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小学科学论文之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去而复返 失中求得 ——略谈科学教学中反思学习的应用 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陈东平 [摘要]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讲解、口述等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而学生缺少真正的内化感悟。反思学习是以“学会学习、自我感悟”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通过反思,让学生对科学探究问题、实验计划、科学实验、合作交流等诸方面进行自我感悟、总结。在一系列反思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字] 反思 感悟 科学素养 “今天我们来做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话音刚落,看着桌上放着的电路检测器和各种材料,学生已经跃跃一试了。没等教师的允许,他们开始动起了桌上的仪器。强行制止他们显然会使课堂缺乏生气。让他们尝试做吧!热闹的场面持续10分钟后,他们的热情开始消耗殆尽,组织汇报了。生1:我们发现有的时候硬币是能导电的,有的时候却没有。师:为什么这么认为?生2:因为接上硬币,有的时候检测器是亮的,有的时候是不亮的。生3:我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那怎么判定呢?生4:桌上材料这么多,我们做过后忘记了结果。生5:我们小组都抢着做这个实验,最后都没有结果。……问题百出了!师:看起来要研究一个成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具体的策划过程,让研究活动进行得更顺利。总结刚才的失败经验,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怎么做呢?生1:要保证检测器的完好,检测材料前要先检测一下。生2:我们小组要分工合作。材料员提供材料,实验员认真检测,记录员及时记录,观察员认真观察。生3:为了方便找到规律,我们应该把检测后的材料分类。生4:为了保证检测的科学性,我们要多次检测后下结论。有了刚开始的体验,他们在反思中策划着。经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反思,一个检测导体、绝缘体的方法显然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渐然形成了。上述的案例给予了我们什么?“经验十反思=成长”。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愿意反思,就可以从这有限的经历中提炼出更多的经验来。如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科学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回顾科学探究中的过程和方法,深切体验探究过程中蕴含的科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反思,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呢?本人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科学实验 反思感悟科学课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做到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坚持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性,对刚刚接触科学的小学生无疑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味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的关注其科学性,以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想的特点,反而会失去实验探究的兴趣。鉴于他们好动、好玩的行为特点,有时候不妨让他们先放手做一做,在动手之后、交流汇报的时候,从结果中让他们去反思其中的过程是否科学,会有更深感触,显得更有价值。在《种子发芽实验(二)》中,有学生设计了绿豆发芽需要空气吗?他们采用几个一样的种子,分别放在两个开口的塑料瓶中,其中一个用保鲜膜封住(意思为和外面空气隔绝),然后都放在同一张桌子里。他们的猜测是用保鲜膜封住的那个豆子不会发芽。然而几天后的结果,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这个豆子也发芽了!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实验过程还不够科学啊?在课堂上我引导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反思其中的实验过程。经过反思,一致认为用保鲜膜封住出口的方法不能保证没有空气,应该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第二次实验,他们把豆子放在塑封袋里了,有的把豆子放在了更小的容器里了。经过几天实验后,他们用更好的方法证明了豆子发芽需要空气这一观点。同样在“物体在阳光下摆放的角度不同,获取热量会一样吗?”这个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在阳光下,有的说是水平放置升温快;有的说是直立;有的说是和阳光垂直。结论各不相同,赞同谁的呢?如果教师这时候出示正确答案显然不会令人诚服。怎么办呢?不如让他们反思一下期间的实验过程吧!让各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的实验过程,经过分析,发现各组的条件控制不够严格(纸颜色、大小、温度计、地面温度的影响等)导致结果互不相同,我们的结论也就不科学了。通过这个过程的反思,让他们体会到在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需要多么的严格,感受到实验科学性的重要,一个科学的结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论证。失败的实验给他们实践经验,教师善于抓住其中的环节,引导反思,使学生发现失败的原因,改正其中的不足,使后面的实验更加科学严谨。这种方法岂不是他们自己思维提炼的结果?实验失败是科学活动中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不怕失败,而且要把失败作为一种财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反思,找到更为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下一次的探究积累更多的经验。二、筛选问题 反思提高科学课强调: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上课的模式大多要经历学生提问—筛选问题—教师和学生确定研究的内容这样的环节。学生在提问环节都比较积极踊跃,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在经历筛选之后留下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研究材料特征》一课中,教师出示:铜片、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片、纸片、棉花、泡沫板后,学生根据材料特点猜测着不同的特征:透水性,导热性颜色、光泽、轻重、软硬、吸水性、可塑性、结构、弹性、延展、传热、导电、透气、耐腐蚀性(着色性)、能否被磁铁所吸引……材料有那么多的特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先结合自己的兴趣,问题价值,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研究。你打算选择怎样的特征开展研究呢?又打算怎么研究呢?