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中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论文之小学中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小学中年级段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钟吉平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3-4年级段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辅以“大量阅读、自主摘抄”式的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人文、语文、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量阅读 自主摘抄 人文修养 语文素养 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几年来的今天,“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质素”,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教师们充分的认可,教师们在这个方面已经具有理念上的相当丰富的认识。但目前小学开展的课外阅读往往处在“任由学生处于朴素状态作自发的尝试”的阶段,常被教师们理解成“让学生大量地接触种种语文现象”,然后期望学生在接触中“感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道理固然有正确的一面,离开了游泳的实践当然与学会游泳无缘;但是恐怕也不能这样理解,把学生扔到水里任他们扑腾,学会了的就会了,学不了的就算了,难道就是我们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教与学的形态,甚至是目前唯一的形态吗?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不建立在一定的指导实践上,就更是盲目和流于形式,“提高学生语文质素” 因此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根本就无从谈起。那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应该如何对小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为此,我在小学中段(3-4年级)开展了“大量阅读、自主摘抄”式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所谓“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的针对小学中段(3-4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质素为目的,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读书资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自我鉴赏的基础上自主摘抄,以阅读的冲动带动新思维、以个性的摘抄带来自我的积累,由此带来学生在语文质素方面全面提高的综合性的、整体性的、以课外带动课内、以课内促进课外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从整体上讲,“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对小学中段(3—4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定下了明确能行的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阅读材料,能大量默读、速读资料和文章,能大量背诵古诗词及一些优秀文章,有简单的赏析能力,并能做简单摘抄。在具体操作上,对教师讲,便于布置和检查,随堂布置对所学课文预习性和复习性阅读,布置与课堂相关、相似内容的文章查找和阅读,完成“每日读书” 卡片的填写,完成好词好句的摘抄;星期六、日则布置与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相似内容的查找和阅读,完成对好的段落、甚至是好的篇章的摘抄。每周检查一次。因为是摘录和抄写,作业比较好改。因为偏重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要书写比较工整,即对其进行鼓励,学生乐意做,并努力做到“优”。对学生讲,形式不多,力求简单,同时兼有阅读训练,容易形成能力。其主要通过下面几项内容实现:1、熟练默读,并练习速读大量课外阅读内容;2、借助字典进行独立课外阅读;3、根据《读写例话》,教师指导,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精读,并进行自我鉴赏基础上的简单摘抄;4、展开讨论,交流摘抄内容,作简单欣赏和与同学、师生、父母之间的互赏、交流和相互介绍。 一、大量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其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在大量阅读中,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大量阅读的全过程中,坚持两个“注重”的指导原则。 1、注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我们体会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 罗森韦格的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在大量阅读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充分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地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旁批阅读、附注阅读等良好阅读习惯。 (二)对阅读材料和内容的选择指导上,我们做到两个“保证”。 1、保证具有健康丰富的阅读内容。在学校,我们建立了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个人小书柜等,采用学校购买、个人捐献等形式积累图书。书的种类繁多,文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科普等,每一本书都经过精心挑选,不拘样式,不拘内容,同时逐渐淘汰一批内容陈旧、不合时宜的旧书,做到“保证营养”,健康丰富。在家庭,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积极健康的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网站,如http://www.chineseinternetnews.com(《儿童阅读》网站) http://download.pchome.net(《儿童阅读宝库/童话、寓言、故事》网站)等;同时推荐订阅优秀的儿童报纸、刊物,如《小学生作文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小溪流》等;另外我们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些经典书籍,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新〈课程标准〉系列阅读丛书——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大量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面广量大。学生的阅读面不限于课本、图书室的书、报刊资料、自己所拥有的课外书等书籍,优秀的网络儿童文学、宗庙祠堂、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乡规民约、民情风俗、日常生活等都是学生阅读的广阔资源。 2、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我们将阅读列入语文计划教学时间,保证每周有两节连堂上的阅读课,同时不局限上课地点,可以是教室、阅览室,也可以是绿荫下、操场上、走廊里等,另外也不强求独立阅读,可以是两人、三人……甚至是小组阅读。我们改进了作业布置,将阅读带进家庭作业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二十分钟的“家庭阅读”时间。 (三)对阅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对阅读的效果进行总结,在阅读中引入创新。 