”。 (二)繁琐多余的情境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某一数学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小明从奉化给宁波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有的学生回答“需要一个邮局”,有的说“需要一个邮递员”,也有的说“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是既浪费时间又限制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虚假失真的情境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当然,这里我们应当区分“虚拟”≠“虚假”。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 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除了傻瓜,当然不要。再如许多应用题中有这样的问题:一架飞机每小时行150千米,是汽车速度的3倍,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飞机这么慢吗?又如每平方米收小麦50千克,真能收这么多吗? (四)多媒体癖的情境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电教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电教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电教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本人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注意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情境应目的明确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那么教学情境也应着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三年级学习“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观察、重叠、剪拼、数方格” 的方法去比较两个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每组6人分别有2只信封,1号信封中有需比较的5组图案,其中前面三组可以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而后面两组只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就很难一下子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所以教师在2号信封里放了尺、剪刀和一张有方格的透明纸。告诉学生“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就可打开2号信封,看看哪组小朋友能不利用2号信封中的工具就能比较出它们大小了”。这个操作的情境,不仅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而且让学生小组操作,协同探索,学生都主动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教学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的一条,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数学情境如果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最终成为“数学的老大难”,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有位新教师在教学“10的分与合”后,设计了一个送信的数学情境:小黑板上有10个信箱各标有不同的数(1~10),教师手里有10封信,每封信上也有不同的数(1~9),要求信上的数与信箱上的数合起来是10。教师把一个信封给一位同学让他去送信,这位同学送对了,教师打开信箱,取出了一件礼物——一张精美的卡片。这位小朋友十分高兴地走下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了,纷纷举手,争着要送信。接下来是第二位、第三位…… 这时我们发现拿到礼物的学生已经不再投入活动之中,而是只管个人低头摆弄欣赏卡片。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地分为两种:一种在等待,另一种却放弃了——“我才不稀罕这些东西呢!”。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由于没有让每人都公平地参与,从而不仅不能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产生消极的影响。其实,我们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教师课前把10封信分给10个小组,这时让小组组织商量后派一位代表来送信。全部送对了,“那我们看看信封里有什么?”教师把信一封一封打开,是一句“祝小朋友学习数学快乐”的话,这样既不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予了全班同学以鼓舞。 (三)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合作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小学数学由于要探索实践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四)教学情境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 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五年级“工程问题”课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看录像:小明来到文具商店,各种文具琳琅满目。他来到铅笔柜台前,自言自语地说:“我身上带的钱可以买3支。”又来到橡皮柜台处,自言自语地说:“我身上带的钱可以买6块。”营业员阿姨听见了,建议道:“小朋友,你可把铅笔和橡皮作为一套来买啊!”小明高兴地说:“就这么办!”看完录像后,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小明带的钱,单独买可以买3支铅笔或者6块橡皮。现在如果买1支铅笔和1块橡皮这样的一套,可以买几套?”因为没有现成的解题方法供学生选择,但却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调动自身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本质不应是简单地“给予”,更应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获取” 。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六)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动手实践 小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完成,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智慧在人的手指上。” (七)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应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八)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如果是靠高压的政策或管制得到的数学成绩,我们牺牲的将是学生的兴趣、自信、诚真,那是得不偿失的,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也相背离。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教师自身首先要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内在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我们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 王进汝.谈教学情景的创设[J].教育艺术,2005,(10). 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