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发挥课堂最大效率
数学论文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发挥课堂最大效率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会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思考的火花,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效果。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提高 效率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目前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的问题。创设一个合适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觉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从方法、手段、途经和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探索和实践,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才能在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良好的“开场”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开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教师的教学情绪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新课前,总要努力挖掘教材的知识,精心地进行导课设计,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就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您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他们纷纷议论起来。稍等一下,我告诉他们放满这64格棋盘,如果按10克/千粒计算,那么所放麦子约1800亿吨,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于是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有理数的乘方设下伏笔,从而把学生带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乘方运算的魅力,并产生要学好乘方的决心,这样就成功地导入了新课,也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开局。 二、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有特色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如果我们把知识的行程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创设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发现知识,并使这一动态过程完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种情境就会是学生的知、情、意达到和谐统一,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先复习了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知识点,然后设疑: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否为斜边的一半?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对于你们所得到的性质是否能以证明?有的学生通过动手画图,也有的学生通过折纸得到直角三角形的这一性质,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分组讨论后,验证得出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又如,我在教《事件的可能性》中的(转盘游戏)这一节教学中,先在课前布置每个学生做一个转盘,然后在课堂开始安排做转盘游戏,并提出问题:“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使得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体会指针落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这样安排既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类似的还可以安排抽扑克牌、掷骰子等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效果都很不错。 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创设情景,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让学生始终在极浓厚的兴趣中去探索,去验证,既使学生学习到了知识,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了“学习方法”的目的,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精心创设联系实际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过去有的学生总认为数学是很抽象、很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需要把课本上所有的结论统统背熟,然后模仿例题做习题、再做习题。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还认为数学课是充满了定义、定理、图形和符号等,“冷冰冰”的。基于这一现象,我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总要向学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或一种生活现象,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建立起来的。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或习题时,我总是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其中的关系式,设计问题解决策略等。这样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使知识存放有序,也便于他们能更有效地提取和迁移知识。 数学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会了数学,就学会了思维,学会了思维就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一个数学问题,你只要有想法并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因害怕回答得很“蠢” ,引起同学嘲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时不时有意外的、精彩的收获,这样,既能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四、精心设计团队合作情境,培养学生探讨协作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并要求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以及民主决策等。 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认为必须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为灵活的数学例题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老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这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创设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使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好的课堂结尾,既能使学生欣赏到自己的学习成就,增强学习信心,又能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我在教复习方程解应用题时,是这样结束课的:“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好,通过审、设、列、解答对应用题掌握得很好,老师给大家出一道开放型题,希望同学们回去探讨。”题目是: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 这是外省市的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从第二天的反馈中看出学生兴趣十足,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另外,一个好的课堂结尾还可以作为一个台阶,引领学生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旅途。如我教《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结尾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设有0.05mm厚的薄纸,第一次在地面上铺一张纸,第二次再铺了三张纸,第三次再铺九张纸,依此类推,问铺定第18次后,地面上的纸与喜马拉雅山哪一个更高?”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发人深省的问题,此问题就是我们下节课大家要探讨的问题:《科学记数法》。 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识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教学效果也就非常不错,这就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发挥课堂最大效率的浅见。 参考文献: 1.数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