1、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我们做到“跟进读书,逐步指导”。 (1)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读书的进度怎样,教师通过查阅摘抄,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学生实际、阅读实际和语文单元教学实际提出显性或隐性的目标要求,指导怎样选择读物。为此,我们设计了“每日读书”的小卡片,小卡片的设计对于小学中段(3—4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简单明了,一看就懂,一看就会填。学生利用“家庭阅读”20分钟的时间阅读材料并填写“读书卡片” ,看得多了,自然填得多,填得多了,填得久了,学生自自而然就积累了。积累的小卡片每一个月装订成册,一方面是自己看书的脚印,虽然内容有限,也不深;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同时也成了自己的小小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都表示“十分喜爱”、“很愿意做”,“比做课后习题好多了”。 (2)通过对与个别或小群体、班集体的关于阅读的谈话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掌握怎样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阅读技能。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大理解的要反复读、反复想;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适时适文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查找搜索等阅读方法;读前的浏览、查找;读书时圈点、勾画,附注,旁批,做摘抄,;读时的欣赏、摘抄,读后的交流、运用等。 (3)在上语文课时尽量体现一些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体现课内促进课外。如以《麻雀》一文为例,对“旁注”式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我指导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做专题旁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讲态度的“勇敢、坚定、果断”,有讲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 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批注读法的“‘落’字要读得快而重”等。学生在具体的“旁注”中学习了阅读方法。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 2、在总结方面,我们做到以表扬、倡导为主,进行不定期的、多形式的交流。如:故事会、我与《ΧΧΧ》书、我看《ΧΧΧ》书、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读欣赏会、中秋赏月诗词会、阅读比赛等。这些由阅读而带来的“小小的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心理学家盖兹语) 3、另外,我们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自主摘抄: 大量阅读是基础,自主摘抄则是读书的另一种手段,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和习惯。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从意义上讲,摘抄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阅读。所以,我们提倡摘抄,要求摘抄。 在摘抄中,我们强调指导以下几点。 (一)渗透“习惯”二字。我们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 (二)摘抄的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如:学习寓言故事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摘抄,摘抄可以是好的句子、词语,也可以是故事的寓意,甚至可以是故事所带给你的感想,你所悟到的新的寓意等,这是“自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摘抄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发展,鉴赏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三)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渐进。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我们要求做到“依据《读写例话》和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抄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对文章进行自我简单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抄,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 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作业本”,所以一年下来,学生们都积累了不少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同学表示“每次在做新的摘抄”时,都“会一页页地翻过去”。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抄——(瞬时)记忆——提取——(长效)记忆”的反复积累的完整过程。通过做摘抄,同学们认识到有许多好处,如可以读到很多好文章,积累很多好词好句;以后作文会轻松很多,感到自己有话可写,“写出来的句子美了很多” ;可以促使自己读得更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 在“大量阅读、自主摘抄”中,我们格外注重阅读实践的探究性的熏陶和培养,以期通过学习方式的创造性,达到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以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学生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从中演绎和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期间得到提升和发展。另外,我们注重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逐步培养自动化的阅读能力,其标志是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自主选择朗读与默读的方式,即在看书过程中,自主选择用普通话亦或是广东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材料,默读有效率、具有一定的速度;有一定范围的浏览检索,譬如能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等,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材料;动手摘录、制作卡片,能选择那些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内容,做一定量的摘录,制作有一定规范的卡片;做读书笔记,向朋友介绍好书,介绍全书的内容提要,介绍自己的看法;开展小组学习,互相质疑,提出新观点,展开讨论、辩论等。 学生的阅读面广,摘抄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立足于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着眼于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强调在“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 “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的小学中段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用性,因此具有教学应用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