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新课标指引下小学思品课教学探微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新课标指引下小学思品课教学探微 作者:陆美姣 磐安县安文小学 【内容摘要】:“联系生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精髓,是教师执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性纲领。“例举法”、“讨论式”、“众言谈”、“开放型”四种教学模式就是紧紧围绕其崭新理念,为实现道德认识升华,道德行为转化而设置。 【关键词】:生活 人本 开放 新修订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我在课改实践中进行了“链接生活、凸显人本”的课堂教学尝试,效果良好。 一、运用“例举法”体验,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育情悟理是思品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 在何处明?教师应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教材或师生提供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范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提高其道德认识,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感谢母校,尊敬老师》一课,我在学生明确了“我们在老师辛勤培育下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更爱老师更尊敬老师”这一观点后,将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引进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鼓励师生实话实说。畅谈中我联系本班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事例谈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一次老师患重感冒,有位同学悄悄地把自己买的药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还写了张小纸条,希望老师吃了药早日恢复健康,当时老师心里想得很多很多。你们猜猜老师当时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争着回答说:“老师一定在想,是谁这么懂事?”“老师在想学生这样关心我,尊敬我,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与关心学生呢?”“对呀”,我因势利导,“其实尊敬老师可表现在多方面,如认真做作业,按时回家,专心听讲,虚心接受老师批评等等。可是有一次,我班一位女同学未经家长同意,擅自留宿同学家里,害得老师家长冒着风雪到处找,一直找了四个多小时才找到。结果第二天老师却感冒了!要是这位同学能按时回家,那该多好啊!”“老师说得对,尊敬老师就应该关心老师。有次上学路上我因为贪玩误了点,怕批评就谎称生病头疼,害得老师紧张兮兮的帮我又是买药又是端水,足足浪费了老师大半个小时,现在想想真是惭愧!老师对不起!”瞧,这就是教学效果!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诸如此类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就能从许多具体的事例中提炼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诚然,举例也是一门艺术,事例选择精当,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只是徒费口舌。因此,课堂举例应注意以下四点: (1)例举的典型性。课堂举例必须真实生动、具体形象,注意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唯有这样,才具有说服感染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要阐明的思想观点。例如《自觉遵守纪律》一课,学生晓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这几天拉肚子,今天做课间操时很想上厕所,可值日干部对我说:“要遵守纪律”。我很苦恼,不知该不该去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大家都很感兴趣,针对这一事例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晓丰不该去,因为做课间操,不能缺席,往厕所跑会影响别人。”有的认为:“晓丰上厕所,忍不住会拉出来,强忍会憋出病来,对身体健康有害。”也有的同学认为:“邱少云遵守纪律,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被火烧着也能忍不住。晓丰忍一下,等做完操再去上厕所,也是应该的。”还有的同学认为:“晓丰这时的情况不能与邱少云当时的情况相比,邱少云如果不守纪律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将会失去五百多名战友的生命,损失太惨重,而晓丰是否去上厕所不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影响……”学生们经过激烈辩论,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晓丰应跟老师请假后去上厕所。特殊情况应作特殊外理。”类似这样的典型例证,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2)例举的接近性。举事例要尽量就地取材,举些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较近的事例。具体说,一是空间上的接近性,如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及学生关注的问题等;二是时间上的接近性,教师举的事例不仅要有时代感,所举事例发生的空间、时间离上课时间越近越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例举的新颖性。新鲜的例子才有新意,才具感染力。如在讲授《自古英雄出少年》时,选择“李寄奋身斩巨蛇”的例子,就比引用众所周知的“赖宁救火”新鲜有趣,更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4)例举的灵活性。所举例子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来考虑,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应丰富生动。比如有时选用报刊文章中的事例,有时选用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有时选用图表,有时采用演示,有时由老师或学生举例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又增强了德育效果。 二、提倡“讨论式”感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籍以达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执教《勤奋使人聪明》一课,我一开始就提出两个思考题:(1)有人说,聪明的人成绩好,笨的人成绩差,这是没办法的事,同意吗?(2)有人说,某某同学这次考得好,是因为家里有人辅导条件好,你同意吗?由于这两个问题触及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辩论相当激烈,即聪明是先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辅导与成绩好坏成正比吗?经过同学的辩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逐渐对“聪明来自勤奋” 的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勤奋好学的道德情感。 