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浅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论文之浅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过去的10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知识创新基础的建立有赖于认识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这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信息素养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与自身努力获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解决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我国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一、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信息。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及现实需要,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这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画图”这一单元内容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卧室;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下面介绍信息技术课程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一个尝试: 课题:《世界气候》 课程学习及步骤: 1、开展学习之前,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气象概念,相关技能等(如气象术语,如何从表但中获取气象信息)。 2、细化项目,划分多个工作任务,将班级分成小组,指定每个小组的目标城市,并提出具体的气候研究要求。 3、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如:负责气象报告的学生记录每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风力、降雨量;负责搜集多媒体资料的学生要搜集图片、有关的电影剪辑、气候分布图等。 4、学生搜集资源,运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功能对相关的气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5、各学习小组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作品进行汇报,整个班级综合各小组的发现,整理出一份气候研究报告。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上面的《世界气候》这一尝试的实施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精心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外,还要包含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如怎样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通过解决问题和进行项目研究,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把“学生为主”和“创新人才”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否“手把手”、 “一步步”地教,这种教学方法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照搬,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从表面上看来,轻轻松松,上课只是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压力,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书本上的基本操作内容,上课根本不爱听,而另一部分学生连鼠标也没碰过,因此信息技术课越来越难上。事实上,中学信息技术课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计算机技术吗?不!,它的目标是应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几个按钮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掌握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这里,我以“乐乐网上游”这一单元课为例,来说明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它要求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利用互联网知识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问题,这些学科的知识就是一个个贯穿于教学中的主题。 这种主题化的教学就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在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一般分为四大步骤: 1、设置情境。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 从网上搜索信息”这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看一些学习主题的范例,如“环境保护”、“光辉的历程”……让学生看看围绕这些主题制作出来的电脑文档。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学生传授如何“进入网站”、“通过关键词搜索信息”、“保存资料”一些主要操作技术。 2、提出主题。提出学生研究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或者研究。例如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课程教学,选择“用IE看世界——首都北京”、“我们的环境”;结合政治课的教学,选择“党史——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结合生物课程,选择“国宝大熊猫”等主题。在主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大多数学生偏向娱乐类或名人类,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教师可以给出本单元学习的评价,研究主题选择的分数将占本单元整个学习评价的20%。 3、完成主题。这是主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过程。上课时学生自然会查找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将选好的资料保存下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研究成果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给老师。在研究学习、整合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教师就讲解相应的技术操作来解决。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出学习评价,引导或修正学生,使其能顺利完成整合制作电脑文档的任务。 4、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还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老师、同学,也可以将成果打印出来在学校橱窗展示,使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般来说,学生要学会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和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学会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学会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学会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还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 这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起初学生可能会很不习惯。他们常常会问,老师您是在教我们计算机课吗?这时,我就回答:我是在教你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你们的动手制作能力及想象力,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