小组先讨论一下。几分钟后,有学生选择了研究材料的耐腐蚀性,说:把它放到水里几天,进行观察。“方法可行,但是你能做到吗?”经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反思他们的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应该选择更切合实际的。哪些问题是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哪些问题是我们在本节课暂时无法解决的,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反思对问题进行深入筛选,我们的课堂探究更切合实际了,更切实可行了。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番探讨,培养了学生筛选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提问题的质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三、计划实验 反思完善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得是做任何事情要做好计划和准备,这样才能成功。我们的科学探究同样也少不了制定科学的计划。怎么引导学生去拟定一份比较完备的实验计划?除了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外,还可以给他们一个反思的时空,在反思中内化,找到制定计划的方法。在计划反思完善环节中,班级授课制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兰本达教授说:“集中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它使孩子们从学习的彼岸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在这一点上,集中研讨成了从经历中探究意义、寻求结构的活动,它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班级授课制的最大魅力莫过于集体交流产生群体思维效应了。所以,我们在让学生初次尝试小组制定计划后,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集体讨论,让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思维,互相作用,相互启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在《我们的小缆车》中,如何用科学实验来说明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后,让他们阐述自己的实验计划。生1:取两辆小车,一辆挂上1个垫圈,另一辆挂上2个垫圈进行比赛。生2:你能保证2辆小车一样吗?他们的路面也一样吗?师:是啊,你这样的对比很有难度。怎么办?生1:要不直接取1辆车,开始给他挂上1个进行测试,然后给他挂上2个进行测试。进行比较就可以了。生2:我认为还要保证他们的距离相同,这样才公平。生3:为了结果的科学性,我们应该多次实验,取平均数,减小误差。师:增减垫圈,相同距离秒表测速,多次实验比出结果。但是你们想过怎么增减垫圈?生1:一个一个加。生2:太慢了,我觉得多个多个加,这样也能比出结果,而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师:是的,有的时候我们为了突现实验现象,可以故意拉大实验数据。一个完美的实验计划,在学生的集体交流、个人反思中渐渐成熟起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空,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少不了争论,少不了辩解,但最终会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碰撞,使他们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四、合作探究 反思进步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现在的孩子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中心,小组合作的习惯养成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让小组合作从教师被动的规定到他们自己的本身需求,教师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在反思中提高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总是安排了4人小组。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只是形式上的组合。开始阶段,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实验员、记录员、材料员、观察员等,但是他们对这个理解有些单薄,总是爱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怎么让他们体验到小组分工的重要性,让小组分工内化为他们的需求呢?我发现每次实验活动中,总有些小组活动显得优秀,而有些小组活动了十几分钟却一事无成。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有些小组合作井然有序,有些小组混作一团。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直接宣讲点评,显然有些令人反感。此时此刻,何不引导他们反思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的分工情况,去感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橡筋动力小车》中,教师让小组合作做辆橡筋动力小车,玩一玩并观察橡筋和小车运动的关系。几分钟后,发现有一组不仅没有人记录,而且为了玩小车吵架了。怎么办呢?我发现了有一组合作很好的组: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员都有序地玩了小车,体验了橡筋小车,并作了记录。汇报时候,我先让他们进行发言,对他们的表现(过程和结果)进行极力表扬,引起全班学生的羡慕。然后语峰一转,问那吵架且一事无成的组:你们呢?发生了什么问题?你能在刚才的过程中学到什么吗?他们开始反思过程,和别人对比找到差距,学到合作的方法。接下来在橡筋圈数和小车运动的关系中,他们显然进行得更加井然,反思让他们找到了合作的方法,让合作成为小组的共同需求。善于利用教学中的资源,引导学生有目的反思,比教师的成文规定显得更有说服力。合作探究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更需要班级的氛围营造,学生之间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需要学生个体的自主感受、反思内化。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科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其间的探究过程不但需要教师指导,更需要学生的反思、发现、内化感悟。每一次探究过程不会是完美的,需要我们在反思中体验、收获。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科学探究学习的规律,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反思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不竭动力,成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提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1.邓泽华,戴素兰主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4.成尚荣等主编:《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