课堂讨论打破了思想品德课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提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要求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众言谈”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纵观教学课堂,有时会出现如下弊端:“尖子生撑场面,中等生当听客,后进生当陪客”,回答问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这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导致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两极分化,有悖于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全体,以人为本” 崭新理念。我觉得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创造众言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或选编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采取抽签、游戏、抢答等形式,使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或围绕教学目标,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虑、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巧作点拨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氛围的创设,没有师德尊严,没有刻板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发展,为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如《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我作如下设计:(1)说说文中的主人翁是怎样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2)你能列举生活中助残献爱心的人或事吗?夸夸他们的行为及心灵;(3)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让每个人残疾人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得舒心和幸福?(4)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在“助残”的问题上感到难办的和难处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的呢?如此设计,给每位学生都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纷言纷语”闪亮登场。一个男同学说:“我知道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行为。可是有一天下午放学,在路上碰到一个年龄不那么大,衣裳很破旧,走路一拐一拐的叔叔,端着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我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元钱。后来听爸爸说,那个人并不残疾,其实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不值得同情,而且说不应该给他钱。老师您说我做的对吗?今后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一个紧密联系社会生活问题的众言谈就此拉开帷幕:有同学说,“上街乞讨的人不一定是残疾人,是好吃懒做的人就不应该给钱”;有同学说,“有些残疾人生活确实十分困难,我们可以组织到他家给予帮助,如果政府、民政局、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捐助活动,我们要积极参加”;还有同学说,“有些残疾人,他们很顽强,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不会上街乞讨的,所以再碰到乞讨的人,一定要多个心眼,不随便给钱。如果不是残疾人,给了他钱,会使他变得更懒”……据粗略统计,学生参与讨论面达90%以上。就在这众说纷纭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助残”的真正含义,而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助残”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升华。 四、实行“开放型”课堂,凸显学生的道德行为 凡是思品课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教师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品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凸显学生的道德行为之目的。例如学习《做诚实的孩子》,一个学生突然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个事例:“罗小林的妈妈和奶奶产生了矛盾。趁妈妈不在,小林削了一些水果给奶奶,谎说是妈妈让他送去的。妈妈回来,小林又削了一些水果给妈妈,说是奶奶让她送来的。妈妈很感动,不久就与奶奶和好了。”这个事例中小林是个诚实的孩子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情境,学生不能简单地判断“对”或“不对”,而必须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体会来参与讨论。像这类问题的探讨,既帮助学生澄清了模糊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变通能力。学生在争论、思辩中加深了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为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染墨重彩。 又如思想品德教材课后的很多内容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辨析的。这种道德辨析法生动具体,容易激起学习意向,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教育,提高辨别能力。我在教学中常抓住这一契机,采用“ 提问揭短式实行开放教学。教学四年级《尊敬老人》、《好孙孙伟伟》课文后,学生都已明确这两课的道德观点是:关心和尊敬老人。为引导道德观点向道德行为成功转化,我作如是提问:”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违背这一道德准则的事例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犹如决堤的洪水滚滚而来。有的说,我隔壁的王叔叔就经常打骂他那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有的说,我自己就嫌爷爷脏,不愿跟爷爷在一起;还有的说,我妈妈就不孝敬爷爷奶奶,时常顶撞老人;也有的说,我妈妈待爷爷奶奶说没有待外公外婆那么好……看到学生愤慨异常,我没有就此歇手,继续就这些社会现实中的阴暗面,让学生参与议论辩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关心尊敬老人是光荣的,虐待老人是违法的,我们要敢于同虐待老人的不法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从而鞭策自己的行动,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无独有偶,教学《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德》则提问:”你能举例说说发生在公共场所中看不惯的事吗?“或”你能检讨一下你自己在公共场所的不良言行吗?“等等。诸如此类揭短式提问是道德辩析的现成素材,使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加速他们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理解和转化。 当然,思品课教学要凸显”生活化、人本化“,教师要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不拘形式,巧妙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相互补充,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教育研究》山西知识出版社 3、《上海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5、《素质教育研究》论著(山东教育出版社)查看更多