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唤醒词语,丰盈语文教学细胞
语文论文之唤醒词语,丰盈语文教学细胞 温岭市三星小学 汪美华 【内容摘要】词语教学应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然而教学实践中,词语只被当作阅读障碍,词语教学被“淡”出了课堂。那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丰盈我们的语文课堂呢?本文就从这两方面展开阐述:词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哪些词语值得教;词语怎么教的问题--掌握词语教学的技巧。本文结合在教学案例着重分析了词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词语 理解 筛选 教学方法 现状点击:分析词语教学的陋习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别针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有关词语教学的目标描述。可见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词语教学应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它不应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 然而,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里,词语教学的现状实在堪忧-- 【症状一】眉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也曾在一些公开课看到,在词语教学环节,有些老师在PPT中出示了很多词语。细看这些词语,发现有本课生字、课内带拼音的、多音字等。究其原因,执教者不清楚哪些词语真正值得教,所以把课文中出现的自认为有一点难度的都搬到课堂上。执教者的做法表面上重视词语教学,实则只把它当作课文阅读教学的垫脚石。 【症状二】蜻蜓点水走过场 我们很多教师在开课前常问学生:“课文大家预习过了吗?生字词都会了吗?那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说完教师开始出示字词,指读一两个学生后就宣布此环节的结束。不难发现词语教学正在被淡化。有教师以预习为借口,将词语教学“淡”出课堂。究其原因正是执教者忽视学生对词语认知、解读的主体性,也忽视了词语教学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中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词汇贫乏。 精心筛选:抓住阅读教学的“根本” 学习词语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过程,是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的最佳机会。缺失了这样的环节,才是真正地缺失了精彩。哪些词语需要教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认真钻研教材,从众多词语中有所选择,确定词语教学的内容。 一、以生为本--基于学情的选择 “学为中心”,要求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真需”。哪些词语他们可能会读错,哪些词语他们容易写错,哪些关键词他们可能不了解……做到了然于胸,然后才能根据真实的学情展开有针对性、有取舍的巧妙指导。 为了解学情,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前,我都会在晨读时间,抽不同层次学生“摸底”。请他们读课文,了解哪些词语在字音上容易读错,还做一些调查,“哪些词语你不理解?”“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只有这样,每篇课文的词语教学才能有目的地展开。因此,教师在选择词语时应关注学生的需要,据学情而定。这样的词语教学具有了鲜明的实效,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二、因材施教--基于文本的选择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选型的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课文中总有一些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值得推敲玩味的词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味它们的妙处,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何用“绿”不用“吹”?《祖父的园子》“愿意”的重复;《狼牙山五壮士》的称呼语由战士变为壮士。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顺学而教--基于教学的选择 正确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是语言内化的前提。每篇课文都有一些词语与课文的思想内容关系密切,能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关键词语是指导理解的重点。例如,《詹天佑》第一小节中的“杰出”和“爱国”和第二小节中的“阻挠”和“要挟”从正面与侧面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像以上这样的关键词,教学中必须抓住,以关键词语为突破口,落实三维目标,做到“牵一词而动全文”,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词语上“咬文嚼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 潜心设计--优化词语教学的方法 “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要带领学生细细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教者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摩挲其生气--追寻词语的鲜亮 词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有些重点的词语,靠字典里词语的解释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影像,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难以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时甚至越解释越模糊。我们不妨采取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理解。 1.巧用图片,形象直观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在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面后,采取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加深认识。教师适时将德国家庭在临街窗户外养花的美丽图片依次呈现。在图片的展示中,学生早已明白:哦,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明白一个是突出花的多,一个是写花的艳。 教师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就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 2.趣设情境,生动诠释 词语教学看似简单,但常给人枯燥、呆板之感。如果我们能将一些词语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就能让他们学得既生动又扎实。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可贵的沉默》,引导学生理解“七嘴八舌”的意思。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老师“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跟什么有关? 生:嘴巴,说话有关。 师:当时同学们都说了什么? 生:(分角色读语言)。 师: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的意见就是-- 生:七嘴八舌。 师:那当时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还会说些什么? 生:…… 上述教学片段,老师紧扣“七嘴八舌”这个词语巧设了一个情境,让孩子进入文本的情境,扮演人物的角色,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体会了文中人物的情感。通过此情境体验,词语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在对话和想象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词义,词语教学也在此情境中“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情味,充满了生趣,学生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二、涵泳其情味--触摸词语的温度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通过对文字的“触摸”,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将读者与文本直接沟通起来,而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诵读中注重词语品读,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感受必然会油然而生。 1.感情朗读,让学生诗意地理解 朗读,是小学阶段大家常用的教学方法。朗读既是理解,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在词教学中,通过朗读展开词语教学,让词语教学摆脱机械、繁琐地分析,既加深了理解,又可以让教学充满情趣。 如人教版四册《小路的玫瑰花》一课中对“惋惜”一词的教学: 师:谁能把鹿弟弟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的“惋惜”? 生:( 大声读)“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 你这么一读,小鹿准得伤心地哭。你再想想该怎么读。 生:( 小声读)“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 我听到你的变化了, 你既想安慰小鹿,又为小鹿没见着玫瑰叹息。你再想想,能否先叹口气再读。