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重视实际操作,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论文之重视实际操作,让数学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能够体现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课外的一节内容《倒牛奶》,一位教师的数学研讨课,笔者深为这位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在感叹之余我把这位执教老师的教学构思整理成案例,叙述如下: 案例 一开始,教师由生活中具体的问题“你们家共有几个人,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用‘多与少’说一说自己的班级情况”等引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发言欲望强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了课堂中去,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然后,通过“倒牛奶”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多与少。 师给每一组都准备2瓶牛奶和两个杯子,让他们比一比两瓶牛奶,说说你能发现什么?再比一比两只杯子,你又能发现什么?学生回答:两瓶牛奶同样多,两只杯子一样大。 然后师请每组准备倒牛奶,要求A瓶倒入红杯子,B瓶倒入白杯子(牛奶瓶上杯子A、B代号),两杯不一样多,先猜一猜哪边瓶里的牛奶剩下的多,为什么?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们组A瓶剩下的多,B瓶剩下的少,因为A瓶倒掉的少,B瓶倒掉的多。 生2:我们组B瓶剩下的多,A瓶剩下的少,因为A瓶倒掉的少,B瓶倒掉的多。 生3:我们组A瓶剩下的多,B瓶剩下的少,因为我用手掂过A瓶重,B瓶轻。 …… 再是教师让学生揭开包装纸看看,用手掂一掂,说说哪瓶牛奶剩下的多,为什么?小结归纳得出:同样多的牛奶,倒掉的多,剩下的就少,倒掉的少,剩下的就多。 接着,进行“喝牛奶”活动,判断多与少。 让每组选两位同学喝牛奶(学生选),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 师:每组其他成员猜一猜,谁喝得多,为什么? 生1:我们组,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因为他们全喝光了。 生2:我们组的王兵比李抒晨喝得多,因为王兵杯子里剩下的少,所以王兵喝得多(边说边举起剩下的杯子) 生3:我们组的两位同学喝得差不多,因为我们比赛时同时喝,同时停的,而且嘴又差不多大,所以喝得差不多。 …… 最后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多与少”。 、先是听故事,比较“多与少”。 师:小朋友表现真棒,老师奖你们一个故事,一天动物学校里的山羊老师,搞了一个口算比赛,做同样多的口算题,小狗错了一道题,小兔错了2道题(边说边出示情境图),故事听到这你能想到什么?请四人一组把想法说给同学听,比比谁想得多,谁想得好? 生1:小兔错得多,小狗错得少。 生2:小狗对得多,小兔对得少。 生3;小狗学习好,小兔学习差。 …… 师:请你们分别说说这样想的理由。 生:各抒己见。 师:由刚才故事你能发现在对错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做同样多的题,对得多,错得少;对得少,错得多。 、再是做裁判,运用多与少。 师:动物学校还举行了一次跑步比赛,跑100米,大公鸡跑了2分钟,小猫跑了4分钟,小猴跑了3分钟,(边说边出示情境图)故事听到这儿,你又能想到什么?如果请你做评委,你会怎样评,请你做颁奖嘉宾,你会怎样发奖牌,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比比谁想得多,谁想得好? 生1:大公鸡是第1名发金牌,小猴是第2名发银牌,小猫是第3名发铜牌(边说边挂上奖牌) 生2:大公鸡是冠军发金牌,小猴是亚军发银牌,小猫是季军发铜牌。 …… 师:由刚才的故事,你能发现在时间和快慢上有什么规律? 生:跑同样远的路程,时间多的跑得慢,时间少的跑得快。 …… 分析 本课先从生活入手,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课中学生能充分感知体验,形成直接经验,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架设了“桥梁”;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已有经验进行判断、分析,推理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架设了“天梯”。整节活动课使学生感受到这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去负担,而是一种珍贵的礼物。 这节数学课,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推进的被动的“单向直射式”教学,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思维的“多向散射式” 自主探究活动。在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倒牛奶”,在倒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猜想、验证,亲自体验到牛奶的多少变化过程,让数学生活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仅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本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堂课中,执教老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倒牛奶、喝牛奶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猜想、验证,再经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从而真正体验“多与少”,并会用“多与少”来对两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数学化的描述,在实验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操作的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探路的人” ,每当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结论和方法时,教师都不急于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讨论,甚至争论,通过操作、比较,验证这种结论和方法的可行性、正确性。对于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教师都能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尽情地做着“数学思维”的自由体操。 “生活即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节课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感知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上述这位老师已作了很好的示范,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自己学会理解,学会解决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