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讲历史 学学易中天的“浑圆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讲历史 学学易中天的“浑圆术”

历史论文之讲历史 学学易中天的“浑圆术” ‎ 人人熟知的三国故事,易中天硬是讲出了别样味道。图为《三国演义》电视剧海报。    虽然历史很鲜活,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教育、历史讲述方式却颇多乏味之处,易中天当然不在此列。从“百家讲坛”里走出来的易中天,如今可是炽手可热、如日中天——虽然他更容易引发“百家争鸣”。说他是用大众语言把玩文化的第一人,是因为他确确实实凭借一张嘴,品三国、品历史、品文化,一次就囊括了令人艳羡、使人咋舌的数百万元版税。业内人称,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易中天堪称大众文化的英雄、文化市场里的天才操盘手。    时势造英雄,时运也造就“文曲星”。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娱情消费浮躁空虚、娱乐消遣怪异腻歪,而人文知识又匮乏饥渴的年代。所以当易中天用大众语言和满腹经纶消遣历史、把玩文化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被他那种闲淡平和、波澜不惊,却又回肠荡气的故事演说,牵动了每一根好奇与兴趣的神经。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其实何止是“三国”,在《汉代历史人物》里,以及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人物里何尝不都有这“三种形象”?可惜的是,我们平时更加光顾和熟悉的一般是“文学形象”,尤其是“民间形象”。对“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我们更多的是从荧屏上得到或者是从被“演义”‎ 了的书籍上得到其文学形象;从民间的个人信仰和顶礼膜拜中得到其民间形象,比如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等等。而“历史形象”究竟如何?除了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专家知道得比较“刻骨铭心”以外,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或者更倾向于维持历史人物已经约定俗成了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但是英雄人物的历史形象究竟如何?恐怕是很多受众想知道,甚至是很有兴趣了解的。    “浑圆历史”是笔者对易中天《品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的一己之见。“浑圆”历史不同于“还原”历史,“还原”历史是以唯物史观的态度还原其“庐山真面目”,而易中天不是历史系科班出来的,他无法百分百为“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还原。上海复旦大学曾有权威资深学者批评他“一个研究文学的人去讲历史,当然难免漏洞百出”。但是他对“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还是做过长期“建设性研究”的。这种研究既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历史事实,又有个人的心得体会点睛其中,在讲坛上又即兴发挥了一下。所以用“浑圆”二字来描述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既唯物又辩证、还风趣幽默的“自圆其说”,是比较贴切的。    易中天先生说,既然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那就有三件事情要做。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分析”‎ ‎,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所以为了做好这三件事情,老易把《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不同的传记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不同解释,都找了出来进行比较,然后对人物进行“浑圆”。比如他对曹操“浑圆”的结果就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针对“三种形象”,易先生还指出,历史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即“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即“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就是“个人意见”。易中天正是兼容并蓄了这三种意见“浑圆”了历史,给人以娱情生动的现代展示,又给人以精粹绝伦的人文挖掘。他使得“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得到真实饱满的抒发,引人品类、诱人遐思,这正是他著作脱销的诱因和讲演精巧之处。    那么在《品三国》和《汉代历史人物》里,易中天是怎么一步步引导读者和听众渐入佳境的呢?    第一步是“引”,引用。不论是在“百家讲坛”侃侃而谈,还是在书中洋洋洒洒,易中天均以其对耳熟能详的经典绝句的巧妙引用,来频频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影像记忆,来勒紧大家对历史人物的固有的传统画像思维。比如,他以“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来说明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三国乱世”时代景象;讲到诸葛亮,“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说周瑜,一下子就拎出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引起人们的冥思遐想,接着以“既生瑜,何生亮”与“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驰名品牌”注册标签,三言两语就说圆了周瑜出镜的所有代表性情节。    第二步是“引”‎ ‎,引导,即把现代世象的诙谐幽默有机导入古代人物事件来引人入胜;把高深枯燥的历史知识通俗化、趣味化,来导引人们轻松看书、含笑听课。易中天在《汉代风雨人物》中,揭密“历史上往往把晁错之死归罪于袁盎,其实有点冤枉”的时候说,“晁错首先提出来要杀袁盎,袁盎才向汉景帝提出来杀晁错的,用现在的话说,袁盎这可以算是‘正当防卫’,顶多也是‘防卫过当’。”妙语惊人,受众无不拍手叫好。讲贾谊被汉文帝贬到长沙时,“害得他终日以泪洗面,竟然哭死在那里”。在验证吴王刘濞是否造反时谈到,“从史书上看,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称赞韩信的“胯下之辱”是英雄之举,并特别注明:“如果别人惹你一下就一下子扑上去死死咬住不放,这算什么?算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第三步还是“引”,但这一次是撩拨,是引诱。他迎合人们对某些历史人物民间形象的质疑,顺应人们对某些历史事件文学形象的不解困惑,来撩拨、引诱人们对其历史形象的探究解密的欲望。比较典型的是他在“大江东去”说解“三气周瑜”时,突然峰回路转、抛出悬念,说“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是气也气不死”。这样他一下子就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诱使人们急于想知道传统周瑜版之外的真实一面。易中天正是这样抓住人们很想满足“偷窥欲”的心理,从两个不同版本层层递进,来证明周瑜的“不死鸟之说”。一是“心胸宽广版”,指出《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周瑜本来“性情开朗、气度宏宽”‎ ‎;进而引用刘备对周瑜的评价———“器量颇大”;接着是蒋干的原话,讲周瑜“雅量高致”。一是“三场(官场、战场、情场)得意版”。讲述周瑜官场得意:24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讲述周瑜战场得意:“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讲述周瑜情场得意:“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从此易中天得出结论:“周瑜这么一个心胸宽广,又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春风得意的男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有关易中天“引诱”人们“偷窥历史真相”的例子还体现在:他据《三国志》说“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为妻。这话多了以后,曹操便‘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国色天香,结果‘因自留之’,害得关羽很是郁闷”;他还说“火烧博望坡那把火是刘备放的,没诸葛亮什么事;火烧赤壁是周瑜和黄盖的功劳,也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借东风就更可笑……”等等。    ‎ 总而言之,易中天是把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古代历史,用通俗大众的语言、轻松诙谐的语境来加以赏玩、品味和述评的。这其中不乏他个人对既往学术权威早就圈牢围定、已经盖棺定论了的历史观点和传统见解的质疑、破解、挑战和否定之否定,也涵盖和折射着他的人格魅力、胆识睿智与独辟蹊径。用这种亦庄亦谐、亦俗亦雅的方式传播文化、传承历史,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心灵空洞与精神空虚;契合了人们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时代追求,所以易中天一开始就深入人心,并久久占据着人性心底里的精神支柱与文化内核。    与当今“影视T台”上泛滥成灾、过于浅质、游戏历史的帝王“戏说”、“新传”类肥皂剧不同,易中天立著说书,堪称与之与邻为壑、天上地下。他以“百家讲坛”的绝佳媒介平台,用寻常的语气和作为,极力引导和推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扭转了某些大众文化消费畸形的风气和惘然的现象;他以《品三国》、《汉代历史人物》等系列丛书为范本,让越来越多表象浮躁、心底空虚的娱情受众(比如超女追星族等),转向了内在踏实、胸有成竹的人文崇高消费。(周贻海)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