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培养初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摭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培养初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摭谈

语文论文之培养初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摭谈 ‎ ‎  温岭市泽国镇第二中学   林辉敏 ‎  [摘要]个性化阅读包含了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有个性的阅读活动。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分析讲解轻个性体验和理解的弊端,阐述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探讨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关作用。‎ ‎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能力培养  策略方法 ‎  一、初中阅读教学现状浅析 ‎  当前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不肯放手让学生读书,而是重分析,重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形导实牵,千方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演着一幕幕“请君入瓮”的教学悲剧。钱理群先生说过,这样做的结果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因此,理想的阅读教学境界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最有效的教学。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有个性的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混淆,将有个性的阅读解读为个性化阅读。而这两者虽有联系,但是有重大区别。个性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生成发展,关注的是成熟个性的构建。而有个性的阅读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个性化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有个性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从内涵来讲,个性化阅读包含了以学生为本进行的有个性的阅读,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等四大特性,这也是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但是个性化阅读还包含了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有个性的阅读,对每个个体而言,更包含了对其个性生成发展的各个阶段、层次的变化、转化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 ‎  1、倡导自主阅读,教授阅读方法 ‎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姐代庖。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构建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  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行。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边读边思考中,学生才能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教师还要经常向学生讲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方法,如浏览、速读、精读的方法,批阅的方法、注释的方法、字词句段篇与整体阅读的分析方法、摘抄笔记的方法、鉴赏评价的方法、比较阅读的方法等等。学生如果既端正了阅读的态度,又掌握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在阅读中学生思维的触角就能达到各个角落,从而有了各种个性的认识。如《春酒》这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散文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品读鉴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进行圈点品读,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悟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像“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端”、“闻”、“走来走去”‎ 说明对酒的珍惜。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通过这样自主阅读,既正确地“追索原意”, 让学生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又创造性地“重构新义”,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 ‎  2、鼓励学生思考,尊重个性体验 ‎  ⑴尊重个性体验,培养阅读主动性。‎ ‎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构建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解读文本。经常告诉学生:“阅读是一种享受,是对文本情境独特的体验,应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揣摩老师心中所想,也不要盲目地跟着其他同学人云亦云。也经常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认识阅读。由于生活环境、理解能力、阅读水平、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学生对同文本的阅读感受并不一致。例如教学《那树》,在个性化朗读后,笔者问学生领悟到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  生1:我读出了作者沉痛、悲愤的感情。‎ ‎  生2:树是古老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生存之本,舍弃它,我们就如无源之水,将失去生机与活力。‎ ‎  生3:那树是奉献者,但它的结局是悲惨的,通过这种因果错位,我看到了现实中也有奉献者不被理解,他们是痛苦和悲哀的,让我们想到了张晓风笔下的”行道树“,也是悲凉的奉献者。‎ ‎  生4:我看到文章反映的是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矛盾。‎ ‎  生5:我看到作者在倡导人与延期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面对着学生踊跃的发言,笔者不禁感叹: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是和学生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应该对学生思考的行为加以鼓励,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推进器,从而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个性。‎ ‎  ⑵有效组织探究,培养阅读创造性。‎ ‎  阅读活动也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同时文本给学生留有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在这种探究与再创造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又如笔者在教学《社戏》时,就有效组织学生对”六一公公“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自由而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六一公公“淳朴、善良、有的同学认为”六一公公“热情好客。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六一公公“是个十分感激,送豆致谢是出于迅哥儿对他的劳动价值的肯定,送豆行为是尊重自我价值的表现,这是他在平桥村其他人口中得不到的评价。这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的我,积极地赞赏了他,并大胆鼓励其他同学学习这种精神。因为如果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孩子们的智慧的火花,失去培养学生阅读创造性品质的良好机会。‎ ‎  3、包容个性理解,放飞学生思维 ‎  ⑴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批判品质 ‎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新课标在”阅读课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三学段中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对文学作品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成功的感觉,提升阅读的兴趣。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书不可全盘接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笔者教学《人类的语言》时,介绍吕叔湘先生是语言专家,他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十分严谨,在学习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措词的严密。但在”别的动物,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有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这段话时,有一个学生认为”袋鼠并不是与地面平行“。后来该同学回家查阅了《中国儿童的百科全书》,书中写道:”袋鼠的后腿非常长,腿部肌肉有力,所以它只能跳不能跑。“学生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向语文权威挑战,尝到了质疑的甜头。还有一次,在教学《藤野先生》中,一位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既然本文是一篇回忆老师的散文,那么本文重点应放在记叙老师的往事上,但本文的大量篇幅却在写作者留学日本的生活和思想经历,与藤野先生关联不大,是否有主题不符之谦?面对这样的个性化批评,作为老师的我,积极赞赏他敢于批评的精神。这种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批判的精神就是创造性的体现。易卜生说:”‎ 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苏联学者鲁巴金认为:”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阅读的创造性是与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的。阅读者只有具有创造的品质,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又不拘泥于书。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 ‎  ⑵包容个性理解,鼓励超越文本 ‎  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它是个性化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超越文本,必须张扬个性,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不为文本所困,善于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以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喷薄生命的源泉。当然超越文本,要源于对文本的尊重,绝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鱼我所欲也》中写道: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有同学敢于创造性地解读这段文字,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他认为: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其中典型一例。以上个性化见解既尊重了文本,又有所创新,赋予”嗟来之食 ‎“以新的含义,读”活“文本,超越文本。因此,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创新,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达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境界。‎ ‎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目标的自我管理、阅读过程的自我监控、阅读策略的自我调整和阅读效果的自我评价。而学生也需要通过建立阅读的自我管理系统来实现阅读个性的有效呈现与构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体现的更为明显。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指导和帮助上,还体现在教学管理中。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建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档案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档案的建立,可以较清晰地从个体到群体的阅读现状,以此作为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 ‎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碰撞后产生的火花;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创造,是生命与生命对话后绽放的花朵。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学生的这种感动,激发学生的这种创造,让他们始终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易于感动的心灵、一份富有创新的激情。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只有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与技巧方法,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与学生、文本的对话、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个性,才能促使个性化阅读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个性化阅读教学成为诗意的存在。‎ ‎  参考文献:‎ ‎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4]吴海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宁夏教育科研,2008,(2)。‎ ‎  [5]冯卫东。在个性化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2010,(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