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在耕耘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对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探索与研究
音乐论文之在耕耘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对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教学反思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师 教学反思 内容 策略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要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之功效。从新课程的理念看,当代音乐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施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何必要性?音乐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试做些初步探讨。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或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地更快、更专业。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是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实施的,它以教师的“思”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 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二、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音乐教师为什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呢? (一)新课程的呼唤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的旧概念,转变成为由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整合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教材已变化,学生在成长,教学重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师更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日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音乐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专家型的音乐教师就要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新课程呼唤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教师的知识除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实践性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条件性知识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才能发挥功效。教师也并非拥有很多的本体性知识就够了。就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使教师在复杂的教学实践中,能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做出解释和决策。这类知识无法通过他人的给予获得,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教学体验,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笔者曾见一课例:某音乐教师上《走进西藏》一课,在学生学唱歌曲《走进西藏》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为歌曲展开创编活动。在表演中,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场面。一名学生扮演孔繁森,因病去世。组内学生扮演群众,“痛哭不止”。其他几组学生则大笑旁观。课堂气氛颇为尴尬。 在以上课例中,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歌曲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深沉的情绪以及悠远的旋律,歌颂了孔繁森的献身精神。适当的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如演唱时适当穿插一些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风格的体验。然而该教师在学生缺乏音乐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创编,不仅使创编活动显得盲目,更使音乐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淡忘了。 以上教学片段引发我的深思:新教材大大增加了音乐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但也增加了课堂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教师在实践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在适当的情境下实施适当的教育,这是教学智慧的本质体现。很明显以上教师设计创编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想法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的是对课堂的教学情境及时反思和策略调整的能力。 (三)教育两面性的启示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在教育理论与日常教学行为中存在“两面性”的现象。这“两面性”,一种表现是教育理论仍只停留在一些音乐教师的口头和书面上,却没有对实际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改进,“只有心动没有行动”,导致在新课改中出现“穿着新鞋走老路”现象。另一种表现则是教师对课程基本理念了解了,也去实践了,但是“行动不等于到位”。如果我们不对置于教育理论指引之下的日常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反思,行动会出现偏差,思想也会出现新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我们应该把日常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真正得以统一,消除“教育两面性”现象。 (四)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思考着往前走”,是新课改中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现实之路。新课改实施以来,音乐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面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 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两者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最终只有靠音乐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来帮助自己,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寻求问题的方案与策略,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我们在认识到教学反思是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之后,要反思哪些内容?如何去反思呢?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指导着行动,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外,更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 因此,音乐教师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同时,要反思过去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进行全面地分析比较,哪些东西要继续张扬,哪些东西需要改进,哪些东西应该摈弃。通过这种反思,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己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惟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更新。 四、三种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 (一)增强反思的意识。 作为音乐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 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互相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音乐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新课程培训、听取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音乐教师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三)掌握反思的方法。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日常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可以是问题的开始。问题,有些是教师自己总结发现的,有些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的,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 第二步,交流与合作。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与同事合作,即时交流,相互指导十分重要也很有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 第三步,重新概括。在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步,实际验证。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笔者以前曾在校内上公开课《感受进行曲》,为了让学生理解进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分组合着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进行队列创编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场地有限,之后各组表演展示时,队列不齐,节奏不合,场面混乱,根本不能使学生领会进行曲曲调规整、节奏鲜明的特点,令笔者尴尬不已。后与听课教师交流看法,把这一环节设计改为: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平常走路的步伐,后让其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音乐走,学生的步伐一下子由自由的变成有节奏的、规整的,其余学生也一下子明白了进行曲有曲调鲜明、节奏规整的特点。后面的设计在另一个班试教,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既节约上课时间,教学效果也比前一节课好。笔者对此课的教学反思也正是经历了以上四个步骤。 从以上教学反思的步骤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 (1)写教学后记。新课改后,音乐课堂日显丰富与动态,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如某一初中音乐教师在其公开课《采茶舞曲》后,颇有感触地写下:歌曲《采茶舞曲》若单纯作为歌曲教唱,会略单调,我因加入了茶文化知识介绍,茶道表演,及采茶歌录像片段,并科学进行引导,使整堂课内容变得丰满起来了,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真正让学生体味到课改教学给学习带来乐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中体味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及茶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她写的这些正是她这堂课成功之所在。 (2)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某一教师的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但听课教师对本课却颇有争议,认为本课从表面看,学生又作诗、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惟独没有音乐。课后该教师对本课作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本课中自己没有处理好“综合性与音乐性”之间的关系,“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并写成案例存档,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笔者每次听优秀教师上课归来,总是感触多多,想想同样一节课,自己会怎么上,别人怎么上,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己。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教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 “旁观者清”的效果,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手段。笔者曾请一同事帮我拍一节课教学录像,看后简直“大跌眼镜”,“毛病”竟如此之多!之后有意识去改掉这些“毛病”,例如很多的“口头禅”,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顺眼多了。 (5)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界限、身份高低、平等的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目前各市区教研室多有专门的网页和论坛,如萧山区音乐教研网,杭州教师教研网等,都是教师很好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但我们在运用以上反思策略进行教学反思时,要做到“三忌”:一忌形式主义。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而非应付检查。所以,反思性总结的内容要真实,要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忌空泛冗长。反思性总结应写得详实、具体、准确,不应泛泛而谈。三忌失真失用。反思性总结的内容应客观、真实、实用。特别是反馈意见,更应客观公正。此外,自己撰写的反思记录应常翻、常研,做到温故知新,以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教训,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区音乐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笔者欣喜地看到,师生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笔者愿与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同仁一起,不断地追求更好!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培养反思力》 袁 坤.著 3、《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著 4、《艺术教育论》 郭声健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