你再试一试。 生:(小声地)“唉……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惋惜”。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释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了“惋惜”一词的含义。 2.读动结合,让学生快乐地理解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则手舞之足蹈之也。”理解内涵丰富的词语时,说并不足以体会其意思,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与动作的结合,开掘其意蕴。 如人教版十册《与象共舞》一课,在教学“共舞”部分,体会大象“翩翩起舞”时,采用多角度读与动作结合感受词语个性色彩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师:象是怎样翩翩起舞的?划出相关语句。 出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师:此时,那体型庞大的象,在你面前嫣然已成为舞蹈家。大象的哪些动作让你难忘,陶醉? 生:摇头晃脑、踮腿抬脚、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师:这样的动作美吗?傻乎乎的摇头晃脑、踮腿抬脚……这怎么能和“翩翩起舞”联系在一起呢? 生:大象是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的。 师:你想想,音乐会有哪些节奏变化? 生:试着读出变化。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成为那头会舞蹈的大象,也跟着音乐注意节奏,加上动作,一起起舞吧! 师: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当音乐的节奏高亢剧烈时,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 当音乐低沉舒缓,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 当音乐由强转弱,由快变慢时,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 当音乐由弱变强,由慢转快时,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 生:(配上动作)接读。 师:这就是翩翩起舞,这就是舞之蹈之。此时,大象在你眼中还是那么笨重吗?它又成了什么? 教学中,各种形式读使学生体会了“与象共舞”的和谐之美、体验了“与象共舞”的节奏之美;在读和动的结合中更使学生明白了“翩翩起舞”一词的词语表象,也将师生带入了那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与象共舞”之境。 3.读写结合,让学生灵性地理解 有些词语内涵丰富,离学生距离较远,这时就应将这些词语还原到语境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想象,将静态的词语具体化,转化为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促进学生的理解。 如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对“衣衫褴褛”一词的教学: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借地,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在无助的哭诉。她那“衣衫褴褛”的形象一定让你难以忘怀,你能否用几句话把她那穷困无助的样貌写出来?请同学们联系你在生活中或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相似的人写下来。 (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 生:这位妇女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身上打满了补丁。那衣服明显不合身,那宽大的袖口套在那瘦得不能再瘦的有如柴火的手臂上更显宽大。右肩不知什么时候又被撕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露出里面几缕发黄的棉絮。 师:这就叫“衣衫褴褛”。这位同学写了那妇女的衣服,她的下半身又是怎样的“衣衫褴褛”呢? 生:她光着双脚,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那吊在小腿肚上,短得不能再短的破棉裤与那件宽大的棉袄极不协调,活像一个从垃圾堆中走出的“活死人”。 师:好的, 这就叫“衣衫褴褛”。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写话的方式,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衣衫褴褛”一词的意思,而且还充分体悟到了“衣衫褴褛”一词的情感意味和言语意象。这样的教学,精巧中透露着智慧,扎实中折射出灵动,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开掘其意蕴--品味词语的精妙 1.直面文本,语境中品味 李林海说:“教师要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而有些文章的“文眼”恰在个别关键词语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找准这些牵一发而动全“文”的词语,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中,走进词语,走进文本。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词语的内涵,还让学生学会抓“文眼”学文的方法。 如特级教师金明东在执教 《穷人》一课时, 紧紧扣住“ 忐忑不安”展开教学。---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事情颠三倒四了,说明她的内心非常矛盾和不安)---桑娜在“忐忑不安”的情况下做了什么事?(在原有五个孩子的窘况下,抱来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桑娜在“忐忑不安”中等来了丈夫, 结果如何呢?(丈夫和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此时迸射出灿烂光芒)---“忐忑不安”的穷人给你的印象如何?(学生纷纷写上了贫穷、善良、博爱等词语)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在物质上贫困的穷人在精神和人格上是如此伟大。 就这样,老师依靠文本这个特有的语言环境,把教路和学路有机地统一起来,孩子不仅自然地习得“忐忑不安”这个词语,而且思维得以更深入的发展。 2.互文勾兑,对话中品味 在词语教学中,不同语境下言语间的参照、勾兑,不同文本话语之间的交叉、借用、印证,无疑会帮助学生复活词语意境,准确把握词语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因为有了多重文本的参与,而使得学生言语思维深度得到应有的开掘。 如郑云飞老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理解“诡计多端”这个词。他让学生用“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学生纷纷得出了“金蝉脱壳”计、“美人计”、“苦肉计”等。 这个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 ,让学生在已有的“三十六计”这一材料中盘活“诡计多端”这个词。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互文、互训和互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3.咬文嚼字,推敲中品味 课文中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学生看似懂,而实际上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品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 如人教版十一册《金色的脚印》,教学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 这组词语。 师:读的非常准确,你有没有发现它的规律。 生:都是ABB式。 师:这三个词都出于同一段,同一句话,请从文中找出来,读读。 生:第二自然段。(ppt: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生读。 师:去掉这三个词语,读读,品一品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自读。我觉得去掉这三个词,觉得这段话非常无味。 师:无什么味? 生:寂寞、孤独、凄凉的味道。 师:那就请大家把这些词语放回语句中读一读。 师:你看有这三个叠词的连用,把环境写得冷清,也让我们感受到小狐狸的寂寞。(板书:环境)看来,词语也是有温度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体会到词语的用处和情味。 词语虽小,却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精彩的词语教学,方能尽显语文教学的本色,流溢浓浓的语文味。“厚积才能薄发”,在课堂中,教师应用心引领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积累词语,强化语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词语的品读感悟中厚实起来。当词语被唤醒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在课堂上生长出一个个丰盈的学习细胞,它们是一幅幅画,一片片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润泽、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 波:引领学生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天地,中小学教育,2012.4 [2] 余晶晶:例谈词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10.9 [3] 赵云鹏:语文词汇教学策略谈[J],语文学习,2009.7 [4] 李飞扬:浅论语文词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8.6 [5] 张祖庆:沉入词语的“四度空间”,福建教育,2008.7 [6] 刘云生:追问语文的本原性问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10 [7] 林春曹:字词教学四例,教学月刊,2006.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