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优化语文教材的处理
语文论文之如何优化语文教材的处理 如何优化语文教材的处理常州雕庄中学 蒋钦庆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这5年中根据课标要求不断重组生成,板块的编写也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学科的逻辑顺序、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在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原初一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成了《汤姆所亚历险记》,更适应刚入初中的 13、4岁的孩子的认知心理,教材在不断优化,而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的处理至关重要,通过教材处理来确定目标,决定教材的取舍组合。我是一个任职5年语文老师,我就自己任教的学科谈谈这5年来我对如何优化教材的看法。如有不足或错漏之处还望各位同行指正: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而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有人说过“能否独立的处理教材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而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技巧。5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独立的处理教材也是展示教学个性从容驾御课堂的关键。因为教材的处理是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组合,才能生成一堂课多元的教学目标,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它都有同样的要求: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而不是处处出击,面面俱到;教学过程由把握整体兼顾局部或细节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优化教材的处理呢,我个人认为,首先教师自身必须通览教材,鸟瞰全局,疏通教材,清除障碍。对于教材内容大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小到标点符号、读音书写,都要熟悉重点记忆。避免出现说一句看一下课文或教案,中断学生的思路,给课堂带来不协调的气氛。只有挖掘教材“深”,教材方法才会“活”,讲课才会“精”,教学效果才能“高”,才有可能在授课的过程中驾驭自如。其次,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处理教材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要达到这种要求,我们必须寻找巧妙的切入口,一线串珠,点面结合,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质兼美的长文,或者小说的教学。(契柯夫的《变色龙》,教材很长,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英气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变色龙是谁?它是怎么变色的?它因什么原因不断改变?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把长文变短。全文贯彻奥楚蔑洛夫对待咬人的小猎狗、和赫留金态度的五次“变化”由表象揭露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人物的善变性格联想到是当时社会在沙皇统治下黑暗的现实造就了这类沙皇统治的机器“警察” 阿谀奉承、欺下媚上的善变恶习。)第三,教师研读教材不可以浅尝辄止,画地为牢,仅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找到与教材有关的材料或用以充实教材的内容,或用以与教材形成比较,达到举一反三,扩大学生视野注重学生知识迁移的效果。(《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本源,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可以说是原有人格被解构而新的人格未被及时重构的外现,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构成了两种对立性很强互补性很强的文化载体,个性张扬和功名不能兼顾必然造成文人人格分裂,在这里我介绍了两个代表人物李白和苏轼,范进因为中举喜而疯,李白因为不用怨而狂,苏轼因贬官惧而逃,表现虽然各异但实质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比量于官场的成功和失败,举一反三,寻找材料充实教材,从而探讨范进发疯的本源。)第四,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教材面前教师不应失去自己超越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要匠心独具的去预设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大胆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悟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问题”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媒介,解决了问题不等于阅读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留白才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从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的感悟。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比如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见的安徽庐江裴岗中学的莫家泉老师教《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另辟蹊径的,《孔》的教法,历来以“点评”式或“串讲”式占主导地位。关于教学的侧重点,有的以人物为主,有的以情节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哪种形式,又大多按行文结构,逐层推进,顺延讲读,这也是人们常用的而又省力的一种传统教法。而莫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进行了大胆尝试,巧用了十个数字,从不同角度,进行主体分列式综合教读,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具体实施的办法是:以十个数字为引导,指导阅读,分项点拨,学生思议,教师归说。这十个数字是“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即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 当然,教材处理也是一门艺术,要力戒程式化,做老套事,走老路,比如教学过程一味按照“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色”这种模式进行,千篇一律,令学生生厌。也要注意切莫求全,唯恐点滴遗漏,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两三点甚至一点,示范引路,其余则让学生自行处理,留给学生足够自我阅读的空间。最后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实际的分析课文,架空材料,追求所谓的高度,要客观的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以上就是我对语文教材处理的一点看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