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美术论文之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作者: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 倪雄群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已深入到学校各个领域,已经引起包括美术教师在内的许多科任教师的深切关注和认真思索。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启蒙者,小学美术教师应着重致力于学生美育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情趣 审美理想 审美能力 美到处都有,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美术教学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不仅仅像其它学科只是渗透美育而已,这是因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美,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及审美理想。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掌握人类的审美经验,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美,使之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以美为内容。按照美的规律,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成为多才多艺、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美育作为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部分,在其形态、特征上就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塑造新一代的人才,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技能,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 课前感知美 美育不以抽象说教和逻辑推理诸说对象,而是伴随具体生动形象用于主体,以情节、意境、意绪与主体的心灵交融,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起学生的美感。从而启迪、升华、净化人的灵魂,激发使命感和创造意识。因此,要使接受感知美,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不仅要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更要创设一个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和尊重自己的成果,感知手工制作品的艺术氛围。如教学《瓶子变个样》一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各自准备瓶子和彩塑纸之外,还要他们带来自己认为最美的,也是最喜爱的作品来上课。又如教学《缤纷花布》一课时,同样要求学生准备萱纸、水彩之外,也要求学生认为自己染得最精美、最精致的带来上课,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充足,为上课学做《瓶子变个样》、《缤纷花布》打下基础,这样,不仅给学生在上课中创造了美的氛围,又给学生创造了对课前美的感知。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的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作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只是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 音乐 等)。以创造者是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有色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这无形的教学手段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金鱼》一课时,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在教学中再向学生讲授了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参与的兴趣特别高涨,在了解鱼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美。有个学生在纸的前半部画了条金鱼的尾,在纸的后半部画了条鱼的头,在鱼的中间再画了一条金鱼,在批业批改中,受到了同学们的异议,我却把他叫上讲台前介绍自己的画,他说:“是在一次画展中学到的这种画法,表示无数条金鱼。”我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了赞许的目光,这趁机向同学们引导,这是绘画中的一种巧妙的构图美,并表扬了这位同学平时善于观察,且能学以致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形象教学 课中接受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是劳动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学原理设计物件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如教学《灯彩辉映》一课时,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悟到彩灯的提线和彩灯的灯须装在什么位置才是美的等等,除此之外,学生在教室美的熏陶下,学生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利用活性乳瓶、塑料垫板、吹塑纸、纸板盒子、带子、眼药水瓶的塑料瓶盖、彩色线或毛线、开丝米等,自制具有风格的《小宫灯》。又如教学《面具》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面具基本形是方的,就要配上圆圆的大耳朵向上翘,椭圆形的眼睛向下垂,在半圆形的嘴巴上面再画一个三角形的小鼻子。这样,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张笨乎乎的熊脸蛋,显得幼稚而滑稽。通过形象教学,学生都能根据面具的基本形状和所要画的动物画面和人物画面进行互相搭配,使面具更加生动美观。 要使美术手工制作品形象更美,还得注意物件的色彩美,如在教学《瓶子变个样》一课时,针对不同颜色的瓶体,运用色彩的对比,塑造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头,如果教师示范的瓶体是白的,就要运用黑白对比,用黑纸剪成黑头发、黑眼睛、黑眉毛,这样黑白一对比,感觉非常强烈。但色彩欠丰富,再剪出一个红红的小嘴,绿色的大蝴蝶结,下面再贴一圈窄窄的蓝边,好似娃娃的领圈,装饰后的娃娃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还产生了艺术效果,增强了美感,学生看了老师的示范教学和形象教学后,各自根据自己所带的瓶体、乒乓等材料,设计制作起来,一会儿、一件件美丽的作品呈现他们的面前。 三、评价激励 课后延续美 美育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对学生的自身,也提出了要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美育中更是占一席之地。美育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它的生动形象性。艺术创造形象,艺术美是实现美的集中反映,它可以比现实更美更细致,更典型,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艺术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基本手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审美活动,陶冶人的精神,培养没的识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更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美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心灵。因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认可、奖赏性的激励方法,以延续课堂教学中的艺术美,又如教学《灯彩辉映》一课时,在学生按要求做好彩灯的基础上,各小组评出做得最美的一盏,让全班同学评比。这样,又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激励评价的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宫灯》时,他们不仅设计、制作出精致的《小宫灯》,而且还在四周写上《喜迎“十八大”》、《庆祝“元旦”》、《新年“快乐”》、《庆 “六·一”》等字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接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去学学做做,以提高学生课后延续美的感受。 四、走出课堂 感受自然美 走出课堂,感受自然美。表现自然美,艺术来源于现实。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 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寻找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教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一个想象丰富的人能听到大自然的花开花落,能看到大自然的绿肥红瘦,一个善感的人能体会到燕子筑巢的艰辛;蚂蚁搬家的合作团结;破茧成蝶所经历的痛苦及小草那“夜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的生命力。大自然是学生美术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想象力又是创造的源泉,在美术创造中,无论是表现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是其貌丑陋的毛毛虫;是光彩突目的鲜花,还是“容颜惨淡”的枯草:是张牙舞爪的螃蟹,还是“软弱”的蜗牛,在细致的观察中均可发现其不同特色的美,在细腻的感受中体会其蕴含的内在美。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而在他们的笔下,蝴蝶是那么漂亮可爱,花儿的笑容是那么灿烂,长颈鹿是那么温顺慈爱,连枯草在他们的画笔下也显得那么独具风韵。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 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现美的源泉。如教学《四季歌》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美的。更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的创造,感受和鉴赏是分不开的,他是创造美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诱导,培养和开发,丰富学生的知识,训练创造的技巧。业精于勤,艺无止境。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方能创造出更美的生活和世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扬景芝《谈我国现代教育中美术课程改革》(一)2000年。 5、王大根《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审美关怀[J]》中国美术教育,2009,(5)。 6、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