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巧洒魔水 增添魔力
语文论文之巧洒魔水 增添魔力 巧洒“魔水” 增添 “魔力” --受刘谦魔术的启发如何增加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松门镇中学 王海丹 摘要: 针对省教育厅提出的“减负增效”的规定,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 从刘谦的魔术中受到四点启发:一、自然幽默的魔力;二:生活细节的魔力;三:专注和投入的魔力;四:合作的魔力。巧借刘谦的魔力,给语文课堂洒点“魔水”,增加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刘谦 魔术 “魔力” 语文本是最有灵性、最富活力、最具趣味性的学科,它本应受到学生的青睐。可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真心热爱语文的学生寥若星辰,连语文老师自己都陷入了职业倦怠的怪圈。究其原因,是现在的语文课堂过于呆板、过于沉闷;缺少生气、缺少情趣。如何给语文课堂洒点魔水,让语文课堂增加点魔力,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思考和努力的事情。或许刘谦的魔术会给我们有所启发。 大家一定记得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中刘谦的魔术表演吧,刘谦--一个拥有着一双充满魔力的眼睛与修长的双手的小青年,其容不峻,其貌不扬,要是以中国传统的魔术理念,此人最多算是个魔术表演爱好者,成家成名是异想天开。可是他却创造了近景魔术的神话般的成功。众所周知,魔术只是一种表演艺术,可是全国人民都喜欢被他“忽悠”,更有甚者,时下几乎全国人民皆“魔术”,苦心积虑地想破解他的魔术。那么刘谦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吸引住大家呢?假如刘谦是一位语文老师,他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什么呢? 我想用刘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 其一:自然幽默的魔力。 当我们看惯了正儿八经的魔术表演,听惯了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腔调,别样的刘谦一出现在电视上,就让我们回归了生活的真实。在春晚、元宵晚会这等“国宴”般的大舞台上,他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忘记与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侃大山,与名主持董卿逗乐,帮朴实的大叔擦手,不管对方是被冠以“著名”二字的名人,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都是平等的朋友。尤其是他的赏识法用得出神入化。别人帮他拧个螺帽,他连声说:“非常完美!”听者收获的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吧。他的幽默堪称经典,你看,他大言不惭地说:“我是魔术师,当然不必用钳子了。”这属于故意卖弄型。他扭过头去对本山大叔说:“请最正直的赵老师检验一下,” 这属于临场应变型。是啊,我们的语文课堂何尝不需要这种机智与灵气。 那么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是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于是乎,我们抛弃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即使偶尔提及,也是“口语交际”题型的需要;于是乎,我们忽略了文字的优美,即使会斟词酌句,那也是教参上的点拨;于是乎,我们不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与赏析,即使上课提了几个问题,那也是以教参上的答案为准绳……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教师只是教参的“传声筒”。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幽默就像“催化剂”一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情绪懈怠时,就可以使用幽默,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一次语文自读课上,教室中的学生有的伸腰打哈,有的伏案打盹,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于是我提议给他们念一首诗,便把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改了一下字念出来:“山外青山楼外楼,上课睡觉几时休?暖风熏得学生醉,直把课本当枕头。” 就这样的一个小幽默,既维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有是他们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是不允许的,他们的困意全消,立即拿起课本认真读了起来,这就是教师的课堂机智。 其二:生活细节的魔力。 我被刘谦的魔术深深的吸引原因之二就是,他用来表演魔术的材料均取自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枚硬币、一颗螺丝钉、一张白卡片、一副扑克牌、一瓶易拉罐……多得数不胜数,然而这些在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在刘谦的手中有着无穷的魔力。刘谦就是这样,他的魔术取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他走进田间地头,曾经被人泼过粪;穿街走巷,遭遇过被人讨要变出的钱的尴尬。但是他仍乐此不疲,在生活中寻找魔术的灵感。不是有句话说:“最生活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 其实,语文的天地又何尝不在生活中,语文学习,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才是大课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学习。而学生对语文课都有“课内无味,课外有味”的感受。其实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语文现象或语文事件,一个语文老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挖掘,就一定能从课外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拾到趣味。 于是,我积极开发了“语文拓展课”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经典文章,把这些文章归类为:母爱情深、父爱如山、师恩似海、生命咏叹、哲理思考等主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实语文教材。有时,我的语文课就是让我为之震撼的文章,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母亲》、《藏羚羊的跪拜》等;有时我的语文课就是社会热点关注,如北京奥运、上海的世博、海地的地震等;有时我的语文课就是“短信大比拼”。 因为自1998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以来,短信已奇迹般地发展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许多短信远离以往纸面文字所奉行的法则和教义,大量使用夸张、比喻、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被人称为是现代汉语的奇观。上学期,我经常让学生摘录短信,学生兴趣极高。有一次在上《散步》这一课时,最后讲到文章主题时,我让学生对爸爸、妈妈说几句话,没想到学生说得很流畅,很工整,很富有哲理,令我大为惊讶。事后我才知道,原来得益于平时的短信积累。 所以我相信:如果你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给你一个惊喜;如果你把生活还给语文,语文一定给你一个精彩。 其三:专注和投入的魔力。 你如果认为刘谦只是哗众取宠,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最欣赏他的是他表演时的专注和投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目不转睛,“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完全沉浸在魔术的世界里。全国人民为之屏气凝神,与他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其他表演者很难企及的一种境界。 他的这个境界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理想。我们多么希望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的语文课堂中,一起享受这知识的大餐。可是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可细细想来,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们,我们常常心怀十分功利目的走进课堂,背负成绩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满怀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辛勤调教下,一个个都聪明无比,能力非凡,最起码是,自己备课设计的问题,钻研教材预备传授的知识,学生理当全盘吸取。所以,当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往往在问题的设置上原本可能超出学生的思维范围或高度,于是一问三不知,辛苦劳作又满心期待的我们是无法接受学生的不知与沉默,这样一来,老师觉得学生不买账,学生觉得老师好不理解自己,其实是老师无形之中吧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最后,一节课下来,老师教得好辛苦,学生学得好艰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出现危机,闹得不好,就变成了老师说自己的学生越来越不如意,学生也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了,那种境界就更无从谈起了。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利心,而是真真的把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对学生“低重心,低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真真的把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解读文本,我想刘谦这种境界离我们不会遥远。 其四:合作的魔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我看来,把“合作”演绎到极致的不是老师,而是刘谦。为了证明配合者不是事先安排的“托”,他的小盘一扔,现场顿时群情激扬。闻说许多网友质疑今年春晚的“硬币穿玻璃”表演,坐在后面的所谓“热心观众”均是他的“托”,我想他对合作二字的运用已是鬼斧神工不露痕迹了。 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如何使小组内的合作做到刘谦搬的鬼斧神工不露痕迹呢?我认为,刘谦在表演魔术之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肯定在小组内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启示我们也进行合理地分工的,我们可以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先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会收到你想要的结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刘谦来当语文老师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我们能像刘谦一样运用小智慧给我们的课堂洒点魔水,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魔力,学生们着迷着魔,那又该多好!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白先同著《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3、刘谦著《魔法诱惑Ⅱ》。北京出版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