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鉴赏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鉴赏阅读

语文论文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鉴赏阅读 ‎ ‎  一、读诗,捕捉审美初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古诗、鉴赏古诗、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在阅读时,最好让学生忘掉自我,全身心浸润到诗的情境之中,让大脑接受最初的、最鲜活的信息。在接触这些信息的一刹那间,能感受到作品的初步印象。‎ ‎  柳宗元的《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千山”、“万径”这两个词,再去读一读“鸟飞绝”、“人踪灭”,就会发现,这两句中的“千山”和“万径”,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下面两句中的“孤”和“独”,在“千山”和“万径”之后加上“灭”和“绝”两个字,就把当时的那种寂寞、冷清描写到了一种极致。‎ ‎  二、品词,体味语言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 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  三、想象,揭示古诗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作品所提供给读者的语言符号,不像舞蹈、音乐、雕塑那样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学生品味古诗只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如果这些语言符号不能幻化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再美的文字,它只是一种符号。古诗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诗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要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要想出诗中画面,读出画中诗味。‎ ‎  白居易的《池上》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诗的理解,一是看图想象小娃撑小艇时的心情;二是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一边采,一边往嘴里塞解解馋;有的说,小娃看到白莲就说“好大的莲蓬”;有的说,小娃采到白莲后便想,赶快躲哪儿把它吃了……一幅小娃“偷采”白莲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听了便能体会到小娃的乐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