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时代范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新时代范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出发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人们再次回到岗位上,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召唤下开启新征程。 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消费市场、文化和旅游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监测,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8.5%。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全国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中国有个大市场,这给了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信心与底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出发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人们再次回到岗位上,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召唤下开启新征程。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20年,欢乐祥和的春节为我们积攒起继续奔跑的勇气与动力。 奔跑中的2020,注定更不平凡: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可谓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压力并存。能否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挑战,能否将信心与定力、决心与勇气转化为发展的潜力,关键还要看我们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 从这个春天出发,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赛道上继续奔跑。打好三大攻坚战,既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既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更是我国直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切实扛起责任,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不断创造新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从这个春天出发,让我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赛道上继续奔跑。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破解前进中的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关键一招。面对激流险滩、重重关山,必须不断探索、迎难而上,尤其是在目标路径已绘、任务清单已明的前提下,倾尽全力抓落实。只有勇做行动派和实干家,才能披荆斩棘、成就大业。 从这个春天出发,让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赛道上继续奔跑。我国创新脚步从未停歇,未来更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努力赶超,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这个春天出发,让我们在提升人民获得感的赛道上继续奔跑。农民如何持续增收、年轻人怎样发展得更好……对于未来,人们有更多新期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风雨兼程、再接再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百姓品味更多幸福的味道。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只要我们继续奔跑,真抓实干,当下的拼搏与奋斗,都将成为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新的更大奇迹也必将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 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既是一个历史和时代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如费尔巴哈所说,人的本质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不是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不自由的发展、不充分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也不是“是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 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发展的条件与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客体。“人的全面发展”蕴含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双重意蕴不是单一的、抽象的,而是辩证的、唯物的。从一般意义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包括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体现。从特殊意义来看,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是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决定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人的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发展,人自然就会实现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质相通,是对无产阶级作为解放主体这一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再次确认和创造性发展,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普遍利益”为幌子的“虚假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属于统治阶级范围的个人,而不是平等的、自由发展的个人。马克思“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强调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而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构建的“自由人联合体”。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高度统一,是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既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发展,也不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每个人在这样的联合体中不是特定阶级的成员,也不贴有任何阶级的“标签”,而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联合体中处于发挥独特个性、潜能的自由状态,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发展和完善,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领域、自由选择生活空间、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既能够从事体力劳动,又可以从事脑力劳动,既能够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可以参加精神文化活动,促进每一个人的主体活动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才是自由发展的真谛。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历史性成就,也有时代性挑战,更呼唤创造性作为。进而言之,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释放人的创新激情、创新活力、创新能力,才能人人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各得其所,从而彻底解决发展的持久活力与内在动力问题,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实践的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好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以社会发展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为前提,将个体的人置身于社会关系之中,使人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正当的社会调控、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突破固有的社会关系,获得发展的空间、条件和可能,以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必须注重人的能动选择的重要性和主体发挥的必要性,让个人能够根据自己意愿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能力,确保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梦想得到充分实现。实质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只有不断超越一定历史发展的束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向前推进,才能促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接续奋斗,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物质储备。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即将实现,我国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将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们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将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将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蓝图擘画、目标设计;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必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世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与物质基础。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上的众多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却随着生态恶化的加剧而导致文明衰落,这绝不是偶然,恩格斯就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生态自然的宝贵财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其他一切人类财富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不仅是对文明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更彰显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远把握。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本,以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为准绳,以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为手段,所倡导的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发展模式,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同自然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是未来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通过实践构成了自然—人—社会的有机整体;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两山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为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以绿水青山为代价盲目换取金山银山的行为是竭泽而渔式的不可持续发展,终将伤害人类自身。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概念,可以通过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合理转化。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就是对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维持自然生态良好平衡的理性考量,为新时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理论财富。我们要以此为遵循,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切身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日益迫切,希望呼吸的空气能更新鲜一点,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点,城市的绿地能更多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规划、统筹布局、具体行动、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环境治理与改善中满足民众的生态诉求,使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切实践行着“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庄严承诺。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2017年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在“山水林田湖”的基础上,将“草”纳入其中,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共同体,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命共同体不仅局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本身,更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所指代的更广泛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预防、保护、治理和修复,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进行综合保护与修复,不断增强生命共同体的协同力和活力。还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共生共荣关系。 5、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生态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全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任何地区的生态问题都值得全球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能力独自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加强环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人类面对未来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在本国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利益,共同维护打造人类共同栖居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解决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